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寒热辨证是耿建国教授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耿建国教授认为,通过观察患者寒热方面的属性,特别是其症状中上下的关系属性,应用寒热辨证分析归纳患者内在的阴阳变化,往往可以切中病机,将抽象的阴阳具体化,从而收到良好疗效。该文总结耿建国教授的辨证经验,以期为更多的临床医生提供临证思路和方法,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相似文献   

2.
寒热真假证候的鉴别研究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良 《河南中医》2010,30(12):1152-1154
中医临床的危重疑难病证莫过于寒热真假、阴阳疑似之证,而临证最多见之误诊误治莫过于阴阳误判、寒热混淆,因此加强寒热真假证候鉴别理论的研究非常具有必要性。中医学经典医藉在中医学理论原则和临证思辨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其对于寒热真假辨证的论述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故应加强对经典理论中寒热真假理论的提炼与总结,提高临床对寒热真假病证的鉴别水平,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3.
寒证辨证因子等级量化操作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医理论源于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是根据医生与病人的感觉来认识、诊断疾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切性和易变性。中医定性、定量及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核心。近年,学术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微观辨证、证的动物模型实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1]。尽管这些研究寻找了许多揭示“证”的本质的实验指标,在揭示“证”的本质方面是良好的开端,但仍不能为“证”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切实可行的诊断依据,特别缺乏临床实…  相似文献   

4.
一个寒证家系中发现15个差异表达基因的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精选家系切人证候研究,深层次地探讨寒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同一家系中的4例虚寒证患者与6名正常人进行基因表达谱检测。结果:发现此寒证家系中的虚寒证患者与能量等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达15个,占此实验中已知功能基因的52%。结论:利用家系进行证候的基因组研究,可排除大量干扰因素,对于复杂的寒证可有效、集中地筛选目标基因,提示寒证家系患者机体能量异常、代谢减慢有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炎症因子与十二指肠溃疡寒热辨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寒热辨证关系。方法;对48例址二指肠溃疡2进行中医寒热辨证,胃镜下作胃窦部活检,测定胃粘膜组织白介素8(IL-8)及白介素6(IL-6),并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并与10例正常胃粘膜活检标本作比较。结果:热证组胃粘膜IL-8、TNF、MPO及MDA较寒证组增多;IL-6与寒热辨证无明显关系。结论:炎  相似文献   

6.
生物信息学分析寒证海量数据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信息学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通常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分析诸如基因组碱基测序等的海量数据,从而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中医证候-基因组研究即是借用了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探索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在寒证的转录组学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却面临"数据堆积"的困境,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引入必然为中医寒证-基因组研究予以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研究及寒证量化方法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证候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中医具有整体性等特点,而无法用单纯的现代还原方法去研究,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去阐述中医内涵,为中医证候的定量提供了可能。文章就寒证量化提出了应用复数结构去定量,希望能为后期的寒证量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主要表现在上热下寒证、表寒里热证、寒热夹杂证、反佐寒热并用四个方面,四者虽均为寒热并用法,但深究其用药仍有细微不同.临证遇到寒热错杂的病情时,当根据病位不同、寒热轻重差异及病情缓急遣方用药,而药物配伍、用药剂量及煎服法等方面亦应随证变化,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大建中汤证应是实寒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原方由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组成,为水煎两次服量。原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但该方功效及所治之腹痛的病因病机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令人  相似文献   

10.
寒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对研究寒证的实质以及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机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检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寒证动物模型研制的实验研究文献,总结了寒证常用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寒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基本可概括为中药灌胃造模、化学药物造模、低温冷冻造模等3类,具有方法多样、操作简单、重复性较好的特点。虽处于试用阶段,造模的方法亦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但已成为中医进行"寒证"实质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寒热证型与甲状腺激素、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取清洁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取20只为正常对照组,另40只各取20只分别制备热证及寒证模型,造模成功后设为热证模型组和寒证模型组,比较3组大鼠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实验后血清三碘甲状腺氨酸(T3)、四碘甲状腺氨酸(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6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热证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寒证模型组。结论:寒热证模型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不同,内分泌激素水平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高低均是形成寒热证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热药造热证细胞模型,研究热者寒之的基本治则对于细胞来说是否适用。方法分别用白胡椒50μg/m L、荜菝50μg/m L、高良姜100μg/m L、吴茱萸10μg/m L、肉桂20μg/m L进行造模,再以黄连、虎杖、白薇3味寒药分5~800μg/m L 8个浓度梯度分别进行逆转。结果黄连、虎杖和白薇对5种热药所造模型可以完全逆转,这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结论 热者寒之这一中医基本治则在细胞水平上是适用的,并将丰富细胞中药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和胃镇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胃镇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和胃镇逆汤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对临床痊愈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病情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和胃镇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证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降低病情复发率,提高患者远期疗效,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4.
肾虚证分子生物学研究前沿及热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课题组10+a的研究积累,对肾虚证分子生物学研究前沿及热点进行了简要述评。主要包括肾与先天(遗传)的研究进展,肾脏象功能调控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肾证候与“组”学的微观整体观研究,信号转导网络及肾虚证的研究,家系、双生子与临床流行病学相结合的肾虚证研究,肾阳虚证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六大研究领域。上述研究工作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大量艰巨的工作仍有待完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10味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对瘀热互结证和寒凝血瘀证大鼠微循环的作用特点,以探讨平性药"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方法:分别采用角叉菜胶和干酵母联合造模的方法建立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和采用全身冷冻法建立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并用10味平性药、5味热性药、5味寒性药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耳廓血液流速和流态指标,对比分析平性药的作用特点。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味平性药中,蒲黄、苏木、王不留行等6味药物对寒、热2种血瘀证均能明显升高血液流速(P<0.01或P<0.05);5味寒性药对瘀热互结证均有明显的升高血液流速作用(P<0.01或P<0.05),仅丹参对寒凝血瘀证有一定的升高作用(P<0.05),其他药物没有明显改善作用;5味热性药中红花、川芎对寒凝血瘀证有明显的升高血液流速的作用(P<0.01或P<0.05),对瘀热互结证均没有明显改善作用。血液平均流速分析表明,在瘀热互结证中平性药与寒性药作用特点类似,在升高流速方面优于热性药;在寒凝血瘀证中平性药与热性药类似,在升高流速方面优于寒性药。结论:在瘀热互结证条件下,平性药表现出类似寒性药的作用特点,在寒凝血瘀证条件下,平性药显示出类似热性药的作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平性药显示出了"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宣止咳颗粒治疗儿童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1例感冒风热证患儿按照多中心、区组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108例和对照组103例.试验组给予清宣止咳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宝泰康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发热)、次要症状(鼻塞流涕、恶风、喷嚏、咳嗽、痰液、咽部、面...  相似文献   

17.
4种小鼠的寒、热体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研究4种品系小鼠的寒、热体质。方法8~9周龄昆明、BALB/c、C57BL/6J、ICR小鼠,以及4~5周龄昆明小鼠,同步系统检测其生物学特性,然后以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4种品系小鼠的寒、热体质。并对BALB/c小鼠给予参桂理中丸和利血平做药物反证。结果①4~5周龄昆明小鼠与8~9周龄昆明小鼠比较体质明显偏热;②BALB/c小鼠与C57BL/6J小鼠比较体质偏寒;③8~9周龄雄性BALB/c小鼠、雄性和雌性C57BL/6J小鼠与8~9周龄相应性别昆明小鼠比较体质无明显差异;8~9周龄雌性BALB/c小鼠与8~9周龄雌性昆明小鼠比较体质偏寒;④8~9周龄ICR小鼠与8~9周龄BALB/c小鼠、C57BL/6J小鼠比较体质偏热;8~9周龄雄性ICR小鼠与8~9周龄雄性昆明小鼠比较体质偏热。结论4种品系小鼠存在寒、热体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It is a common sense that chewing a mint leaf causes a cold feeling, while masticating a piece of ginger root is associated with a hot sensa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ermed this phenomenon as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of herbs and applied them in treating certain human diseases successfull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ere, we have developed an Animal Thermotropism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 and by using this device and other approaches, we not only verified the existence of, but also characterized and quantitated the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of medicinal herbs in animal behavioral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hot and cold properties of herbal drugs indeed correlated with the alteration of animal behavior in search for residence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9.
评价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考察寒凉药与温热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来建立评价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方法。方法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4种寒凉药和5种温热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寒凉药、温热药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分析所选寒凉药和温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寒凉药(50~800μg/mL黄连、虎杖、竹叶、夏枯草)抑制MCF-7生长增殖,随质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温热药干姜和白胡椒(50~800μg/mL)促进MCF-7生长增殖,干姜的促进作用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白胡椒的促进作用先增大后减小。其余温热药低质量浓度(肉桂与花椒50~200μg/mL、仙茅50~400μg/mL)促进MCF-7生长增殖,促进作用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高质量浓度(肉桂与花椒400~800μg/mL、仙茅600~800μg/mL)抑制MCF-7生长增殖,抑制作用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形态学观察表明寒凉药(黄连、虎杖、竹叶、夏枯草)在所选质量浓度范围内使MCF-7密度减小,细胞固缩变圆;温热药(干姜、白胡椒、肉桂、仙茅、花椒)在各自起促进作用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使MCF-7密度增大,生长旺盛。台盼蓝染色表明各寒凉药与温热药对MCF-7没有细胞毒性作用。结论本方法有可能用于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方向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组:正常组(A)、模型组(B)、顺经灸组(C)和逆经灸组(D),每组8只。在成功建立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后,对顺经灸和逆经灸两组大鼠实施不同操作方向的艾灸治疗,即沿膀胱经分别行由上至下及由下至上的单向反复操作,共治疗14天。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浓度。按照大鼠症状和体征量化评分表对大鼠的活动、毛发、大便、小便及脉络瘀血等情况进行相应评分,并最终计算大鼠寒凝血瘀的程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症状和体征量化积分及血浆ET-1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NO浓度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顺经灸组和逆经灸组大鼠症状和体征量化积分及血浆ET-1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NO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顺经灸组大鼠症状和体征量化积分及血浆NO浓度较逆经灸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顺经灸与逆经灸大鼠足太阳膀胱经均能明显促进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浆NO的释放,抑制血浆ET-1的释放,改善大鼠寒凝血瘀症状,且顺经灸的治疗效应稍优于逆经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