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及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3年2月~2004年2月来我院行膀胱超声检查的25例SC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二维超声图像特征有:(1)膀胱壁不均匀增厚及小梁、憩室形成。(2)尿液内有异常回声:漂浮的脓液、结石、血凝块。(3)残余尿量>80ml。(4)双肾积水及结石。结论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检查因具有无创、价廉、及时、准确并可重复操作等特点,对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功能障碍产生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与脊髓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维超声观察SCI患者泌尿系包括双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声像图改变。超声图像的阳性结果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这93例患者中,34例ASIA~A级,26例ASIA~B级,19例ASIA~C级与14例ASIA~D级超声图像阳性结果百分数分别为100%,74%,38%,6%。4组结果对比卡方结果:x2=40.0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组病例证实ASIA级别不同SCI神经源性膀胱特征不同,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和观察到的超声像图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所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是目前SCI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SCI并发的肾积水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2],而尿失禁、长期留置导尿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做好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减少并发症,实现低压储尿和低压排尿,恢复膀胱功能,选择恰当的排尿方式,改善排尿症状,减少残余尿和防止尿路感染是提高SCI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护理对脊髓损伤(SCI)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方法60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膀胱护理,包括饮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尿反射训练、间歇清洁导尿、心理护理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残余尿量(RUV)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膀胱护理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利于SCI患者尽早恢复自主排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但目前仍是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本文结合尿流动力学理论就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尿流动力学特点,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6.
整理、归纳了国内近年来报道的有关电针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动物实验文献,从电针对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组织形态、肌肉兴奋性、尿动力学等方面进行阐述,发现电针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疗效显著。但是对于电针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显像在膀胱疾病诊断中的应用。②方法 采用GEVoluson 730三维超声成像系统对 31例膀胱疾病病人进行了二维与三维超声表面模式重建。③结果 三维超声图像清晰、直观、立体感强 ,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回声特点、与膀胱壁的关系、基底的宽窄及有无蒂等。三维超声对膀胱疾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二维超声 (χ2 =5 .72 6 ,P <0 .0 5 )。④结论 三维超声较二维超声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图像信息 ,有助于膀胱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CI)患者因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可出现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障碍,对排尿神经系统的影响可使逼尿肌无反射、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与括肌约运动失调等异常,形成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膀胱不能排空尿液,遗留不同程度的残余尿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培养基,并使膀胱防御机制受损,造成尿路感染;残余尿量增多还可造成膀胱输尿管返流,形成上尿路积水而使肾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30例,记录患者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尿中白细胞数和清洁尿培养细菌数来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锻炼后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残尿量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减小、尿中白细胞数及清洁尿培养细菌数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艾灸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秩边、气海、关元、肾俞、脾俞、三焦俞等穴位艾灸治疗,疗程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和检测膀胱残余尿量。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残余尿量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声像图对97例糖尿病患者胆囊及膀胱收缩功能的检查结果,并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对糖尿病有或无植物神经病变症状组间胆囊收缩不良、胆囊结石及膀胱残余尿等的发生情况,重点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患者45例按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分为两组,两组分别按随机数字各表分为两组: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2例,对照组12例,不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1例,对照组1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及间歇性清洁导尿;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及间歇清洁导尿,疗程为20d。治疗前后采用简易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法测出残余尿量;记录患者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奥昔布宁类药物使用量。结果治疗前后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中的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减少率,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增加率以及奥西布宁类药物使用减少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容积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球海绵体肌反射(BCR)技术对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DNB)的诊断价值,以及对甲钴胺片剂治疗DNB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包括尿潴留或尿失禁)的95例患者(病例组)行BCR检测,并与8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病例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片剂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症状、膀胱残余尿量、血糖检查及BCR再评估。结果:病例组BCR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口服甲钴胺片剂治疗3个月的患者进行BCR再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前后BCR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B患者存在阴部周围神经损害,BCR检测技术可对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DNB病理改变以轴索病变为主,其恢复缓慢或具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6.
中药内服联合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方法:66例早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胰岛素降血糖、降血压、调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自拟温阳益气健脾方联合艾灸,对照组加服甲钴胺分散片每次0.5 mg,每天3次,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率6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内服联合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可显著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排...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壁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以15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例未接受BTX-A注射;7例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5例接受第2次膀胱壁BTX-A注射;1例接受第3次膀胱壁BTX-A注射。在注射BTX-A后即刻用膀胱镜活检钳留取逼尿肌组织,48 h内制作成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透射电镜下,未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逼尿肌的肌细胞形状多样、排列紊乱;肌细胞核增大、不规则;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肌细胞间中间连接减少、胞膜形成广泛的锯齿状胞突连接、质膜下胞饮小泡或胞膜凹陷减少;细胞间隙增宽,间质中可见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和少许弹性纤维。首次接受膀胱壁BTX-A注射者与未注射者的逼尿肌超微结构特征基本相同。接受第2次注射和第3次注射者的逼尿肌超微结构与首次注射和未注射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只是改变程度稍有加重。结论逼尿肌过度活动的SCI患者膀胱壁BTX-A单次或重复注射后,未观察到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出现特异性的不可逆改变。提示膀胱壁BTX-A注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安全、可逆、可重复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