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哮喘患儿IL-13、总IgE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3(IL-13)及血清总IgE水平,另设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支气管哮喘组PBMC培养上清液IL-13和血清总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支气管哮喘组又较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吕慧  贠国俊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65-4166
目的:观察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及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导.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32例设为观察组A,选取同期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22例设为观察组B,再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为正常儿童35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中IL-6的水平.结果:观察组A和观察组B儿童血清中IL-6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儿童血清中IL-6的水平升高幅度比观察组B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中13例急性期的患儿血清中IL-6水平显著高于19例恢复期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肺炎儿童血清中IL-6水平能够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是否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反映出患儿病情的发生及进展情况,为早期进行免疫干预提供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莫武桂  黄战  杨广林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4):3437-343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恢复期患儿外周血中血清免疫球蛋白(IG)、T淋巴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CRP)和精制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MPP急性期及其中24例恢复期血清IgA、IgG、IgM和CRP,外周血CD3、CD4、CD8及做PPD试验,并与正常儿童30例进行比较。结果:MPP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较正常儿童的血清IgG及IgA水平降低(急性期P<0.01,恢复期P<0.05),CD3及CD4水平降低(均P<0.01),PPD反应无力(P<0.01),CRP急性期较恢复期及对照组增高(P<0.01)。结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了MPP感染的发病过程,且存在免疫功能降低及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外周血IgE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100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IgE水平,其中伴喘息组36例,不伴喘息组64例,对照组50 例为非支原体感染、不伴喘息的支气管肺炎患儿组,比较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支原体肺炎伴喘息组和非喘息组的IgE水平并进行分析。 【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患儿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支原体肺炎伴喘息组显著高于不伴喘息组(P<0.001)。 【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IgE抗体明显升高,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外周血具有高水平的IgE。  相似文献   

5.
杨丽华  辛长顺  齐娜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7):3886-388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L)-15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方法分别检测161例MP感染患儿血清IL-15水平,其中急性期77例、恢复期53例、健康儿童31例。结果:MP感染患儿急性期IL-15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健康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恢复期患儿血清IL-15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MP感染后血清IL-15水平明显增高,提示IL-15参与了MP感染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肺炎患儿,根据感染类型将其分为支原体感染组(60例)、细菌感染组(52例)和病毒感染组(48例),另选同期行正常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儿童血清PCT、CRP水平,比较变化情况。结果支原体感染组、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恢复期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PCT、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可作为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变化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霞 《临床医学工程》2012,(12):2178-217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儿童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WB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做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做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TNF-α、WBC及hs-CRP水平变化。结果 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TNF-α、WBC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重症支原体感染患儿TNF-α、WBC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MP轻症感染患儿(P<0.01);观察组WBC及hs-CR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MP感染患儿血清TNF-α、WBC及hs-CRP水平显著升高,炎症因子参与了MP感染的发生发展,对炎症因子的检测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IL-5、IL-18和TNF-α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某院2013年1月到2013年10月89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患儿(急性期组)3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恢复期患儿(恢复期组)55例,急性期组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为CPIS评分>6分组14例与 CPIS评分≤6分组20例。同时收集同期50名健康儿童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中IL-5、IL-18和TNF-α水平。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中IL-5、IL-18和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患儿血清中IL-5、IL-18和TNF-α水平高于恢复期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患儿中 CPIS评分>6分组与 CPIS评分≤6分组比较,血清中IL-5、IL-18和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5、IL-18和TNF-α在肺炎支原体患儿中水平升高,且伴随着症状的加重水平上升,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侯静  辛洁  刘秀琴 《中国妇幼保健》2018,(23):5480-548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其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44例,按照有无合并MP感染分为非MP感染组(89例)和MP感染组(5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1例设为对照组,观察血清RBP、IgE、IL-4水平及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分析血清RBP、IgE、IL-4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及痰EOS、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MP感染组患儿血清IgE、IL-4水平高于非MP感染组,RBP水平低于非MP感染组(均P<0.05);非MP感染组患儿血清IgE、IL-4高于对照组,R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组患儿ACT评分低于非MP感染组,痰EOS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ACT评分低于对照组,痰EO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血清IgE、IL-4水平与FVC、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痰EOS呈正相关(P<0.05);RPB水平与痰EOS呈负相关(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gE、IL-4水平升高,RBP水平下降,MP感染能够加重血清IgE、IL-4升高程度,降低RB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变化及血清总IgE水平,以阐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病人采用回顾性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0例(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儿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抗凝静脉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ELISA方法检测血清总IgE.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低于支气管哮喘组(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水平增高,在持续性咳嗽和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MP-IgM阳性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各60例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健康男童血清IgGI、gA水平比女童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童血清IgM水平比女童稍高,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MP阳性患儿血清Ig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IgA水平较对照组稍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而血清Ig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男童血清IgG和Ig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女童(P<0.01),而血清IgM的水平无明显差异,可能与男童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强于女童有关;患儿血清IgM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IgA升高不明显,IgG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显示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可能在MP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接受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婴幼儿患儿120例和对照组100例无相关呼吸道疾病婴幼儿的血清抗肺炎支原体(MP)抗体、抗肺炎衣原体(CP)抗体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观察组血清抗MP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5.83%,抗CP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2.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P<0.05;χ2=7.22,P<0.05)。②婴幼儿患儿各年龄段中MP IgM、CP IgM和RSV IgM分布情况,血清MP IgM和CP IgM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RSVIgM阳性率30天~1岁组中最高。③抗RSV抗体在支气管哮喘中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5.56%,抗MP抗体阳性率在非典型肺炎中最高,为46.27%。④观察组患儿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检测,单项指标的临床诊断实验评价抗MP抗体的敏感性和真实性最高,分别为37.66%和54.00%。结论:抗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的检测是诊断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中重要的参考指标,对病因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晖  高晓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75-2176,2178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某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45例为哮喘患儿组,选择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43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常规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检测),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总IgE检测。结果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总IgE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7岁的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应注意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丙酸倍氯松 (BDP)吸入对支原体感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60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呈阳性反应的CVA患儿随机分成长疗程组和短疗程组 ,分别吸入BDP 12~ 2 4周或 2周。结果 :CVA复发率、血清总IgE持续升高率、发展成支气管哮喘率 ,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VA患儿按哮喘病治疗 ,在缓解期后继续给予吸入皮质激素 ,有利于CVA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IgM与DN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0例患儿就诊当日和7d后血清标本,用分子信标实时荧光PCR检测患儿咽拭子标本,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0例患儿MP-DNA阳性率为40%,就诊当日标本MP—IgM阳性率11%,7d后标本阳性率为30%;就诊当日和7d后血清学结果与PCR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d后血清学结果以1~3岁患儿阳性率最高(42%),与其他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处于不同阶段,对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应答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47例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血清sIL2R和IgE的检测。结果表明:sIL2R和IgE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且随肿瘤分期增加而增高。手术治疗3个月后,sIL2R和IgE均有明显下降,但有转移的患者降低不明显。sIL2R和IgE在食管癌病人中呈正相关,提示血清sIL2R和IgE可做为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指标之一,同时,对疾病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在MP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4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和4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以及Th1、Th2细胞的百分比;并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含量。结果MPP患儿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0.03±9.37和30.25±7.11,较对照组65.88±8.83和36.55±6.01显著降低(P〈0.05),CD8+T细胞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患儿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为14.26±5.78,对照组为21.08±6.83,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0.01)。Th1/Th2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B淋巴细胞和B1细胞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43例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G和IgA均无明显差异,IgM较对照组稍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h1/Th2失衡,且Th1型细胞受抑制,而Th2型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相对优势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患者的血清中铁、铁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的改变的意义。方法:对细菌性感染患者的血清铁、铁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并把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细菌性感染患者的血清中这四项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铁明显降低(P<0.01);铁蛋白明显升高(P<0.05);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红蛋白浓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血清铁浓度降低、铁蛋白浓度升高与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一样,可作为患者细菌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而血红蛋白浓度的改变与细菌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王振华  李丽红  于侠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2802-2803
目的:探讨支原体性肺炎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0例支原体性肺炎患儿急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同时对57例同期健康儿童血清中IL-6、IL-10进行检测。结果:①支原体性肺炎患儿急性感染时血清中IL-6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显著(P<0.01),而恢复期时血清中含量和健康儿童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支原体性肺炎患儿急性感染期和恢复期血清中IL-10均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显著(P<0.01),且恢复期时血清中含量高于急性感染期。结论:细胞因子IL-6、IL-10在支原体性肺炎患儿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