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心房功能。方法:选取房颤患者35例,窦性心律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脏明显扩大、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严重瓣膜病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采集房颤患者二尖瓣血流频谱、二尖瓣血流彩色M型图像、组织多普勒运动曲线及左房应变曲线的参数,并与窦性心律组比较。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舒张早期左室内血流传播速度(vP)、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平均值(Em)、收缩期侧壁运动峰值速度(Vs)及左房应变峰值速度(ε)降低(P〈0.05)。结论:(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房功能降低。(2)彩色M型、组织速度成像及应变成像技术能较精确地定量分析房颤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流频谱类型与除颤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对 6 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血流频谱进行了检测 ,并与除颤成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左心耳血流频谱显示 3种类型。第 1种类型为在整个心动周期内表现持续而明确的不规则充盈波及排空波 ,其除颤成功率为 10 0 % ;第 2种类型为在整个心动周期内出现不连续的低小充盈波及排空波 ,其除颤成功率为 80 % ;第 3种类型为整个心动周期内显示持续的低流速波 ,除颤均未转复窦性心律。结论 房颤患者通过TEE对左心耳血流频谱的检测 ,可预测除颤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结合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对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3月收集的房颤患者29例,根据病史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15例、持续性房颤(PeAF)组14例,选择同时期进行食管超声检查的窦性心律患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应用三平面TVI技术测世左心房4个壁巾问段的组织速度参数;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TVI技术测量在心耳8个节段的组织速度参数,对各组参数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左心房容积对照组PAF组>PeAF组(P<0.05)。左心房各节段心肌收缩速度、舒张早期速度对照组>PAF组>PeAF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PAF组、PeAF组舒张峰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AF组及PeAF组问舒张峰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耳平均收缩峰值速度与左心房容积呈负相关(r=-0.696,P<0.01),与左心房射血分数、平均收缩峰值速度、平均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呈正相关(r=0.787、0.805、0.679,P均<0.01)。结论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减低,持续性房颤患者更甚,左心房功能的高低对左心耳收缩功能具有预测作用,TVI技术可以较好的评价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EE检测非瓣膜性房颤左心耳的大小及功能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TEE对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有或不伴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左心耳检测,根据左心耳的形态特点,测量出左心耳入口的宽度、左心耳顶部到入口的长度,同样用描记法测出左心耳舒张末容积,运用脉冲多普勒测出左心耳血流充盈与排空速度,检测左心耳内透声情况及有无血栓。结果41例房颤患者中左心耳血栓7例,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的大小、容积无显著性差异,而左心耳的峰值血流排空速度差异具有显著性;随房颤病程变化,左心耳容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伴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上述指标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左心耳大小、形态的改变,功能的减低,血流速度的减慢是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左心耳大小、形态及功能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以及指导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EE检测非瓣膜性房颤左心耳的大小及功能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TEE对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有或不伴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左心耳检测,根据左心耳的形态特点,测量出左心耳入口的宽度、左心耳顶部到入口的长度,同样用描记法测出左心耳舒张末容积,运用脉冲多普勒测出左心耳血流充盈与排空速度,检测左心耳内透声情况及有无血栓。结果41例房颤患者中左心耳血栓7例,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的大小、容积无显著性差异,而左心耳的峰值血流排空速度差异具有显著性;随房颤病程变化,左心耳容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伴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上述指标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左心耳大小、形态的改变,功能的减低,血流速度的减慢是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左心耳大小、形态及功能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以及指导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左心耳的大小、功能及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TEE对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或不伴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左心耳检测,根据左心耳的形态特点,测量出左心耳入口的宽度(d)、左心耳顶部到入口的长度(L),用描记法测出左心耳舒张末期容积(EDV),运用脉冲多普勒测左心耳血流充盈与排空速度,检测左心耳内透声情况及有无血栓。结果41例房颤患者中左心耳血栓7例(17%),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的大小、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左心耳的峰值血流排空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2±0.19)m/s与(0.32±0.69)m/s,P〈0.01)];随房颤病程变化,左心耳容积变化具有显著差异[(6.5±1.8)m/s与(8.5±1.0)m/s,P〈0.01];房颤伴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6.9±2.2)m/s与(7.5±1.2)m/s,P〈0.05]。结论左心耳大小、形态的改变,功能的减低,血流速度的减慢是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检测左心耳大小、形态及功能对帮助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左心耳充盈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组织速度显像(TVI)技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充盈和排空功能变化特点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和31例对照者(对照组),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条件下获取左心耳超声图像,应用TVI技术对左心耳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PDVE)及其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左心耳壁顶部PSV和PDVs高于其余节段(P〈0.05),房颤组左心耳壁各节段PSV和PDVE较对照组均降低(P〈0.01)。对照组心耳顶部PSV与左心耳面积变化率(LAA—EF)和左心耳充盈速度(LAA—EV)呈正相关(r=0.656、0.712,P〈0.001),房颤组心耳顶部PSV与左房腔内径(LADd)呈线性负相关(r=-0.66,P〈0.001)。结论:TVI技术可定量评价左心耳排空及充盈功能,左心耳顶部PSV是反映左心耳整体排空功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骨素-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RANK配体(RANK ligand,RANKL)与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转复的窦性心律能否稳定维持的关系。方法: 选取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行改良迷宫术患者共65例,以术后3个月内房颤是否复发分为房颤复发组39例和窦性心律组26例。术中取左心耳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护骨素、RANK、RANKL的表达,用Masson染色比较两组患者左心耳组织的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 房颤复发组左心耳组织中RANK和RANKL的表达水平以及RANKL/护骨素比值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房颤复发组的胶原容积分数(CVF)也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房颤复发组RANKL的表达量、RANKL/护骨素比值与CVF呈正相关。结论: 护骨素-RANK-RANKL轴可能通过影响心房的结构重构参与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食道超声(TEE)及经胸超声(TTE)在检测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中的价值。方法对7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同时进行TEE和TTE检查,比较左心耳血栓的检出情况。结果74例房颤患者中,TTE检出左心耳血栓9例(12.16%),其中假阳性3例;检出左心耳自发显影(SEC)5例(6.76%),其中假阳性2例;TEE检出左心耳血栓24例(32.43%)、左心耳SEC18例(24.32%),两种方法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超声表现:左心耳血栓表现为左心耳内壁异常回声团块附着,为低回声或稍强回声,左心耳SEC表现为左心耳内漩涡状或云雾状回声,提示血栓形成高危状态。结论 TEE对左心耳血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TE,对房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阵发房颤与左房大小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阵发房颤与左房大小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阵发房颤组120例,对照组120例,两组均在窦性心律下用HP-SONOS1000型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左房大小,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舒张充盈开始到快速充盈结束时间曲线下面积(ETVI)和心房收缩血流速度开始到血流终止时间曲线下面积(ATVI)。并计算E/A〈1和ETVI/ATVI〈1R DJ WV  相似文献   

11.
付翠平  伍伟锋 《医学综述》2006,12(4):219-221
房颤患者具有很高的血栓栓塞的风险,左心耳是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因此,从理论上讲封堵左心耳可减少房颤血栓的发生率。本文对左心耳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及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流动力学的TEE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M-TEE),对30例健康人和30例非瓣病房颤患者(NVAF)心底短轴切面测量了左心耳最大直径,同一心动周期内左心耳最大及最小面积及左心耳最大空速度,产将NVAF患者按照自发显影及血栓的有无分为2组。发现NVAF组左心耳增大,收缩力及血流速度均减低,且这种变化在有血栓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TEE)评价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左心耳的容积和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55例笔者医院准备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病例组分为高血压房颤组和孤立性房颤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RT3D-TEE观察左心房及左心耳内有无自发显影(SEC)和血栓,同时获取左心耳相关参数,并对各组中左心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中共有15例出现LA及LAA自发显影,其中孤立性房颤组占5例,高血压房颤组占10例且2例伴血栓形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患者LAD、ML、MA、EDV及ESV均增大,而PEV和EF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例组中,高血压房颤组与孤立性房颤组比较,上述参数中MA、EDV、EF及PE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ML、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EC组患者,LAD、MA、ML、EDV、ESV均增大,而PEV和EF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RT 3D-TEE定量分析左心耳容积参数及功能的改变是可行的。不论是否合并高血压,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均较正常人减低,合并高血压时左心耳功能的减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在区分心房颤动( 房颤) 栓塞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同时接受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 和TEE 检查,根据TEE 探测到心房血栓的例数分为血栓阳性组和血栓阴性组,分别纪录以下各项指标:左房自发性超声对比现象(LASEC) 、左心耳(LAA) 血流排空速率、LAA 面积、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功能参数、二尖瓣返流( MR) 程度。结果:86 例中经TEE 探测到22 例存在左房和/或左心耳血栓,而TTE 仅探测到5 人存在左房血栓( P< 0 .0001) 。对血栓阳性和阴性组各项测值指标进行对比显示,LASEC 严重程度、LAA 血流速率降低和LAA 面积扩大在两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001 和0001) 。LAA面积扩大与LASEC 严重程度及LAA 速率降低密切相关。结论: TEE 探测心房血栓具有显著优势,并可测定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在区分房颤栓塞高危人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1例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都很高、存在心悸及气促症状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后立即进行左心耳封堵,观察手术即刻效果、并发症,术后华法林抗凝45 d,改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随访3月,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出血及血栓事件。 结果 成功同期实施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术中无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作心悸、气促,左心耳封堵器未见血栓及残余分流,双联抗血小板期间出现牙龈出血,停用阿司匹林后未再出血。 结论 对符合适应证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是可行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心脏增强断层扫描(CT)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LAA)大小及形态,并探讨CT在NVAF患者血栓栓塞预防诊疗中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的纳入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189例,同时纳入无并发器官功能障碍的相对正常的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患者作为对照组(52例),术前行CT心脏增强扫描检查。对纳入患者进行包括基本资料、并发疾病、抗凝治疗和心房颤动(AF)持续情况在内的全面的临床评估。采用CHA2DS2-VASc评分标准评价NV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并根据CT显像LAA有无血栓形成将NVAF患者分为血栓组(13例)和非血栓组(176例)。比较对照组和不同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风险亚组以及有无LAA血栓形成亚组之间LAA大小、形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LAA参数对NVAF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VAF患者具有较大的LAA开口径,对照组风向标及仙人掌型LAA居多,而NVAF患者4种LAA形态大致相等。LAA开口及容积随着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风险的增加而呈增大趋势,中低危血栓栓塞风险组鸡中翼型LAA居多,而栓塞高风险组菜花型LAA居多。与非血栓组比较,LAA血栓组NVAF患者具有较大的LAA开口、容积和较多的菜花型LAA。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除CHA2DS2-VASc评分外,菜花型及大的LAA开口径可独立预测NVAF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结论 心脏CT增强扫描能很好地分析LAA大小及形态,且相关参数对NVAF患者LAA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石红梅 《中外医疗》2013,(30):42+44-42,44
目的探讨左房增大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及P波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108例患者分成左房增大及心房内径正常组。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所有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情况,同时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左房扩大的患者,其PD和Pmax均较心房内径正常者显著增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左房增大是引起心房电生理紊乱、产生房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房增大同时合并房性早搏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方法 根据心脏彩超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将120例房性早搏患者分为左房增大合房性早搏组(A组n=80例),无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B组n=40例).对比两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及发生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触发情况的比较.结果 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1(x2=20.44);左房增大患者中由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5(x2=4.083);由“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非房性早搏触发的阵发性房颤.结论 左房增大同时存在“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患者更易发生阵发性房颤,应早期药物干预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