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白血病发病趋势、危险因素及预后,为白血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 2018 年12月收治的810例川渝地区儿童白血病病例年龄、性别、发病季节、首诊症状、形态学分类、免疫学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型及分子生物学分型等流行病学资料,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白血病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810例白血病患儿中男孩发病人数多于女孩,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各年龄阶段男孩发病人数均较女孩多。ALL在1~4岁年龄段人数最多(50.9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儿的发病年龄分布差异不明显。10%的患儿有家族肿瘤史,34.44%的患儿存在有毒化学物质暴露史。MICM分析显示,形态学分类以ALL为主(79.26%);免疫学分型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lymphocytic leukemia,B-ALL)为主;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41.56%;ALL患儿ETV6/RUNX1检出率最高(14.86%),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T-lymphocytic leukemia,T-ALL)患儿的阳性融合基因均为SIL/TAL1,AML患儿中PML/PARα检出率最高(35.2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肿瘤史、细胞遗传学分型、ETV6/RUNX1融合基因为白血病转归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5.234(1.166~23.485)、3.442(1.666~7.115)、0.131(0.031~0.556)。结论:家族肿瘤史、细胞遗传学分型、ETV6/RUNX1融合基因可能是白血病转归的预测因素,存在家族肿瘤史和非低危型细胞遗传学可能为白血病预后的危险因素,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可能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MLL基因重排及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57例初诊ALL患儿MLL[t(11q;v)]和BCR/ABL[t(9;22)]进行检测,并且追踪其临床预后。结果 57例初诊ALL患儿中,MLL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24.6%(14/57),BCR/ABL阳性率为8.8%(5/57),染色体核型分析未检出t(11q;v)和t(9;22)异常,阳性组总的缓解率较阴性组低。结论 MLL基因重排和BCR/ABL融合基因是儿童AL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常规染色体分析检出率较低,FISH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率,在协助临床制定儿童ALL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八探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差异。方法 对125例ALL患者(成人86例、儿童39例)全部行八探针FISH(MYC、P16、E2A、TEL/AML1、BCR/ABL、MLL、IGH、多倍体的 DNA 探针)检测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八探针 FISH 检测结果显示,成人 ALL 患者与儿童 ALL患者的TEL/AML1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与多倍体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分析成人ALL患者与儿童ALL患者的(t9;22)易位、多倍体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ALL患者与儿童ALL患者融合基因表达各有侧重,不同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其预后密切相关。FISH多探针诊断系统检测ALL患者常见遗传学异常省时、准确、高效,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形成很好的互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的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患儿的骨髓或外周血细胞的遗传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ALL中仅76例有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4例未见分裂相,45例异常,核型异常率为59.21%(45/76),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22例(48.89%),结构异常17例(37.78%),同时有数目和结构异常6例,20例AML中15例有克隆性核型异常,核型异常率为75.00%,融合基因检出率为42%(42/100),其中TEL/AML1 15例,PML/RARa 7例,E2A/PBX1 6例,AML1/ETO 4例,MLL基因重排3例,BCR/ABL 2例,二者结合使白血病患儿的遗传学异常检出率提升至69.00%。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具有其独特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应用多重PCR方法可显著提高白血病患儿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杨光 《中国医疗前沿》2011,(2):70-71,96
目的探讨TEL-AML1与E2A/PBX1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基础上,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3例ALL患儿TEL-AML1和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率。结果 FISH技术可以显著提高TEL-AML1和E2A/PBX1融合基因的检出率,TEL-AML1融合基因在初发ALL儿童中的阳性率为25.4%(16/63),E2A/PBX1融合基因在初发ALL儿童中的阳性率4.8%(3/63)。结论 t(12;21)形成TEL-AML1融合基因和t(1;19)形成E2A/PBX1融合基因,是儿童ALL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极难发现,需用FISH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Zuo Y  Du Q  Li R  Xu N  Cao R  Liao L  Xu L  Zhang J  Huang B  Luo X  Xiao X  Liu X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5):707-709
目的应用八探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差异。方法对125例ALL患者(成人86例、儿童39例)全部行八探针FISH(MYC、P16、E2A、TEL/AML1、BCR/ABL、MLL、IGH、多倍体的DNA探针)检测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八探针FISH检测结果显示,成人ALL患者与儿童ALL患者的TEL/AML1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与多倍体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分析成人ALL患者与儿童ALL患者的(t9;22)易位、多倍体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ALL患者与儿童ALL患者融合基因表达各有侧重,不同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其预后密切相关。FISH多探针诊断系统检测ALL患者常见遗传学异常省时、准确、高效,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形成很好的互补。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0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对102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进行FBA分型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G显带技术对68例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02例患儿中15.7%表达T淋巴细胞表型(T-ALL),84.3%表达B淋巴细胞表型(B-ALL)。35.3%患儿存在髓系抗原阳性(My+-ALL),其中以CD13阳性率最高,达27.8%。88接受核型检查的患儿发现核型异常41例(51.3%)。T-ALL组患儿与B-ALL组患儿相比显示出更高的白细胞总数(〉50×109/L)和髓外浸润表现。结论免疫分型是对细胞形态学诊断的有力补充,能够更加全面了解白血病细胞的起源和分化阶段,帮助对患儿进行临床危险的评估,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并有效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 FISH)双色双融合及双色分离探针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R-ABL融合基因及11q23/MLL基因重排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双色双融合及双色分离探针对105例初诊成人AL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及11q23/MLL基因重排进行检测。结果:105例初诊成人AL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9%,MLL基因重排阳性率为4.8%,染色体核型分析仅检出5例Ph染色体异常和3例11q23染色体异常。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50%,4例MLL基因重排阳性患者3例复发死亡。结论:BCR-ABL融合基因和11q23/MLL基因重排是AL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常规染色体分析检出率较低,i FISH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EL-AML1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该融合基因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TEL/AML1、E2A/PBX1、m-BCR/ABL、AF4/MLL四种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为TEL/AML1+组(44例)与TEL/AML1-组(135例),比较两组患儿细胞抗原、年龄、白细胞计数、诱导化疗缓解、病死率及中枢侵犯等情况。结果 TEL/AML1+表达均为B细胞系,共计44例,占22.0%,14例E2A/PBX1阳性(7.0%),5例AF4/MLL阳性(2.5%),2例m-BCR/ABL阳性(1.0%)。TEL-AML+组患儿CD13与CD20的表达与TEL-AML-组患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抗原表达未见与阴性组有显著差异。TEL-AML1+组患儿与TEL-AML1-组患儿比较,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9/L,短期治疗达CR比例更高,而死亡率及中枢神经侵犯比例更低,提示TEL-AML1+组患儿危险程度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 TEL/AML1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B细胞性ALL,其阳性表达是预后较好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在白血病诊断与分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病人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畸变涉及的86种融合基因和临床白血病类型的相关性,探讨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在临床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1例初发或者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及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提取RNA,用32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为cDNA,利用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的86种mRNA剪接变异体引物,分8管进行多重RT-PCR,筛查白血病融合基因.结合临床状态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融合基因与白血病类型的关系.结果:白血病中115例(71%)分别检测出10种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包括AMLl/ETO、PML/RARα、PLZF/RARα、dupMLL、MLL/AF6、MLL/AF10、CBFβ/MYHll、BCR/ABL、Hoxll、Evil.其中5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0%检出BCR/ABL;2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88%检出融合基因,其中21例APL检测出PML/RARα,1例APL检测出PLZF/RARα;AMLl/ETO阳性的17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为FAB-M2亚型,1例为混合型白血病;CBFβ/MYH11阳性的4例AL 3例为FAB分型的M4,1例为M5,属于向粒单细胞系统分化的白血病.16例AL检测出MLL基因异常,其中MLL/AF6白血病均为FAB分型的M5,具有典型的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征.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检测出BCR/ABL.8例MDS病人中2例检测出融合基因,其中AMLl/ETO阳性的MDS-RAEB很快发展为AML.结论:这种以多重RT-PCR为基础的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可以准确、快速而且可靠地确定白血病的分子类型,提供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与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PCR)在白血病融合基因BCR/ABL、PML/RARa及AML1/ETO检测中结果。方法 分别应用RT-PCR与nPCR对289例急慢性白血病初诊和完全缓解的患者BCR/ABL、PML/RARa及AML1/ETO融合基因进行检测,结合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及临床转归予以分析。结果 46例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5.7%和93.5%(P=0.997);69例完全缓解CML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8.4%和58.1%(P<0.005)。32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3.8%和90.6%(P=0.996);114例完全缓解APL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3%和7.0%(P<0.025)。12例初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NLL-M2)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0.0%和50.0%(P=1.0);16例完全缓解ANLL-M2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12.5%(P<0.05)。结论 RT-PCR较nPCR更为敏感而准确,应用RT-PCR可以提高微小残留病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免疫表型、染色体和分子遗传学异常。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AL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4岁,n=57)和成人组(>14岁,n=82)。检测并分析患者的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所有患者随访5 a,记录患者完全缓解(CR)、复发、总生存期(OS)、中位OS等。采用Cox模型分析ALL患者复发、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9例ALL患者均进行免疫表型检查,其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115例(82.74%),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18例(12.96%),非T非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LL)3例(2.15%),T/B双表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混合型)3例(2.15%)。成人组与儿童组患者的免疫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LL患者的干/祖细胞标志CD34、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阳性率明显低于B-ALL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郑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初诊的523例B系的ALL患儿进行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共26例表达E2A/PBX1(4.97%,26/523例),中危21例。选取同期收治的B系ALL且不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的中危组患儿共43例为对照组,比较相同危险度的中危组患儿临床特征、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以及总生存(OS)率。结果 E2A/PBX1阳性与阴性中危组患儿在性别以及初诊时的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诱导治疗第33天骨髓微小残留病(M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EFS率分别为81.0%和78.6%,OS率分别为85.7%和8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接受强烈化疗可改善预后,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与阴性中危组ALL患儿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及预后未见明显差异,该融合基因是儿童ALL临床危险度分级的中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3个月时断裂点簇集区/艾贝尔逊白血病病毒(BCR/ABL)IS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的变化,进行早期预后评估,探寻最佳换药时机。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CML-CP患者35例,予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观察治疗3个月时BCR/ABLIS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对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的影响。结果 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的患者29例,随访至治疗12个月时10例达到完全分子学反应(CMR),14例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余5例未达到分子学缓解;BCR/ABLIS>10%的患者6例,仅1例达到MMR,余5例未达到分子学缓解。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者较BCR/ABLIS>10%者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程度更高(u=-2.456,P=0.014)。治疗3个月时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19例,随访至治疗12个月时均取得分子学缓解,其中10例达到CMR,9例达到MMR;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16例,5例达到MMR,余11例未获得分子学缓解。治疗3个月时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者较下降率<90%者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程度更高(u=-2.803,P=0.005)。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19例,治疗12个月时10例达到CMR,9例达到MMR,均取得分子学缓解;BCR/ABLIS≤10%、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10例,治疗12个月时5例取得MMR、5例未获得分子学缓解;BCR/ABLIS>10%、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6例,治疗12个月时均未获得MMR;无患者同时符合BCR/ABLIS>10%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治疗3个月时不同BCR/ABLIS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患者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977,P=0.002)。结论 治疗3个月时BCR/ABLIS、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对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均有预测作用,联合观察两项指标可能更有意义。对于BCR/ABLIS≤10%但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在条件允许下可考虑换药;对于BCR/ABLIS>10%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早期更换第二代TKI可能会取得更好的分子学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与治疗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77例AL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①77例ALL中L1型44.16%,L2型50.65%,L3型5.19%;B淋巴细胞性ALL(B-ALL)80.52%,T淋巴细胞性ALL(T-ALL)15.58%.②77例ALL中髓系抗原(My)阳性率为 57.14%;其中表达CD13的阳性率最高,为84.09%,其次为CD33和CD15;My+B-ALL占B-ALL的58.06%.My+T-ALL占T-ALL的50%,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My+ALL组CR率为81.82%,略低于My-ALL组(88.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D34表达阳性率为49.35%,B-ALL中为56.45%,明显高于T-ALL的25%(P<0.05);My+ALL中CD34表达阳性率为71.05%,高于My-ALL的33.33%(P<0.05);CD34+ALL组CR率为76.47%,低于CD34-ALL组的90.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免疫分型与FAB分型变化无相关性;My+ALL患者中CD34表达阳性率高于My-ALL患者;CD34和髓系抗原的表达与CR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疾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52例B-ALL患儿(B-ALL组)与12例对照儿童(对照组)骨髓血中B淋巴细胞FGFR3基因表达水平;并以B-ALL组患儿FGFR3基因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界,将B-ALL组患儿分为FGFR3基因高表达组和FGFR3基因低表达组。比较FGFR3基因高表达组和FGFR3基因低表达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无事件生存(EFS)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巢式PCR法检测B淋巴细胞融合基因,比较不同B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及融合基因的B-ALL组患儿FGFR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B-ALL组患儿FGFR3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儿童(1.637±0.903vs0.645±0.559,P<0.05)。FGFR3基因高表达组与FGFR3基因低表达组患儿性别、年龄、外周血WBC、肝脾有无肿大、有无髓外浸润、B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核型等临床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FGFR3基因高表达组患儿EFS率低于FGFR3基因低表达组患儿(49.97%vs76.17%,P<0.05)。B-ALL组患儿中,CD34+患儿FGFR3基因表达水平高于CD34-患儿(P<0.05),BCR/ABL+患儿FGFR3基因表达水平高于BCR/ABL-患儿(P<0.05)。结论FGFR3基因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辅助评价儿童B-ALL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浙江地区儿童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08年10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初诊的403例白血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前后比较法观察该地区儿童白血病发病的变迁情况。结果:403例患儿,年龄为15 d~17岁2个月,中位年龄为5岁1个月,男∶女=1.82∶1,其中ALL占68.73%(277例),AML占25.56%(103例),CML占4.96%(20例),AHL占0.74%(3例)。277例ALL患儿中B系∶T系=5.63∶1,TEL/AML1、BCR/ABL阳性率分别为14.29%(27/189)和5.07%(11/217)。103例AML患儿中M2最常见,AML1/ETO阳性率在AML和M2患儿中分别为25.40%(16/63)和50%(13/26),PML/RARa阳性率在M3患儿中为66.67%(10/15)。结论:本研究中ALL患儿男女发病率比稍高于西方国家;ALL患儿中TEL/AML1阳性率高于欧美等国;AML患儿及M2患儿中AML1/ETO阳性率高于英国、韩国等国。不同地区、不同种族间白血病患儿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可能提示我国东部地区儿童白血病患儿特有的遗传暴露及环境暴露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用一组相关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技术间接免疫荧光法对85例儿童ALL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T系ALL占28.2%,B系ALL占61 2%,T/B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8.2%,其中髓系抗原表达率21.2%.各组L1、L2比率、染色体异常及治疗完全缓解(CR)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ALL中CD3平均阳性率较CD2、CD7低(P<0.01,P<0.05),B-ALL中CD22阳性率明显低于CD10、CD19(P<0.01).结论 ALL免疫分型与FAB分型、染色体核型变化无相关性系列特异性单抗CD3、CD22在诊断T-ALL、B-ALL中起决定作用;ALL髓系抗原阳性与治疗CR率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TAp63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郑州儿童医院住院的初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患儿104例为急性白血病组,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0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61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4例;初发患儿90例(高危型18例,低危型72例),复发患儿14例。选择同期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郑州儿童医院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儿36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患儿TAp63基因表达。结果 急性白血病组104例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86例,阳性表达率为82.7%,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1±0.19);对照组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0例。ALL与ANLL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患儿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ANLL患儿升高(P<0.05)。初发与复发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儿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初发患儿升高(P<0.05)。B-ALL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T-ALL患儿升高(P<0.05)。高危型与低危型初发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初发患儿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危型初发患儿升高(P<0.05)。完全缓解与未缓解患儿TAp63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患儿TAp63 mRNA相对表达量较完全缓解患儿升高(P<0.05)。结论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TAp63基因的过度表达相关,可作为探讨化疗疗效的观察指标之一;TAp63高表达者易复发,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疫分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和分析。结果 (1)47例ALL中,B-ALL36例(76.6%),T-ALL9例(19.1%),T/B-ALL2例(4.3%)。B-ALL中cCD79a和CD19表达率均为100.0%,明显高于CD20(83.3%)和CD10(77.8%)(P〈0.01);9例T-ALL cCD3和CD7的表达率均为100%,明显高于CD5(77.8%)(P〈0.01);47例ALLcMPO表达均阴性。(2)伴髓系抗原表达阳性者(My+ALL)完全缓解(CR)率为66.7%,低于髓系抗原表达阴性者(My-ALL)(87.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CD34+的患者CR率为64.3%,18例CD34-的患者CR率9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ALL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