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厚朴在中医汤剂中的临床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厚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厚朴的方剂,利用Excel 2013筛选出水煎内服的厚朴方,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厚朴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厚朴剂量的众数、频数、均数等参数。结果:共采集到4 674首含厚朴的方剂,筛选出含有剂量的内服汤剂775首。在历代内服汤剂的厚朴方中,厚朴剂量3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23.87%;3~11.2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52.26%;11.3~30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12.26%;30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11.61%。结论: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厚朴内服汤剂的炮制主要为姜制,厚朴临床常用剂量以3.5~11 g为宜。厚朴汤剂的常用剂量在隋唐及以前相对较大,宋代以后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药物剂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中医素有"不传之秘在于量"的说法。药物的现代临床剂量与古代医籍中剂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古医籍超剂量使用时,有屡获良效的报道,亦有毒副反应的报道。本文拟总结中医汤剂方药剂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及超剂量使用引发的争议;同时,从中医临床经验、现代文献、古代文献及现代中医药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中药剂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阐述中药剂量是中医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辛的主治病证、配伍特点和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细辛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细辛的方剂,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细辛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频数、均值等参数,运用SQL Server 2008开展数据的关联分析。从内服和外用2个方面分析细辛方的主治病证范围、配伍特点及常用剂量。结果:共采集到4 489首含细辛的方剂;从内服和外用2个方面分别挖掘出了细辛方主治频数最高的前15个病证、配伍频数最高的前10味中药;确定细辛内服汤剂的常用剂量范围为1.85~13.75 g。结论:细辛的主治病证与药物配伍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从汉朝至南北朝到清代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规律;细辛临床常用剂量以1.85~13.75 g为宜,针对不同的病证,可以配伍不同的方药、使用不同的剂量,不应受"细辛不过钱"的观点所束缚。  相似文献   

4.
5.
大枣,指成熟后的干燥果实,但果肉并非完全脱水干燥,一般用于配方或赋型剂,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应用,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文献或称枣、干枣、药枣、枣子、刺枣、小枣、肥枣、大肥枣;因其色泽,或称干刺枣、红枣、黑枣、乌枣、黑大枣、金丝小枣、焦枣;因其产地,或称为青枣、青州枣、南枣、淮枣、晋枣、绛枣等。张璐称:“古方中应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典》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分析1990~2007年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指纹图谱的论文发表情况,对中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做出判断.方法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检索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分别对文献的来源机构、年代、所发表的期刊以及指纹图谱类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查得相关文献828篇,涉及到的研究品种为237个,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论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文献逐年增加且增幅较大,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大多集中于著名高校和研究单位,也有不少企业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7.
以知母为检索词,对丁甘仁、费绳甫、陆渊雷、冉雪峰、汪逢春、吴瑞甫、恽铁樵、唐宗海、陈莲舫、张山雷、张锡纯、祝味菊、周小农、曹颖甫等14位民国中医名家公开出版的临床专著或用药经验集进行搜索,共获取含有知母的汤剂处方231方。采用均数、百分位数和极差等统计方法对其运用知母的剂量进行研究,并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法定的知母剂量6g~12g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知母的最低起效剂量为2.5g,有效剂量范围为2.5g~46.9g。其中80%分布在4g~23g之间,这是中医名家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中国历代名医名术》是由本刊主编名誉主编、著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主任委员孙光荣教授主编(执行主编)的中医临床巨著,是临床青年医师走向临床中医大家的必读参考用书,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名医名术》是由本刊主编、著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主任委员孙光荣教授主编(执行主编)的中医临床巨著,是临床青年医师走向临床中医大家的必读参考用书,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类书籍。近来,有读者从网上得知本书相关资讯,询问购书等相关事宜,为了使广大读者对本书进一步了解,本刊特选登原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教授给本书写的序言。同时,公布本书邮购办法:邮购汇款地址:北京朝阳区三里屯南路3号白家庄商务中心C座306室,王绍纲收;邮编:100020;定价:150元人民币(免收邮寄费);客服电话:010-65866868-831;网址:www.iTCMedu.com.  相似文献   

10.
骆宾妃  董佳威  刘红宁  曾展  姚佳  陈钰  陈晓凡 《中草药》2023,54(8):2536-2545
目的 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竹沥中药方剂“病-药-量”的相应规律,为竹沥的临床诊疗应用及深入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中华医典》中含有竹沥的中药方剂,录入Excel 2016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收集含竹沥方剂349首,主治病证分类共99种,其中高频病证(≥20次)主要为“中风”“痰饮”“咳嗽”,治疗“中风”证型以风痰瘀阻为主,“痰饮”以饮停胃肠为主,“咳嗽”以痰热郁肺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50次的药物有19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生姜、甘草、茯苓、陈皮等,药物功效种类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性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寒性药,其次为温性药,药味多选用甘、苦、辛味,药物归经以脾、胃、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剂型多为汤剂,竹沥用量多为100 mL,核心药物配伍重用防风以祛风化痰,改善脑络痹阻;治疗“痰饮”时,剂型多为丸剂,竹沥用量为200 mL...  相似文献   

11.
借鉴循证医学实践方法研究中医古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医学是基于证据的新型临床方法学,着重评价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运用证据和后效评价开展循证实践.中医学是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经验,高度和谐与统一的医学体系.中医学,其根基在于临床疗效,其古代医籍中蕴藏的丰富资源,不仅是中医学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源泉和动力,而且对现代研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文章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借鉴循证医学实践方法研究中医古籍:以临床问题-治疗方法模式,分类挖掘整理临证案例;完善数据库建设,将中医学特色与循证理念融入数据库建设;借鉴循证证据的拟定,制定标准,对古籍本身及实践经验分级;运用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数字化技术为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大多仍停留在对古籍显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上,未深入开展古籍隐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制约了数字化中医古籍的有效利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的中医数字化建设模式和思路,即采用计算机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中医古籍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和研究,基于数据库和知识挖掘技术进行古籍信息的知识发掘和提取、知识服务模式和方法研究,最终基于网络支持平台技术方案构建集中医古籍信息存储、阅读、研究、知识挖掘、知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处理系统的重要意义、目标和发展思路,其重点任务为:1.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2.建立数据库结构的模型;3.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的汉字录入平台;4.中医药文献资料库加工模型构建;5.5000余种中医药古代文献数字化的数据标引;6.古代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及调试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处理系统的重要意义、目标和发展思路,其重点任务为:1.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2.建立数据库结构的模型;3.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的汉字录入平台;4.中医药文献资料库加工模型构建;5.5000余种中医药古代文献数字化的数据标引;6.古代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及调试运用。  相似文献   

15.
水煎煮对石膏晶形和Ca/S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伟  李祥  李凡 《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0):602-604
用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法对单味及白虎汤中石膏煎煮前后的晶形结构及其Ca/S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名、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其基源植物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方法:对我国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某些中药名及基源植物的中名、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2015年版《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及其基源植物的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植物中名存在混淆和交叉混淆,及其学名不一致的4种情况:一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的植物中名不一致;二是《中国药典》的部分中药基源植物的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植物的学名不一致;三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上植物中名和学名不一致;四是《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与《中国植物志》其他植物中名相同。结论:《中国药典》的中药名、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应保持一致性,才有利于人们进行中药种植、采购、销售、生产、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中药在国际上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7.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属于中医学"热病"的范畴。现代医学一般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轻者如感冒,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在治疗发热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过程中,营养支持和胃肠功能的恢复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同。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中医药在饮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古籍中早有对"热病"饮食注意事项的相关记载。故本文拟从中医古籍中探索"热病"的饮食宜忌,以为临床的饮食指导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周跃华  冯丽  衡明莉 《中草药》2023,54(4):1267-1273
从药材及饮片(植物药)的包件取样、包件内取样及试验样品制备等方面对《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ChP)、《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BP)及《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进行对比,结合新药用饮片检验的要求,就中药新药用饮片取样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以下建议:(1)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起草中药新药用饮片取样的指导原则或技术要求。(2)暂时参照EP、BP的取样法对中药新药用饮片进行研究,并关注饮片取样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根据试验样品的特点研究确定其处理方法。如饮片的不同药用部位或位置的质量差异大,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减少取样误差。(4)加强药材的源头管理,减少药材质量差异。(5)在新药用饮片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混合步骤提高同批饮片的同质性。(6)在ChP“中药材及饮片取样办法”中增加:待检批次饮片应具有较好的同质性;有些样品或试验需要采用更严格的取样方法,包括更多取样包件数或包件内取样量;此外,可对包件内抽取的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