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22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与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2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与随访张秀荣,李春启,李学甫,王建荣,王晶消化科王洪海,梁孟曾病理科主题词息肉,胃镜术,胃疾病胃息肉为临床较常见病,其中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1,2]。积极治疗胃息肉,对胃癌的预防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79年1月至...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本文应用流式细胞计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组织细胞DNA定量分析,探讨各类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由轻度到重度异型增生,及大肠癌不同阶段组织细胞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正确处理各类型息肉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来源:65例标本均为内窥镜下活检组织,其中正常大肠粘膜6例,炎性息肉10例,增生性息肉7例,腺瘤性息肉10例,腺瘤性息肉伴轻度异型增生的10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12例,大肠癌10例。1.2 方法:标…  相似文献   

3.
应用图像分析方法对114例胃粘膜异型增生标本的细胞核DNA含量及核形态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进行了DNA含量直方图分型。结果发现其DNA含量直方图呈整倍体型者73例。,非整倍体型者41例。百整倍体型组的DNA相对含量,超二倍体细胞,超四倍体细胞百分数及核平均面积,周长,体积无较整倍体型组高。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及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搜集一般临床资料并计算息肉检出率.将患者根据年龄分层,分析<50、50~60,60~70,≥70岁患者的息肉检出情况;计算各种病理类型息肉的比例及在各解剖部位的分布;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息肉伴发癌变的情况.结果 2010年共行结肠镜检查7117例,内镜下诊断息肉2614例,内镜下息肉检出率36.74%,患者男女比例2.1:1(1760:854),年龄2~92岁,平均59.3岁.患者根据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最高达55.24%.对息肉病理类型进行的分析显示,组织学诊断为息肉患者1372例,2058枚息肉.腺瘤性息肉在结直肠息肉中占84.16%(1732/2058),其中管状腺瘤占75.35%(1305/1732).对息肉解剖部位进行的分析显示,1287枚(62.54%)息肉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771枚(37.46%)位于右半结肠;腺瘤中1039枚(59.99%)和非肿瘤性息肉中249枚(76.39%)均分布于左半结肠和直肠.在息肉的恶变情况病理变化方向,7.0%(96例)的患者在发现息肉时已伴发癌变,腺瘤占癌变息肉总数的96.9%,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达43.33%.结论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镜检查最常见的阳性发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是结直肠息肉的筛查重点.在结肠镜检时应对结肠进行完整检查,重点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结直肠息肉的主要类型是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对内镜下诊断为息肉的病变均应进行组织学检查,明确性质,警惕癌变.  相似文献   

6.
不同DNA倍体鼻咽癌的CT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从CT上探讨不同DNA倍体的鼻咽癌(NPC)的发展规律。材料与方法:搜集46例NPC,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癌细胞核DNA进行检测,发现二倍体肿瘤(DT)6例,近二倍体肿瘤(nDT)13例,非整倍体肿瘤(AT)27例,将它们的CT所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T较nDT和AT更易形成鼻咽腔肿块,6例DT无一例颅底骨质破坏,以鼻咽腔生长为主;nDT和AT较DT更倾向于向深部浸润生长,并且破坏颅底骨质机率较高;从CT所表现的生长方式上看,nDT与AT相似;DT、nDT和AT的NPC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无差别。结论:NPC在CT所表现的以鼻咽腔生长为主者,其恶性程度较以深部浸润生长为主者要低。  相似文献   

7.
笔者应用CT、流式细胞术及常规病理的方法,对48例星形细胞瘤CT征象、病理分级及DNA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与DNA指数有关,肿瘤大小、密度及占位程度与瘤增殖指数有关;并且总结了非整倍体肿瘤的典型CT征象。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单纯型与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与16例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MRI资料,观察比较两组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黏液腺癌的MRI表现特征。结果:①边缘:29例单纯型黏液腺癌边缘清晰(29/40),11例混合型黏液腺癌边缘不清晰(11/16);②TIC曲线:24例单纯型黏液腺癌延迟期TIC曲线呈上升型(24/40),11例混合型黏液腺癌TIC曲线呈平台型(11/16);③ADC值:单纯型黏液腺癌平均ADC值(1.62±0.47)×10-3mm2/s高于混合型黏液腺癌平均ADC值(1.23±0.32)×10-3mm2/s。ADC值ROC曲线下面积0.733,最佳临界值1.615×10-3mm2/s,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7%、88.9%。单纯型和混合型黏液腺癌在肿块边缘、TIC曲线及ADC值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黏液腺癌MRI表现有所不同,MRI多种成像序列相结合在单纯型与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肾癌细胞DNA含量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筛选32例肾细胞癌标本切片行Feulgen染色,CMIAS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DNA指数均值以肉瘤样癌最大,透明细胞癌最小(P<0.05)。透明细胞癌与集合管癌、肉瘤样瘤;集合管与嫌色细胞癌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以5倍体和大于5倍体细胞百分率高低依次为肉瘤样癌、集合管癌、颗粒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和透明细胞癌。结论:细胞DNA含量在不同类型肾癌之间有明确的相关性,且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550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550 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内镜下治疗及1~20 年随访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4.0% ,50 岁以上患者占 49.1% ,单发性息肉 420 例,多发性息肉 130 例,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50.5% )。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42.2% )和炎性息肉(40.04% )最多,息肉的异型增生发生率为14.2%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2.1% ,结肠癌伴息肉的发生率为 2.9% 。对544 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息肉治疗,息肉的复发及再发率为55.4% ,平均复发时间为 32 个月。随访检出4 例息肉癌变,分别在术后第 3、5、10、20 年。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对胃壁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 31例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5-30s(动脉期)、70-80s(非平衡期)及180-120s(平衡期)行螺旋CT扫描,其后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进展期胃癌检出率100%。80.6%(25/31)的病灶与胃壁分界截然,19.4%(6/31)的病灶与周围胃壁呈移行状态。病灶强化情况在不同时相有所不同。动脉期:11例肿瘤突向胃腔内的表面部分呈线样强化,其余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病灶分为2层;16例肿瘤呈不规则团块状强化;4例病灶轻度均匀强化。67.74%(21/31)的病例此期显示最清楚。非平衡期:20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6例病灶分层,内层强化最明显,中间出现一条不甚连续的低密度带,外层呈团块状强化;5例病灶均匀强化。12.90%(4/31)的病例此期显示最清楚。平衡期:27例病灶均匀强化,但强化程度较非平衡期时降低;4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但仍分层。6.45%(2/31)的病例此期显示最清楚。12.90%(4/31)的病例在上述三期中均很清楚。19例手术者,T分期准确率达78.94%(15/19),其中T2与T3之间鉴别的准确性为81.25%(13/16)。经多平面重建,3例避免了T分期错误。结论 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动脉期对于病灶的显示及其横向蔓延范围的估计有临床实用价值;平衡期对评估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高。多平面重建对于深入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16例晚期胃癌用40%碘化油和抗癌药顺铂制成混悬剂灌注栓塞胃左动脉。16例中6个月以上存活率为43.7%。11例不可切除的胃癌有效率为72.7%,且无严重并发症。对胃左动脉化疗栓塞的适应证、禁忌症、并发症以及疗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胃癌术前淋巴分期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MRI以及内镜超声检查前瞻性地对胃癌进行术前N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确定其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经胃镜证实的291例胃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MSCT检查,其中有72例行EUS检查,另有48例胃癌患者行MRI和MSCT比较研究。术后将病理与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MSCT对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2.2%。在MSCT和EUS的比较研究中,EUS、MSCT及两者结合对N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3.8%、76.4%和86.1%。MSCT对N2的判断准确率显著高于EUS(P〈0.01),两者联合的判断明显高于MSCT和EUS单独进行诊断(P〈0.05)。MR在总体判断准确率上低于MSCT(P〈0.05)。结论:动态三期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通过其在不同时相中的强化特点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N分期。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应用X线——病理对照的方法,研究了75例胃癌界面X线表现同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实验表明:不同界面类型同胃癌的大体类型,生长方式和组织学类型有明显的关系,根据界面的X线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测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检查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在胃癌术前分期检查中的价值比较研究.材料和方法:对45例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内镜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和内镜超声检查的术前T、N、M和综合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8%、84%、97.2%、70%和75.0%、75.0%、87.1%、60%,前三者参数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而综合TNM分期中多层螺旋CT与内镜检查之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检查两者结合对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中晚期病例多层螺旋C T存在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胃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始动因子,参与致病的因子包括毒力因子、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黏附素等。根除H.pylori可延缓癌前病变进展,改善肠上皮化生,降低胃癌发病率。本文就近年来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旨在为胃癌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估螺旋CT扫描对显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76例经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诊断的胃癌患者,术前行水充盈法螺旋CT三期扫描;CT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螺旋CT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显示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达79.2%;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及强化特征有助于阳性淋巴结的诊断.结论:螺旋CT扫描术前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间质瘤钡餐造影检查和CT的对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CT及MSCT对胃间质瘤(GST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GSTs均行钡餐造影,10例行常规CT检查,5例行MS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病灶位于胃体部8例,胃底部5例,胃窦角切迹处2例。影像学检查的15例GSTs中,良性8例,直径均<5cm,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恶性或潜在恶性7例,直径均>5cm,肿块内均见不规则的坏死区,5例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2例伴远处转移。5例MSCT检查中4例动脉期扫描时可见到肿块边缘及实质内散在点状、条状强化血管影,门脉期肿块实质成分持续强化。多平面重建(MPR)结合MSCTA能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和供血动脉。钡餐检查中腔内型和腔内外型11例,表现为局部黏膜皱襞隆起,腔内见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与正常胃壁分界清楚。7例肿块黏膜面见小龛影。4例腔外型中仅1例显示胃腔受压变形,余3例未见异常。结论:钡餐造影作为GSTs的首选方法,对腔内型和腔内外型肿块的诊断有价值,而对腔外型的诊断有限。CT特别是MSCT多期动态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和血管成像(MSCTA)对GSTs的准确定位及病灶的定性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青海地区胃癌发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附3 5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海地区胃癌发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病变部位、组织学等方面特征。方法:总结近10年经胃镜诊断并病检或/和手术确诊的胃癌患者3 537例胃癌患者,分男女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年间胃癌总检出率8.49%,其中,男性检出率10.8%,女性检出率为4.9%,男女在不同年龄段胃癌检出率、不同职业间男女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P<0.001,男女胃癌在病变部位、内镜Borrman分型、癌组织学类型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别,P<0.001。结论:本地区胃癌检出率逐渐下降,但仍然是胃癌高发地区,且青、老年胃癌检出率逐渐上升。检出胃癌大多数以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广泛浸润为特点。  相似文献   

20.
粘膜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胃双对比造影,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学对照观察,回顾性分析了18例粘膜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X线表现。隆起型病变9例,其中3例为异型增生。凹陷型病变9例。分析结果表明,隆起型病变较凹陷型病变容易发现;周围背景粘膜有胃小区者病变较易显示,特别是凹陷型病变,胃小区的显示对病变的发现尤为重要;增大紊乱的胃小区中,很可能有小癌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