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尿道列腺汽化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后膀胱痉挛性疼痛防治方法。方法 TUVP患者60例,术后病人按不同的解痉镇痛方法随机分成三组,Ⅰ组(对照组),当膀胱痉挛疼痛时肌注哌替啶1mg/kg,所托品0.01kg/kg;Ⅱ组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间隔硬膜外腔注药镇痛,Ⅲ组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所有病人治疗时间为3d,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间接评估镇痛效果,定时记录膀胱内压、膀  相似文献   

2.
以双盲法比较剖胸术后病人采用0.125%布比卡因和0.33×10^-3%芬太尼复合液持续硬膜外镇痛(Ⅰ组,n=10)和硬膜外推注吗啡镇痛(Ⅱ组,n=10)的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用疼痛4点VRS法和镇静程度5点法评估镇痛、镇静效果,观察镇痛前后肺功能、BP、HR、R、SpO2变化和副作用。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术后均出现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Ⅰ组镇痛后1h和24hVC、FVC、FEV1.0、PEF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法用于肾移植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1/2006-05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麻醉科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11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编码奇偶数随机分为2组,自控硬膜外镇痛组和肌注镇痛组各55例。自控硬膜外镇痛组留置硬膜外管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肌注镇痛组术毕拔除硬膜外管回病房,患者疼痛难忍时,肌注哌替啶1mg/kg。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①呼吸功能:监测围麻醉期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变化。②镇痛效果:疼痛评分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0为无痛,10为剧烈疼痛。其中包括静息、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结果11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自控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的静息、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均低于肌注镇痛组(P<0.05)。②术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均增快,但肌注镇痛组比自控硬膜外镇痛组明显(P<0.05);肌注镇痛组分钟通气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肾移植手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时三种镇痛药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为比较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时等效剂量芬太尼、吗啡或哌替啶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术后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治疗。按镇痛药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镇痛药液为0.1%布吡卡因40ml中加入芬太尼0.1mg(I组)、吗啡10mg(Ⅱ组)或哌替啶100mg(Ⅲ组)。患者感到手术创口疼痛时自行揿压PCEA泵的自控按钮。结果显示48h镇痛药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根据一定频率的经皮电刺激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阿片肽的原理,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辅助腹部手术病人术后硬膜外腔吗啡自控镇痛20例(HANS组)与单纯术后硬膜外腔吗啡自控镇痛2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吗啡和量HANS组150±192.6μg与对照组465±478.2μ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镇痛效果VAS评分HANS组0.5±0.51分与对照组0.9±0.64分相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麻醉时应用氯胺酮能增强吗啡的术后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时应用氯胺酮是否能增强吗啡的术后镇痛效应。方法:30例胆囊切除术的病人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成切皮前用氯胺酮0.4mg.kg^-1(n=15Ⅰ组)和生理盐水组(n=15,Ⅱ),术毕均经硬膜外腔注入吗啡1mg术后镇痛,进行双盲对照观察吗啡的术后镇痛效应。结果:Ⅰ组术后镇完全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明显延长,VAS、VRS值明显降低(P〈0.01),副作用未见增减。结论:硬膜外麻醉时应用氯胺  相似文献   

7.
硬麻与全麻对上腹部手术后膈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与全麻对上腹部手术(UAS)术后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16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组(EA组)和全麻组(GA组),每组8例。于术前及术后1,6,24h进行膈肌功能评价,并检测潮气量(VT)和呼吸频率(RR)。结果:术后RR加快,VT减少(P〈0.01),各时段两组间RR与VT无显著差异。术后1h膈肌功能EA组优于GA组(P〈0.05),术后6h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自控静脉吗啡镇痛(PCIA)和病人自控硬膜外吗啡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女性病人,术前随机分为PCIA和PCEA组,每组各20例。全部病人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手术,PCEA组病人术前作硬膜外穿刺置管备术后镇痛。PCIA组用药术毕首量生理盐水4ml+2mg吗啡,以后生理盐水1.5ml(0.45mg吗啡)h+PCIA组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吗啡硬膜外微量持续注入(CCEA)技术用于术后镇痛的副作用。方法选择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1200例,随机分为四组:I组(301例对照组)术毕行单次吗啡4mg,8h后追加一次镇痛;观察组,Ⅱ组术毕行单次吗啡2mg,15min后行硬膜外微量持续注入(吗啡4mg)镇痛;Ⅲ组(300例)术毕行单次吗啡lmg,15min后行硬膜外微量持续注入(吗啡2mg)镇痛;Ⅳ组(300例)术毕行单次吗啡0.5mg,15min后行硬膜外微量持续注入(吗啡1mg、布比卡因100mg、维生素B12 1mg)镇痛。结果首剂所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以I、Ⅱ组较Ⅲ、Ⅳ组明显;维持剂量以Ⅳ组最低。结论小剂量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硬膜外微量持续注入于术后镇痛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曹芳  刘丽娜 《临床医学》2010,30(1):75-76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术后肠粘连的影响,以减少术后肠粘连。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的产妇280例,其中选择208例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组,在剖宫产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自控镇痛泵,施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吗啡+氟哌利多+罗哌卡因+生理盐水)72 h;对照组72例,术毕拔管,术后6~8 h肌注盐酸酸哌替啶50~100 mg,观察72 h。结果剖宫产术后镇痛组和对照组比较镇痛效果及术后肠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施行硬膜外镇痛,镇痛效果好,术后肠粘连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寻术后镇痛最佳方案,观察并比较鞘内和硬膜外吗啡预镇痛对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I~II级择期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4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鞘内吗啡预镇痛组和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每组20例。腰麻用药均为5g/L布比卡因7.5mg。鞘内吗啡预镇痛组于腰麻药中加0.2mg吗啡,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入2mg吗啡。术后接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泵行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胎儿取出后1min及5min时的Apgar新生儿评分。观察并记录术后6,12,24,48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PCA总需要量、总体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鞘内吗啡预镇痛组术后12,24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t=2.578,t=3.584,P<0.05);Rame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t=2.629,t=6.201,P<0.05)。鞘内吗啡预镇痛组术后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χ2=4.800,P<0.05),且鞘内吗啡预镇痛组的PCA总需要量明显少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t=11.260,P<0.01)。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4~0.440,P>0.05)。结论在采用术后镇痛时,鞘内吗啡预镇痛效果优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预先应用韩氏神经穴位刺激仪(HANS)的超前镇痛作用及对机体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妇科择期手术病人3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HANS组预先应用HANS行超前镇痛,对照组不做超前镇痛。观察两组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的时程,静息及运动时的VAS,加用镇痛药的次数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1)两组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的时程及静息时的VAS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肝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范 《临床医学》2009,29(6):30-31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肝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静脉复合全麻,术后经静脉曲马多(12mg/kg)自控镇痛;Ⅱ组为静脉复合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吗啡5mg+布比卡因100mg自控镇痛,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判定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患者均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Ⅰ组患者的VAS评分于术后各时点分别明显高于相对应的Ⅱ组的VAS评分(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是肝癌患者术后较为合适的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持续镇痛以及肌肉注射镇痛,评价不同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和副作用发生率。方法:选择2003-05/2004-05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36例。随机分为3组,肌注镇痛组70例,静脉持续镇痛组86例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80例。肌注组在患者疼痛并要求用药时肌注哌替定50~100mg,异丙嗪25mg,间隔4h以上/次。静脉持续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术毕即启用镇痛泵。静脉持续镇痛组药物配方:吗啡50mg+氟哌利多5mg+生理盐水至100mL,持续泵入1.0~2.0mL/h,给药48h。硬膜外镇痛组药物配方:吗啡4mg+布比卡因150mg+氟哌利多5mg+生理盐水至100mL,按压给药2mL/次,锁定时间20min,给药48h。分别于术后4,12,24,48h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比较术前和术后4,12,24h的血氧饱和度(<92%持续20s以上为低氧血症)。观察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下肢周径变化>5cm为高度怀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组23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术后镇痛评分:术后4,12,24,48h硬膜外镇痛组和静脉持续镇痛组评分均低于肌注镇痛组(t=2.106~11.886,P<0.05),且硬膜外镇痛组效果好于静脉持续镇痛组。②各组手术前后血氧饱和度比较:术后4h硬膜外镇痛组显著高于肌注镇痛组和静脉持续镇痛组[(95.6±2.9)%,(93.5±3.2)%,(92.4±2.7)%,(t=4.216,7.362,P<0.05)]。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硬膜外镇痛组术后在排尿困难、恶心呕吐、腿围变化、瘙痒和椎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低氧血症发生率低,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其他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不同给药方法对削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7例剖宫产孕产妇随机分成两组,A组38例,B组39例;A组于手术结束前10 rain,用吗啡2 mg+生理盐水稀释成5 ml硬膜外腔注射;B组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抽取镇痛泵内原液5 ml经硬膜外腔注射.然后两组均接自控镇痛泵镇痛.于术后6 h、12 h、24 h、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疼痛状况,同时观察并记录呼吸、循环功能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术后12 h及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1),两组术后呼吸、循环功能各项指标观察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 自控镇痛泵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前先给予硬膜外腔注射低剂量的吗啡,能充分发挥镇痛效果,有利于产妇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超前镇痛对围术期血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后镇痛组;安定+芬太尼+异丙酚+万可松+安氟醚复合全麻,术后硬膜外输1%利多卡因、4ug/ml芬太尼混合液4mlh镇痛。超前镇痛组:术前术中硬膜外持续输入1.5%利多卡因、芬太尼混合液,全麻方法及术后镇痛同上,于入室后麻醉前(T1)、切皮后2小时(T2)、术后一天晨(T3)、术后第二晨(T4)测血中E和NE值,于手术结束后4小时(t1)、8小时(t2)、24小时(t3)48小时(t4)、72小时(t5)分别观察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E值无明显变化。NE值术后均显著升高;但超前镇痛组在术中、术后显著低于术后镇痛组(P〈0.05~0.01)。术后疼痛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 1 998年以来对胸外科手术患者早期采用硬膜外小剂量吗啡一次性镇痛 ,近期采用PCEA(患者自控镇痛 ) ,对其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1 资料与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贲门、食道肿瘤的患者 ,分为 3组 ,Ⅰ组为对照组 ( 50例 ) ,Ⅱ组为硬膜外一次性镇痛组 ( 50例 ) ,Ⅲ组为使用PCEA泵组( 50例 )。所有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法上均无差异 ,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复合静吸麻醉。Ⅰ组术后按患者的需要注射杜冷丁 50mg止痛 ;Ⅱ组在术毕从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 1 5~ 2mg 氟哌啶 2 5mg 生理盐水至 1 0ml后拔除硬膜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控静脉镇痛(PCIA)和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两种镇痛泵应用方式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其护理。方法 对80例术后采用PCIA和PCEA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及护理。结果 40例术后采用PCEA患者镇痛优良率为92.5%,发生3例呼吸抑制;40例术后采用PCIA的患者镇痛优良率为77.5%,无呼吸抑制。PCEA镇痛优于PCIA(P〈0.05)。结论 术后患者采用自控镇痛,避免了术后疼痛的发生,采用PCEA镇痛效果要优于PCIA。但PCEA有明显的呼吸抑制发生。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片类吗啡一次注入硬膜外腔术后镇痛有较多不良反应。我院自1999年5月开展硬膜外自控镇痛 (PCA) ,意在使用小剂量吗啡 ,既达到满意镇痛效果 ,又使并发症减少至最低程度。本文报告80例剖宫产术后PCA观察结果。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80例剖宫产病人ASAⅠ~Ⅱ级 ,平均年龄(23.2±1.28)岁 ,平均体重(57.30±13.30)Kg ,随机分成A、B两组 ,各40例。采用2 %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2、方法镇痛药配方 :吗啡3.5mg,氟哌啶5mg,0.75 %布比卡因15ml(112.5mg)加生理盐水至10…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寻术后镇痛最佳方案,观察并比较鞘内和硬膜外吗啡预镇痛对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Ⅰ~Ⅱ级择期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4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鞘内吗啡预镇痛组和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每组20例。腰麻用药均为5g/L布比卡因7.5mg。鞘内吗啡预镇痛组于腰麻药中加0、2mg吗啡,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入2mg吗啡。术后接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泵行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胎儿取出后1min及5min时的Apgar新生儿评分。观察并记录术后6,12,24,48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PCA总需要量、总体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鞘内吗啡预镇痛组术后12,24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t=2.578,t=3.584,P&;lt;0.05);Rame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t=2.629,t=6.201,P&;lt;0.05)。鞘内吗啡预镇痛组术后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X^2=4.800,P&;lt;0.05),且鞘内吗啡预镇痛组的PCA总需要量明显少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组(t=11.260,P&;lt;0.01)。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114∽0.440,P&;gt;0.05)。结论:在采用术后镇痛时,鞘内吗啡预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吗啡预镇痛.且并发症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