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历代含细辛汤剂中细辛的常用剂量。方法收集"中医方证研究与新药开发决策服务平台"中历代含细辛的汤剂,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将古代剂量单位折算成公制单位后,构建细辛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细辛在历代文献中的剂量分布。结果共筛选出373首含细辛的汤剂,细辛的常用剂量在汉代为20~30 g或40~50 g,晋唐时期为9~30 g,南北朝时期为40~50 g,宋代为9~20 g,明清时期为3~5 g,民国时期在3 g以下。历代细辛的总体常用剂量为1.85~13.75 g。结论细辛内服常用剂量为1.85~13.75 g,中药常用剂量的确定应当基于对历代中医方剂文献药物计量学的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厚朴在中医汤剂中的临床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厚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厚朴的方剂,利用Excel 2013筛选出水煎内服的厚朴方,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厚朴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厚朴剂量的众数、频数、均数等参数。结果:共采集到4 674首含厚朴的方剂,筛选出含有剂量的内服汤剂775首。在历代内服汤剂的厚朴方中,厚朴剂量3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23.87%;3~11.2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52.26%;11.3~30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12.26%;30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11.61%。结论: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厚朴内服汤剂的炮制主要为姜制,厚朴临床常用剂量以3.5~11 g为宜。厚朴汤剂的常用剂量在隋唐及以前相对较大,宋代以后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石膏在中医汤剂中的临床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石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有石膏的方剂,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石膏方数据库。利用Excel 2013筛选出水煎内服的石膏方,采用SPSS 19.0统计众数、频数、均数、中值、四分位间距等参数。结果:共采集到3 546首含石膏的方剂,筛选出含有剂量的石膏内服汤剂672首。历代内服汤剂的石膏方中,15 g的石膏方占总数的47.92%;41.5 g占总数的75.6%;41.5~60 g占总数的4.32%。结论:含石膏的汤剂中主要使用生石膏,临床常用剂量以7.5~41.5 g为宜,超常规剂量以55~110 g为宜。经分析历代方剂文献发现,宋代及以前,石膏在相关汤剂中的常用剂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4.
滕占理  樊巧玲 《中医杂志》2018,(10):887-889,892
目的总结汉代至清代间含细辛内服散剂中细辛的用量特点。方法收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细辛的内服散剂,建立方剂数据库,统计整方药量、细辛药量、方药味数、日服量及细辛用量比重。结果细辛入散剂无单独使用案例,常为7~15味药复方形式,常用日服药次数3次,常用细辛药量占比为3.80%~10.39%,治疗外科疾病时药量占比可适当增加,历代平均药量占比呈增加趋势。入散宜小剂量使用,历代常用剂量范围分别为汉唐时期0.33~1.19 g、宋元时期0.61~2.00 g、明朝0.48~1.92 g、清朝0.72~2.71 g,呈增长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1~3 g常用量的标准更符合细辛在散剂中的用量规定。结论用药味数的减少和细辛药量占比的增加是导致历代散剂中细辛日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把控细辛用量时应考虑不同的剂型因素,直言细辛用量范围而忽视剂型条件较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独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临床用量多为6~60 g。其次,独活临床用量应综合考虑病证及配伍等多种因素,随病施量、因证施量、因配伍施量。独活配伍羌活、防风等,治疗风寒湿引起的风湿免疫、骨科系统疾病,常用剂量9~60 g;配伍川芎、细辛、虫类药等,治疗神经官能症、阿尔兹海默症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常用剂量9~15 g;配伍黄芪、桂枝、女贞子等,治疗月经失调、产后身痛等妇产科疾病,临床常用9~12 g。  相似文献   

6.
基于Apriori算法与网络关联的大黄-甘草药对数据挖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方剂用量、配比与方剂功效的关系。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组成含甘草、大黄的方剂共2 361首,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方剂文本信息整理为表格形式,统计方剂中甘草和大黄的用药量、配伍比例及方剂功效,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图对三者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大黄常用剂量在25.16~35.16 g,甘草常用剂量在0~5.16 g,15.16~35.16 g;常用配伍比例为1/1,占总数的37.85%;方剂功效以止痛、清热、利水渗湿、消肿散结、解毒为主,且剂量、配比与功效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应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可发现药对组成规律,为方剂配伍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为临床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病证要素作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手段,系统挖掘半夏在经方中的应用隐性知识,找出半夏在经方中的深层次配伍规律,为指导半夏及含半夏经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借鉴.方法:选取18部历代《伤寒杂病论》具有代表性的注本,提取各注本中含半夏的42首经方及其相关的72条经典条文,构建含半夏经方病证要素知识库,通过SAS9.4软件平台,采用关联规则和卡方检验分析方法,挖掘半夏经方配伍共性规律,找出半夏经方配伍隐性知识.结果:(1)半夏经方的主治功效有去水饮等15类,主治症状包括呕吐等25类;(2)半夏配伍置信度最高的药物是人参,具有显著性配伍意义的药物有11味,分别是人参、大枣、生姜、干姜、细辛、黄芩、五味子、附子、柴胡、黄连、麦门冬.将经方半夏挖掘配伍与半夏现代临床常用配伍进行比对,发现经方中半夏大枣、半夏五味子配伍在现代临床研究中较为少见;(3)半夏在经方中的应用根据其功效在不同的主治症状中有加减;(4)半夏配伍最简经方有5首,分别为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苦酒汤、半夏麻黄丸,此5首经方仅由两味药组成.结论:半夏及其经方证治系统知识体系的外延广泛,半夏经方中隐藏了大量关于半夏及其经方在主治功效、主治症状及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朱晨  杨柳青  王琳  区炳雄 《新中医》2022,54(12):23-2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比较分析广陈皮和蒸陈皮在临床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开具的含广陈皮及含蒸陈皮的处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分析比较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广陈皮与蒸陈皮的剂量分布,病证与药物配伍的关系等。结果:共收集处方1 753张,其中含广陈皮的处方756张,含蒸陈皮的处方997张。两种处方中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及平均年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处方中60~69岁患者占比均最高,50~59岁均次之;而含蒸陈皮方中0~9岁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含广陈皮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方中广陈皮剂量为1~20 g,平均剂量(7.57±3.00)g,5 g剂量出现频数最高;蒸陈皮剂量为1~30 g,平均剂量(8.54±4.22)g,10 g剂量出现频数最高。两种处方中广陈皮与蒸陈皮平均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处方中频率超过1%的中医疾病中有6种证型是相同的,其中含广陈皮方治疗胃痞病的占比最高,含蒸陈皮方治疗不寐的占比最高。出现频数前10位的中医证候中有5种证型是相同的,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含阿胶方剂用药规律,为阿胶临床配伍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检索时间范围1995年1月-2012年12月,共检索到含阿胶方剂文献2635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采用频次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文献中含阿胶方剂常用药物频次、主治疾病、主治证候及常用药物核心组合等。结果 2635首含阿胶方剂中,涉及药味1197种,使用频次200次的药味34种,主治疾病频次20次的疾病30种,主治证候频次20次的证候32种;3味药组合频次最高的是甘草、当归、阿胶(486次),4味药组合最高的是白术、阿胶、党参、黄芪(272次)。结论与阿胶配伍用药以补血补气之品居多;主治疾病以妇科疾病居多;主治证候以气血两虚为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1.
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凝血酶时间(TT)为指标,用添加法比较不同浓度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和凝胶分离液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添加草酸铵浓度在1.8~21.3mg/ml范围内,对固形物含量15.8~31.6mg/ml的提取液和14.6~29.1mg/ml的凝胶分离液的TT值增加成正相关。结论: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凝胶分离样品的抗凝作用均有增强作用,随提取液浓度降低影响增大,而随凝胶分离液浓度增大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2.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缓冲盐对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其游离药物能力的影响,并对阿魏酸脂质体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缓冲盐(Na2HPO3-NaH2PO3)平衡的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结果:该法在0.56~2.8 μg· 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精密度小于1.1%。缓冲盐平衡后的大孔吸附树脂对脂质体的吸附作用均有所降低,且不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对阿魏酸的吸附能力。其中HPD450对空白脂质体的回收率在97.2%~100.8%,平均回收率为98.1%。结论:缓冲盐可提高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游离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丁胺卡那霉素(AMK)单用及AMK与苯唑青霉素(OXA)合用后,兔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OXA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中风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还广为应用。随着康复医学理论的深入,结合现代康复理论实践思考脑卒中偏瘫康复的针刺如何有效干预,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的中医针刺治疗理念认识及临床康复疗效的提高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汤诺  何燕  沈琳  林钟香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800-1802
目的:通过研究舒心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相关致炎因子的影响和量效关系,阐明舒心饮干预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舒降之组、舒心饮低、中、高剂量组。观察血脂、光镜下胸主动脉的病理变化、胸主动脉内膜致炎因子MCP-1、P-sele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舒心饮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升高HDL/TC的比值;显著降低动脉内膜厚度、泡沫细胞阳性内膜面积及其占内膜总面积的百分比;舒心饮能显著降低P-selectin、MCP-1在大鼠胸主动脉内膜的表达;中剂量舒心饮也许是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最佳剂量。结论:舒心饮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炎症的启动和致炎因子的激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发育过程中皮肤内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补肾填精法在生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只雌雄比例为2∶1的大鼠进行配对,复合应激法刺激孕鼠构建先天肾虚仔鼠模型,根据将孕鼠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组,肾虚组,左归丸低、高剂量组(2,8 g·kg-1).正常组不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肾虚组...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