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头部和颈椎在遭受强的外力作用下 ,可发生急性寰枢椎脱位 ,使颈髓和延髓受压 ,引起致死性损伤。对因各种非外力性疾患所致的寰枢椎脱位 ,近年来也逐渐有所认识。按其脱位的方向 ,有向前脱位 ,向后脱位 ,旋转脱位 ,侧方脱位 (罕见 )及垂直脱位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较多 )。临床上所见大部分为向前脱位。目前治疗上对于无锥体束征者采用非手术治疗较多 ,我科采用手法整复 ,大重量牵引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 1995~ 2 0 0 1年共收治寰枢枢脱位患者 41例 ,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2 5例 ,女 16例 ,10岁以下 3例 ,…  相似文献   

2.
张丽梅  徐艳  朱久勇 《中国骨伤》2020,33(9):883-886
目的:观察改良后的牵引疗法在成人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1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39岁,其中18~40岁者10例,41~60岁者15例,51~68岁者6例。主要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疼痛,寰枢椎CT平扫示不同程度寰枢椎半脱位。运用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牵引2 min,放松10 s,牵引角度以后伸位5°~10°,重量3~6 kg开始,每两天增加重量1 kg,至症状改善后,并以此重量维持治疗。牵引时间为30 min,每天牵引2次,10 d为1个疗程。寰枢椎间隙左右欠等宽1~2 mm者牵引1个疗程,3~4 mm者牵引2个疗程,特别疑难严重者如寰枢椎间隙左右欠等宽4 mm常规疗程无好转者,疗程可以增至3个月。治愈:颈部无疼痛,颈部活动正常范围,CT检查示寰枢椎间隙正常,齿突居中;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颈部活动正常者。好转:颈部疼痛明显好转,CT检查示寰枢椎间隙左右欠等宽1 mm者。结果:31例患者中,1个疗程治愈者17例;2个疗程治愈者11例,好转2例;3个月治愈者1例。结论:改良后的牵引疗法对成...  相似文献   

3.
颈椎双向牵引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和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双向牵引床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4~2001年应用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治疗9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5例新鲜脱位均能复位,87例陈旧性病例中有7例未经前路松解术而能复位;72例须经前路松解后再牵引能缓慢复位,有8例仍不能复位。结论 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是对颈椎单向牵引的进一步革新和完善,牵引功效明显优于单向牵引,适应于经单向牵引无效的寰枢椎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半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
牵引正骨法治疗急慢性寰枢椎半脱位30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金添  金朝晖 《中国骨伤》2004,17(2):97-98
近五年采用牵引、正骨方法,治疗急、慢性寰枢椎半脱位30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儿童寰枢椎半脱位行枕颌带牵引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15年9月~2020年10月行枕颌带牵引治疗的寰枢椎半脱位患儿6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Fielding分型、年龄、性别、诱因、症状持续时间、牵引前有无治疗等因素,以牵引所需要的时间作为治疗效果的量化指标,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可能影响牵引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63例患儿牵引治疗效果显著.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症状持续时间和Fielding分型对治疗有效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Fielding分型越低,症状持续时间越短,则牵引治疗时间越少、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结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8例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13~56岁,平均31.1±14.2岁。颅底凹陷(扁平)畸形16例,其中8例伴寰椎枕骨化畸形,6例伴寰枢椎椎弓发育畸形,2例伴上述两种畸形;单纯寰椎枕骨化畸形6例;齿状突发育不良4例;单纯寰枢椎椎弓发育畸形2例。MRI示所有病例脊髓均有不同程度受压,术前JOA评分5~9分,平均7.2±1.4分。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牵引重量4~7kg,平均5.2±0.7kg;牵引时间7~14d,平均10.1±2.1d;复查X线片,22例患者脱位部分复位,6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均行枕颈融合术,术中枢椎尽量置椎弓根螺钉(根据枢椎畸形程度,20例患者枢椎双侧置入椎弓根螺钉,6例单侧置钉,2例未能置钉),余固定节段(固定至畸形椎体下2~3个节段)置侧块螺钉。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3~5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180~400ml,平均250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1天JOA评分8~13分,平均10.6±1.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复查X线片和MRI,21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7例患者脱位较术前明显改善,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6~48个月,平均20.3±9.7个月,所有病例术后3~6个月(平均4.3±0.9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1~16分,平均14.6±1.7分,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有改善(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颅骨牵引结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部分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Apofix椎板夹治疗寰枢椎骨折及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Apofix椎板夹治疗寰枢椎骨折及脱位。方法 对14例寰枢椎骨折脱位者行后路Apofix椎板夹加压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术。其中资料完整的12例,寰枢椎脱位8例,齿状突骨折4例。结果 12例随访1—2年,全部病例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Apofix椎板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术后不需要复杂外固定,可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刘建华寰枢椎脱位可由外伤性、病理性、自发性或先天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其临床表现,一是颈部疼痛及活动障碍,二是脊髓神经受压症状,即半身或四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和痉挛、二便功能障碍。我科1985~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12年6月共收治12例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8~63岁,平均37.5±18.7岁.术前单纯表现为颈肩痛3例、头晕1例,余均存在脊髓损伤症状. 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3±2.1分;颈髓延髓角108°~121°,平均108.9°±8.1°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7~28d,平均14.7±8.1d.当齿状突满意复位后,维持牵引3~5d,行后路枕颈复位固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颈托外固定3个月. 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 . 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98个月,平均43.0±19.6个月,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 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JOA评分为8~17分,平均15.1±1.6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2%. 未次随访颈髓延髓角为125°~141°,平均133.3°±9.3°,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按Epstein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可1例 . 结论: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ayfield头架下单纯后路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7月~2011年7月,对于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以术前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活动度≥5°为病例纳入标准,采用Mayfield头架下单纯后路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共治疗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8~55岁,平均35.6岁。均采用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钉棒置入满意后,后路钉棒纵向加压复位,并以下压C2、C3棘突力量进行辅助,寰枢关节复位满意后,取自体髂骨行后路C1-C2椎板间植骨融合。以VAS和JOA评分法,分别对轴性颈痛和神经功能情况行术前与术后随访对比评估分析,正中矢状位CT影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8±1.2)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60±80)ml,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随访6~36个月,平均2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14±1.92分降低到末次随访的3.15±1.28分,JOA评分由术前10.57±2.1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22±2.7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满意复位,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位置佳,无松动断裂,均于6个月获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结论:对于寰枢椎活动度≥5°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Mayfield头架下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后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57例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4例,女43例;年龄46~79岁(61.8±1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5~36.8年(17.5±3.7年),诊断RA后出现上颈椎相关症状时间为1.5~19.4年(8.9±2.4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颈部姿势异常和活动受限。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20例,E级22例;JOA评分4~14分(8.7±1.8分),VAS 4~10分(7.4±1.5分)。寰椎前向脱位44例,其中寰齿前间距(anterior atlantodental interval,AADI)>10mm者8例;寰椎后向脱位9例;寰椎前后向脱位4例。6例合并下颈椎不稳,10例合并枕颈部其他畸形。13例枕寰关节先天性融合及骨性融合无枕寰关节活动度者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A组);44例有枕寰关节活动度的患者采用寰枢椎融合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16例寰枢椎脱位牵引不能复位的患者先行前路经下颌下寰枢椎关节松解术再一期后路行寰枢椎融合术治疗(B组),28例寰枢椎脱位牵引能复位的患者直接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组)。定期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18.2±13.5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190.5±42.8ml);B组手术时间180~240min(221.4±20.3min),术中出血量100~260ml(157.3±36.1ml);C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09.4±12.1min),术中出血量100~200ml(124.1±32.7ml)。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复查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AADI为2~3mm(2.4±0.4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84个月(34.4±10.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2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C级患者6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9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无变化;JOA评分改善至10~17分(14.6±3.5分),VAS评分降至1~5分(3.6±1.4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植骨块发生自发性部分吸收,随访1年半时植骨块吸收停止并部分融合,未再次行植骨术;其余患者植骨均融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现象。结论:RA累及上颈椎时会造成寰枢椎脱位导致脊髓受压,依据枕寰关节活动度情况采用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手术后翻修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寰枢椎翻修手术的12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翻修时年龄7~62岁[45.5(34.25,52.50)岁]。初次手术距翻修手术间隔3~360个月[30(5,93)个月]。翻修术中有内固定首先进行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1/6体重牵引情况评估是否行前路松解术;根据术前影像结合术中探查,个性化选择原位钉道-增粗增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增加整体内固定强度,选择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植骨增加植骨融合。翻修后随访12~50个月[24.0(17.25,34.00)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枢椎斜坡角(clivus-axial angle,CA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价寰枢椎复位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行CT检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翻修手术中,8例先进行原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牵引情况,4例行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8例行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其中枕骨螺钉翻修4例,均更换螺钉钉道;C1螺钉翻修4例,2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2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C2螺钉翻修8例,5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3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3例;12例患者均进行寰枢侧块植骨。所有患者翻修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3d及末次随访A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CCA、CMA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病例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时间为3~7个月[3.5(3.0,6.0)个月]。结论:前路松解术适用于拆除初次内固定后大重量牵引下寰枢椎仍未复位的患者。在进行后路翻修手术时,枕骨螺钉需更换钉道以维持内固定牢固,更换更粗、更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适用于C1、C2螺钉,延长固定节段适用于C1或C2无法置钉的患者。寰枢侧块关节植骨适用于所有寰枢椎翻修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价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0年12月对8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5~63岁,平均41.6岁.急性外伤性脱位2例,陈旧外伤性脱位3例,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术前枕颈部疼痛5例,斜颈4例,有高位脊髓受压症状5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3例.术前动力位X线片显示寰枢椎不能复位者3例,行常规颅骨牵引,隔日行床旁X线片检查显示,1例获得复位,2例纵向牵引至最大重量仍复位不佳,再换成双向牵引,复位满意后再行手术治疗.均采用UCSS螺钉进行Magerl手术;4例同时采用Apofix椎板夹固定,4例同时采用Vertex椎板夹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5~160min,平均106min;术中出血量80~550ml,平均200ml.术中和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颈痛、斜颈消失;5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中,术后2例恢复至E级,3例仍为D级.随访10~35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6±0.5个月.随访期间无螺钉断裂和椎板夹松脱.结论: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早中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7例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51岁,平均36.4岁。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为5~9分,平均7.3±2.1分;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为4~12mm,平均8.34±3.68mm。均行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一步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行X线、CT、MRI检查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80~360min,平均310min。术中出血510~930ml,平均67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中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时损伤椎动脉,经原钉道拧入螺钉后完成止血,术后随访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1例术中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未改变钉道,继续沿椎弓根方向置入螺钉,术后随访无寰枢椎的再失稳和移位。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随访9~36个月,平均19.6个月。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5分,平均13.1±2.1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率为78.8%~93.5%,平均87.4%;末次随访时的SAC为11~18mm,平均14.78±2.15mm,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经口咽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可获得好的复位效果,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寰枢椎脱位的分型及手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文  刘洋 《中国骨伤》2016,29(10):875-877
正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当创伤、炎症、肿瘤以及先天发育畸形等疾患累及寰枢椎周围的骨、韧带或筋膜等结构时,可引起寰枢椎脱位(atlanto axial dislocation,AAD),常累及延髓生命中枢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严重者表现为四肢不全瘫、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该部位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是颈椎外科的危险区域。为了更好地指导AAD的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