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江一平医师指导、壮健同志撰写的《也淡中枢穴的考证》(《江苏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与彭静山氏《关于中枢穴之考正》(《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2期)后,受益不浅。然而对两家的考据,有些不同的看法,现略陈管见,一并探讨。中枢穴首见于《素问·气府论》王冰次注,其曰:“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俯而取之。”于是联系到《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  相似文献   

2.
近读《江苏中医杂志》刊载的有关中枢穴考证的两篇文章[1.1983年第1期壮健等《也谈中枢穴的考证》(以下简称《壮文》),2.1983年第4期冯禾昌《中枢穴考证之我见》(以下简称《冯文》)],发现一些问题,今略加小议,并请商榷。《壮文》与《冯文》都曾引述滑寿“十四经发挥》中的如下一段记载:“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十椎下一穴名枢,阴尾骨两傍二穴名长强,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  相似文献   

3.
《江西中医药》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辽宁中医学院彭静山同志《关于中枢穴之考正》一文,读后获益非浅。惟对文中“中枢与会阳均系督脉别络与少阳会,中枢应属经外穴……不入经穴之内”一点,稍加异议,提出以供探讨。中枢穴的有关论述,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府论》云:“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  相似文献   

4.
脾胃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尤有指导意义。为总结前人成熟的选配穴经验,以古为今用,故本文对秦汉·《黄帝内经》、晋·《针灸甲乙经》、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针灸资生经》、明·《针灸大成》、清·《针灸集成》等历代有代表性的七部著作的全部调脾胃多穴配伍处方进行了归类分析,从而得出如下规律: 一、调治脾胃经穴的选穴特点 1.通过归类分析,明显看出,在多穴配伍时,主要选用特定类穴,即四关以下诸穴、脾胃经的交会穴、背腧穴、募穴等。 2.在特定类穴中,又以四关以下诸穴应用最  相似文献   

5.
藿香正气水不良反应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藿香正气水不良反应补述胡明灿江苏锡山市长安镇卫生院(214177)近读《中成药》1995年第6期李淑文同志发表的“藿香正气水的不良反应”一文(以下简称《李文》),经查核手头文献,发现国内医药期刊迄今共报道藿香正气水不良反应16例,《李文》综合报道了1...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孟琳昇同志写的《略论肝火入胃伤津证型》一文(见《新中医》第五期),本着极为友好的态度,对拙文提出了商榷的意见。对贯彻“双百”方针是有好处的。我认为拙文的中心思想是从“肝胃阴虚不能节制气阳这一病机出发的,而且是对肝胃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第十椎下的中枢穴,首先见于《内经》王冰注及《甲乙经》原文下夹注。而唐之《千金》《外台》,北宋时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资生经》均不载此穴。元至正元年辛已(公元1341年)滑寿著《十四经发挥》对督脉穴云:“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枢。阴尾骨两傍二穴名长强,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少阳会,故止二十七穴。”  相似文献   

8.
<正> 《内经》一书,历代均有拾遗补缺,但各本仍不完整,腧穴之数众说纷纭,未能统一,大有考证的必要。清代黄以周认为,《素问》之传于今者,以唐王冰次注为最古,王注之传于今者,以宋林亿新校正本为最善。”今据明翻宋嘉祐本《黄帝内经索问》、史崧本《灵枢》为蓝本。考之知王注《内经》时已有缺失。故王注云:“经无名”、“经缺其名”等语,通考《素问》中共缺56穴,其中有8穴在《灵枢》中;4穴在《太素》中,均属漏注遗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问》中有腧穴名及所在刺灸分壮者11穴,为《甲乙经》及他经所无,如日月本、急脉、窈漏、下颐、灵台、中枢、阳关、成骨、分肉(《太素·气穴篇》亦有成骨、分肉,“气府论”有急脉惟注不详)、下断交、虚里。以上俞穴个别的到后世渐次出现,如:“灵台、阳关在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才出现,并注出自《素问》。又如中枢、急脉到清《医宗金鉴》中始出现,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贵刊1980年第4期发表了拙文《秦伯未老师谈肝胃不和》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提出不少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对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剂量作了初步考证(拙文见《辽宁中医杂志》1985年第4期),认为汉之一尺,约合今23厘米,汉之一升,约合今200毫升,汉之一斤,约合今250克,一两约合15.6克。在此基础上,再对方寸匕、撮、钱及等分试作考证,以期对仲景的用药剂量作一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1.
王守阳  高庆法 《陕西中医》2000,21(3):130-131
列举引证《素问》、《灵枢》、《甲乙经》、《针灸大全》、《针灸聚英》等名著,考证中冲、交信、廉泉三经穴的定位,为经穴的规范化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2.
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1期上,见王庆其、陈晓两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文》),现作如下解答。拙文之所以定“天癸”为“天真”之传误,乃是25年前,在一次系统研讨《素问》篇章命  相似文献   

13.
在既往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素问·缪刺论篇》《针灸甲乙经·缪刺》及出土汉代医简等现有证据,并基于胡天雄、黄龙祥的学术观点,考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外三阳五会”具体指代何经、何穴。认为《素问·缪刺论篇》尸厥一条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关系密切,应采录自扁鹊医书,但因传世本《素问·缪刺论篇》对扁鹊医书原文抄录有误,具体为心主之误、阴阳之误、穴位之误,造成了“外三阳五会”解读上的错误。经考证与校订,认为“外三阳五会”所指应为关冲、足窍阴、少泽、至阴、厉兑五穴。  相似文献   

14.
《明耳目功法》发表后(见《按摩与导引》1987年第二期),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表示了对此功法的极大兴趣,但有些问题还弄不清楚。兹答复如下: 一、“眉后小穴”指何处? 答:“眉后小穴”当指丝竹空(又名“鱼尾”),在眉稍部位。此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并与足少阳胆经相接。常用功于此穴,有明耳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红 《中国针灸》2021,(2):210-212
《灵枢·经脉》篇谓任脉络穴为尾翳,近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如《腧穴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又谓任脉络穴为鸠尾,当代学者甘定中[1]、杨威[2]则考证认为任脉络穴为会阴。关于任脉络穴的3种说法给当今临床和教学带来很多困惑。笔者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任脉络穴的学术研究史进行考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此祈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近读贵刊1986年第3期载周伯青同志的《小议龙胆泻肝汤的演变和应用》后,感到对本方出源及演变某些问题,有必要再行澄清,愿将己见与作者讨论,提出几点看法。 1.龙胆泻肝汤方名最早应见于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一书,因其书刊于1237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刊登的龚占悦同志《“肺朝百脉”辨》(以下简称龚文)一文,拜读后受益匪浅。诚如龚文指出的,拙文在引用古典医籍的原文和古代书名上存在着一些差错。顺此向医界同仁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18.
试论海洋药物在中成药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道荣  黄泰康 《中成药》1990,12(7):36-36
为了充分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药学的发展,笔者对我国有关含海洋药物中成药的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现介绍如下: 一、历史文献海洋生物作为药用,最早见于《山海经》,据统计《山海经》中共载有鱼类、龟类等27种,经考证,目前明确药用的有5种;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有海藻、海蛤等7种;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且品种不断增加,明·  相似文献   

19.
张艳  倪光夏 《河南中医》2012,32(2):222-223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8个穴位,分别为: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此八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收于元·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窦氏称其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并提出“主应配穴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为正经和奇经八脉相通穴,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透穴刺法的取穴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刺作为一种刺法,其理论萌芽始于中医传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的“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及“五刺”中“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等的记载即可看作是后世的直针透刺、一针多向透刺等刺法的源头。至金元针灸大家窦默在《针经指南》首次提及一针两穴的刺法。其后,元·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透穴刺法已有多处提及和论述,并与临床紧密相关。至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并在此书注解《玉龙歌》时发挥其透穴之未尽之意,增述透穴十余组。发展至清,《循经考穴编》中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