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联合Teach-back健康教育法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肺功能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按入院时间将住院80例CHF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跨理论模型联合Teach-back健康教育法),各40例。比较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疾病不确定感(IUS评分)、心肺功能的无氧阈氧耗量(VO_2AT)、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_2 slop)、峰值氧耗量(peak VO_2)、最大运动时间、最大运动功率。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分别为(31.98±2.47)分、(26.02±1.65)分、(43.59±2.44)分和(64.97±3.27)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GSES和IUS评分分别为(31.35±2.64)分和(32.05±7.53)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VO_2AT、peak VO_2、最大运动时间、最大运动功率升高幅度、VE/VCO_2 slop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CHF患者康复治疗中予以跨理论模型联合Teach-back健康教育法干预可提高认知、自护能力及治疗依从性,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心肺功能,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4月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及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的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评分以及SF-36量表(SF-36)评分。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CSM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CSM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CSM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GSES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回授(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对围绝经期高血压女性血压昼夜节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高血压女性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心理状态、健康素养水平、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收缩压(SBP)昼夜节律[(7.24±1.31)%vs.(7.32±1.28)%]、舒张压(DBP)昼夜节律[(5.75±1.60)%vs.(5.64±1.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83、0.322,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BP昼夜节律、DBP昼夜节律均较干预前上升,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8.62±1.50)%vs.(7.93±1.41)%、(7.05±1.32)%vs.(6.43±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2、2.026,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发生率[88.10%(37/42)vs.83.33%(35/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9,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发生率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焦虑发生率(14.29%,6/42)低于对照组(35.71%,1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健康素养评分[(14.35±3.51)分vs.(14.26±3.57)分]和自我效能评分[(27.11±5.44)分vs.(27.05±5.38)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7、0.051,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健康素养评分和自我效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提升,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28.91±5.82)分vs.(19.46±4.63)分、(35.23±4.42)分vs.(29.72±4.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35、5.442,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64.92±8.95)分vs.(64.32±8.86)分]和生活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评分[(54.93±6.79)分vs.(54.36±6.75)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9、0.386,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和WHOQOL-BREF评分均较干预前提升,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93.27±12.16)分vs.(77.21±10.04)分、(75.27±8.36)分vs.(63.17±7.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00、7.011,均P<0.05)。结论围绝经期高血压女性应用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正向心理状态,并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增强自我效能增强,强化自我管理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的健康教育在绝经后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绝经后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前馈控制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脑卒中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效能及复发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评分[(2.36±0.31)分,(3.62±0.71)分]均低于干预前[(7.52±2.78)分,(7.92±2.33)分],且观察组疗效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mRS评分[(2.02±0.12)分,(3.20±0.30)分]均低于干预前[(4.26±0.25)分,(4.64±0.41)分],且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脑卒中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分[(25.39±3.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0.39±3.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苑保敏  赵云辉 《中国校医》2022,36(10):742-746
目的 探讨信息-动机-行为(IMB)干预对剖宫产孕妇健康行为及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84例行剖宫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MB干预。对比2组干预后健康行为[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SRAHP)评分],评估2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RAHP各维度评分(健康责任、心理安适、运动、营养)及总分分别为(18.75±5.58)分、(14.41±4.65)分、(14.85±4.79)分、(19.98±6.94)分、(67.85±17.59)分,与对照组(15.14±4.05)分、(11.15±3.78)分、(11.74±3.67)分、(14.75±4.87)分、(52.41±17.4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3、3.526、3.340、3.998、4.028,P 均≤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症状管理自我效能、产后康复共性管理自我效能、总均分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1.524、10.857、7.891,P均<0.001),HAMA、HAMD评分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242、6.481,P均<0.001)。结论 IMB用于剖宫产孕妇产后护理可提高孕妇健康行为能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改善孕妇负性情绪,促进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罗琳  姚鑫  黄娴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6):830-833
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对超重女中学生健康信念、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身体成分的影响,为青春期学生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72例超重女中学生为前期在贵阳市4所寄宿中学筛查获得,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进行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指导,随访1a考察两组受试学生的健康信念量表评分、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健康调查量表评分、生理生化指标及身体成分变化.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有35和36名学生完成随访.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健康信念评分总分(75.39±12.68)和自我效能量评分总分(82.74±13.45)均高于对照组(63.99±12.64,70.91±13.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12,-8.166,P值均<0.05);干预组学生总体健康(76.74±15.42)、生命活力(68.36±17.87)、社会功能(75.38±19.16)、情感职能(71.21±18.32)、精神健康评分(74.04±15.07)均高于对照组(44.21±10.67,47.11±18.86,63.52±16.64,49.91±19.35,55.21±18.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10,-7.614,-5.596,-8.612,-2.767,P值均<0.01);干预组学生身体脂肪百分比(22.2±3.7)%低于对照组(25.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可以提高超重学生的生活质量,增强体重控制意念和效果,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在唐山市某综合医院心内科住院的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采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量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进行测评。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自我护理维持得分为60.41±8.61、自我护理管理得分为64.00±10.57、自我护理信心得分为61.99±9.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内科健康教育相比,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施社区健康管理对脑卒中后疲劳(PSF)的影响,为PSF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社区健康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针对社区健康管理组建立健康管理档案,进行定期随访,应用欧洲卒中评分(E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价患者卒中后日常生活能力,疲劳情况的检测应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和个人强度目录(CIS)。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常规出院指导进行管理。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ESS评分、MBI评分和F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社区健康管理组ESS评分[(63.12±3.24)分]、MBI评分[(55.46±4.85)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FSS评分[(25.45±4.06)分]均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CIS量表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社区健康管理组患者疲劳严重度[(27.14±0.34)分]、注意力[(16.45±0.32)分]、动机[(11.34±0.46)分]、体力活动的水平[(10.75±0.51)分]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及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健康管理能够降低PSF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于目标管理法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健康宣教对患者遵医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2月该院诊治的15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76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进行基于目标管理法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效能、遵医行为及生存质量情况,其中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采用骨质疏松知识问卷(OKT)评估,自我效能采用中文版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OSES)评估,遵医行为采用自制健康行为问卷调查,生存质量采用简版骨质疏松症生活质量量表(Mini-OQLQ)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OK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运动知识、摄钙知识及总分均显著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锻炼自我效能、食钙自我效能及OSES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遵医方面,观察组患者坚持运动锻炼、坚持户外晒太阳、坚持每日食用奶类及奶制品、坚持食用豆类及豆制品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Mini-OQL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疾病症状、躯体功能、日常行为活动、情感功能、休闲社交及总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目标管理法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健康宣教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自我效能及遵医行为,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在唐山市某综合医院心内科住院的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包括言语劝说,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家庭支持系统,心理疏导。采用心功能不全QOL量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评。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分别为(44.53±5.31)分、(19.65±3.24)分、(8.58±2.05)分、(16.30±3.43)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结论与常规心内科健康教育相比,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本院收治的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对照组予以常规住院护理,观察组予以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干预后比较两组自我效能感,并评估其健康行为,统计两组预后。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为(2.85±0.47)分,健康行为评分为(93.57±14.2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2±0.46)分和(84.68±12.71)分(P<0.05),但对照组自我效能评分与干预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心动过速平均发作(1.7±0.75)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4)次(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自我效能感并培养其健康行为,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探讨自我效能护理联合阶段性健康教育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我效能护理联合阶段性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治疗依从性、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SE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GSES及SE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医学应对问卷(MCMQ)的3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MCMQ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回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治疗依从性量表的3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功能锻炼、饮食及用药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74%(45/47),高于对照组的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5,P=0.025)。结论 RA患者采用自我效能护理联合阶段性健康教育进行干预,能够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促使患者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减轻疼痛,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医院-家庭式健康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进度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体检筛查出的脑卒中人群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自行进行康复锻炼,管理组患者给予实施医院-家庭式健康管理模式干预。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家庭功能评估量表(APGAR)进行评定干预的效果。结果 干预前,管理组和对照组FMA上下肢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管理组FMA上下肢评分各为(59.24±9.11)分、(31.64±4.8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1.38±8.15)分、(22.91±4.23)分,(P值均<0.05)。干预前,管理组和对照组的MBI、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管理组MBI为(75.62±16.48)分,高于对照组的(68.54±15.75)分,(t=3.804,P<0.05);管理组APGAR评分为(7.09±2.41)分,高于对照组的(6.49±2.22)分,(t=2.243,P<0.05)。结论 医院-家庭式健康管理模式的干预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改善家庭功能,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对一健康教育与延续护理结合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火箭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予以一对一健康教育联合延续护理干预,比较2组干预效果。结果 2组患者干预后的自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自护能力评分分别为自我概念(32.29±4.05)分、自护责任感(30.47±4.48)分、自护护理技能(45.25±7.18)分和健康知识水平(48.05±7.1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84.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收缩压[(116.36±1.86)mmHg]、舒张压[(82.31±1.77)mmH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依从率为93.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对一健康教育与延续护理结合干预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护能力,提高自我护理技巧掌握度,降低血压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授权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方法采用方便样本选取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实施为期3个月的授权健康教育,包括明确目的、表达情感、制定目标、评价反馈,利用专业量表比较2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结果采用授权健康教育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相关知识总分为(21.12±0.59)分,高于对照组(18.12±0.55)及干预前(16.81±0.33);自我效能量表中"对控制症状或健康问题的信心"、"对采取自我保健行为的信心"问题的评分分别为(8.34±2.11)分、(7.81±2.55)分,均高于对照组[(6.50±3.09)分、(6.58±2.11)分];自我管理的总评分为(61.21±3.00)分,高于对照组(54.59±4.37)和干预前(55.46±3.6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授权健康教育不仅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相关知识水平,对其应对疾病和治疗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亦有所帮助,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回授式健康教育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及康复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经治疗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观察组接受回授式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运动(71.93%vs 50.88%)、服药(68.42%vs 49.12%)、卒中先兆(66.67%vs 38.60%)、卒中处理(70.18%vs 36.84%)等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管理[(8.22±1.32)分vs(7.21±1.13)分]、疾病共性管理[(7.56±1.21)分vs(3.88±1.03)分]、认知症状管理[(3.29±0.96)分vs(2.48±1.16)分]、体育锻炼行为[(50.34±8.96)分vs(12.47±3.79)分]、健康自评[(1.23±0.54)分vs(4.37±0.92)分]、健康担忧评分[(2.02±1.11)分vs(4.12±1.1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内,观察组好转率(70.18%)高于对照组(50.88%)。结论回授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脑卒中健康知识的认知,促进自我管理完成,这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CHF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2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干预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住院期间护理干预和出院后6个月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EA)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检测,比较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护理前,干预组和对照组ESEA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和MLHFQ的症状、情感、身体活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ESEA的自我护理技能[(36.08±3.87)分]、自我概念[(30.44±3.61)分]、自护责任感[(29.52±4.62)分]、健康知识水平[(37.68±3.82)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04±3.45)、(27.76±3.57)、(26.48±3.62)和(31.64±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MLHFQ的症状[(8.48±3.31)分]、情感[(6.72±2.79)分]、身体活动[(11.56±3.66)分]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32±3.67)、(8.88±2.83)、(15.36±4.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对稳定期慢阻肺疾病患者行为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3月在院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模式;干预3个月后,比较观察健康教育前后2组患者服药和氧疗依从性、自我效能、自我照顾认知情况的差异,并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服药和氧疗依从性(97.50%)高于对照组(80.00%);干预后观察组慢阻肺患者自我照顾认知评估量表中的日常生活照顾、疾病治疗、危险因素控制和呼吸道治疗控制维度得分分别为(14.66±2.05)分、(10.21±1.35)分、(13.85±2.36)分和(15.34±2.46)分,均高于干预后对照组和干预前自身得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慢阻肺患者自我效能量表中的呼吸困难管理、安全行为、情感波动、环境与温度和体力活动维度得分分别为(32.45±3.59)分、(5.76±1.01)分、(19.54±3.59)分、(15.45±3.01)分和(10.58±2.03)分,均高于干预后对照组和干预前自身得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为(33.02±13.76)分,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对慢阻肺患者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照顾能力,增进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情景式健康教育对慢性心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治疗并且病情得到控制的164例慢性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情景式健康教育。随访1年,成功随访156例,其中对照组76例,观察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自我管理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各项自我管理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各项自我管理评分均较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一般知识(77.55±20.12)分、自我防护(84.15±7.01)分、食品交换份法(84.28±4.12)分、心衰识别与处理(87.97±8.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社会兴趣、个人卫生、社会能力的评分均较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社会兴趣(12.48±2.16)分、个人卫生(9.24±1.85)分、社会能力(11.41±2.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情景式健康教育可明显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问题导向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及自护能力、依从性、血糖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诊治的GDM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问题导向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时间1个月。采取糖尿病自我管理效能量表(DSES)评价患者自我效能,采取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评价患者自护能力,采用治疗依从性量表评价患者治疗依从性,观察干预前、后餐后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 PG)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DSES量表饮食、运动、血糖监测、遵医嘱用药、足部护理、预防及处理低血糖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DSES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SDSCA量表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依从性、足部护理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SDSCA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治疗依从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