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UD-EGC)后水平及垂直切缘阳性率高,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因此存在争议。本研究对比ESD与外科手术治疗UD-EGC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入组标准:(1)早期胃癌,行ESD手术或外科手术;(2)组织学类型包括低分化腺癌、低分化细胞癌伴印戒细胞癌和...  相似文献   

2.
胃黏膜内癌的EMR与ESD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些早期胃癌可采用缩小手术,甚至内镜下手术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就可达到根治目的。胃癌内镜治疗的根治切除前提条件包括:1)无淋巴结转移;2)保证水平方向(黏膜内浸润范围)和垂直方向(浸润深度)有足够的安全切缘;3)术后切除标本可进行详细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其内镜治疗具体适应证为:所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无溃疡糜烂的分化型黏膜内癌,直径3cm以下的有溃疡糜烂的分化型及2cm以下的无溃疡糜烂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直径3cm以下无溃疡糜烂的分化型黏膜下层癌,直径2cm以下无溃疡糜烂的未分化型黏膜下层癌。ESD和EMR可能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标准方法;且ESD的1次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186例早期胃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有无溃疡、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肿瘤数量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联合上述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86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1.8%(22/186)。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0.020)、组织学分型(P=0.013)、有无溃疡(P=0.013)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浸润至黏膜下层(OR=3.370,95%CI:1.191~9.537,P=0.022)、未分化型(OR=3.325,95%CI:1.187~9.313,P=0.022)以及合并溃疡(OR=5.202,95%CI:1.144~23.662,P=0.033)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溃疡是作用最强的影响因素。联合上3个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无论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均未见淋巴结转移(0/41),未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者中仅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余各组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浸润至黏膜下层、未分化型以及合并溃疡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合并溃疡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最大;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可考虑行内镜下治疗,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淋巴结转移对于病人的预后判断与治疗模式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肿瘤组织分化类型、肿瘤病灶直径均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于具有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早期胃癌病人,应慎重选择内镜下治疗方案,必要时选择追加外科手术对病人施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关系。结果共89例早期胃癌病人纳入研究分析,所有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14.6%(13/89)。肿瘤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5.6%及22.0%,各型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9%(2/41)及22.9%(11/4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高分化良好型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0.3%(3/29)、18.5%(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6例病人伴有脉管癌栓,其中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脉管癌栓对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性影响(P <0.05),其比值比(OR)值分别为4.7、3.2、15.1和5.7。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低,其转移与否同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癌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治的10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范围。结果 10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28(27.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体类型为凹陷型(P=0.013)、侵及黏膜下层(P0.001)及组织分化不佳型(包括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癌,P=0.044)及有脉管侵犯(P=0.020)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大体类型(RR=4.742,P=0.009)、分化类型(RR=6.369,P=0.011)及浸润深度(RR=15.218,P0.001)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淋巴结转移的28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只有1枚淋巴结转移,有4例患者存在7枚以上淋巴结转移。其中,第6组淋巴结受累最多(10例)。19例患者淋巴结转移局限于D1站范围内,3例患者在无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出现了第8a组或第9组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患者的多个临床病理特征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深入研究并在术前综合评估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各临床病理因素,可以为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内镜治疗已成为低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治疗的首选方式。近年来,关于内镜治疗的规范化流程也有了相应的指南与共识。在早期胃癌内镜规范化诊疗方面,建议从术前筛查开始即对病人进行危险等级评分和分级,然后进行系统性筛查,并记录癌前病变等发现。如发现可疑病灶,建议结合色素内镜和图像增强内镜帮助作出完整的术前诊断,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严格把握内镜切除适应证。内镜切除应保证整块切除和切缘阴性,术后病理学评估也应完整、全面。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决定内镜治疗是否为治愈性切除,并作出相应的后续治疗或采取相应的随访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271例早期胃癌手术患者.结果 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类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通过对淋巴结转移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肿瘤浸润至黏膜层时,对于<3.0 cm且病理学分类为分化型的患者并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同样在<2.0 cm病理学分类为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也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而当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时,所有分类中均存在淋巴结转移.结论 建议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术前超声胃镜及病理筛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严格把握内镜切除术治疗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极微小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96例早期胃癌患者中肿瘤直径≤10 mm的3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5例直径≤2 mm的早期胃癌(极微小胃癌组)与29例直径在2~10 mm的早期胃癌(对照组)进行分组比较研究. 结果极微小胃癌占同期早期胃癌病例的2%;黏膜内癌在极微小胃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占100%和45%;高、中分化型腺癌在极微小胃癌组和对照组分别占100%和55%;极微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率为0,对照组为3%;极微小胃癌组和对照组均未见脉管浸润;极微小胃癌组和对照组肿瘤表层部与浸润部病理组织学一致率分别为100%(5/5)和86%.结论 极微小胃癌常局限于黏膜内,组织学类型比较单一,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不伴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浸润部与表层部组织学分化程度较一致.极微小胃癌是内镜治疗的良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内镜切除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e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为代表的整片黏膜切除技术不断成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镜下消化道壁全层切除术endoseopicfull-thicknessresection.EFR)也已在国内少数医院开展起来。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极小的早期胃癌.由于内镜切除手术只是切除患者部分的胃黏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内镜下的切除。但是.对于无法切除可能伴有转移的淋巴结.早期胃癌的内镜切除术仍然备受争议㈨。本文将结合最新的文献资料.就ESD治疗早期胃癌的适应证和疗效评价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基础上决定早期胃癌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胃癌只要做恰当的胃切除,病人的5年存活率可超过90%。作者分析了1979~1996年间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院外一科612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包括术前和术中评价,主要的淋巴结转移,以确定和使用新的最恰当的治疗。全部病人均作DI和DZ胃切除,少数作D3胃切除。肿瘤肉眼分成三型;隆起型,扁平型或凹陷型。在组织学上,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归为分化腺癌,分化不良腺癌和印戎细胞癌归为未分化腺癌。47例为多灶性早癌损害。结果发现,早期胃癌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7%。有、无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体积和侵犯深度有统计学显著差异,但…  相似文献   

12.
微创、保胃、保功能与个体化已成为日本早期胃癌治疗的显著特色。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与根治性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外科治疗方面,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推荐D1+淋巴结清扫;对可疑或明确淋巴结转移者,行D2淋巴结清扫。尽管早期胃癌的微创手术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基于现有临床研究,第6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对微创手术的适应证仍较谨慎,对于临床I期病例,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获强推荐,但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及机器人手术仅为弱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结合淋巴引流区清扫、双镜联合手术有望进一步缩小胃切除与淋巴结清扫范围。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及近端胃切除术开展日益广泛,获指南弱推荐,近端胃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推荐食管残胃吻合、双通道吻合或间置空肠,但临床主流是双肌瓣吻合、改良食管胃侧壁吻合(mSOFY)及双通道吻合。早期胃癌手术建议保留大网膜,对迷走神经的保留仍具有一定争议。基于现有证据,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均不推荐术后辅助治疗。今后,早期胃癌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微无创、保胃、重功能及个体化的特点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早期胃癌较少有淋巴结转移 ,罕也见有血源性 ,治疗策略不同 ,有内镜粘膜切除至有限的切除 ,后者应了解淋巴结转移的范围 ,尚需区分粘膜癌肿 (M)伴有或不伴溃疡 ,以及不同的粘膜下 (SM)肿瘤浸润 ,作者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并从中找出合适的相应治疗策略。取日本 Kumamoto大学医院第二外科等单位于1980~ 1995年收治的 2 117例胃癌切除病例进行分析 ,凡属粘膜和粘膜下肿瘤均列为早期胃癌 ,计 10 5 1例 (49.6 % ) ,重点分析该类病例。按肿瘤的肉眼形态分为隆起、平坦和凹陷型 ,组织病理学上将乳头状和管状腺瘤列为分化型腺癌 ,而将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早期胃癌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总结。方法对目前世界各国的早期胃癌诊疗指南进行分析,总结国际范围内对早期胃癌的规范化治疗模式。结果精准的术前评估是早期胃癌规范化治疗的基础。早期胃癌术前评估包括分期诊断及分级诊断,分期诊断的重点是对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分级诊断的重点则是对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的评估。在精准评估的基础上,早期胃癌的治疗策略包括内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综合治疗等方式。不同治疗方式各有其适应证,但是在不同指南的推荐中,适应证略有差异。结论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诊断优先,通过规范的个体化治疗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对467例早期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肿瘤大小(最大径,≤2 cm比>2 cm,P<0.01)、分化程度(分化良好比分化不佳,P<0.01)、浸润深度(黏膜层比黏膜下层,P<0.01)、淋巴管癌栓(无比有,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浸润均是提示胃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等因素有关.确定早期胃癌手术方案时,可参考上述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 , EGC )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伴或不伴淋巴结转移的病变[1].根据组织学分类,胃腺癌分为分化型胃癌和未分化型胃癌,未分化型胃癌包括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2].由于社会因素及经济水平不同,各国EGC的检出率不同,相较于日本、韩国,我国EGC检出率仅不...  相似文献   

17.
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早期胃癌的早诊早治。然而,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适应证的逐步扩大,非治愈性切除病例也呈现增多趋势。因此,对于该类病人的补救处理值得进一步探讨并规范统一。结合日本胃癌学会(JGCA)、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各项相关临床研究,并回顾性分析单中心数据后可得出结论,内镜切除根治度C(eCura-C)的病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癌残留和淋巴结转移风险,对于此类非治愈性切除的病人,ESD后的补救处理建议以外科手术为主,但仍须结合具体的非治愈性因素及病人一般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因为追加手术仍有较高的术后病理学无癌残留和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追加手术时机和术式选择已基本明确,其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可参考早期胃癌相关规定,如何进一步缩小手术范围,最大程度保留胃功能仍是未来术式选择的研究重点。如何准确预测非治愈性切除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精准前哨淋巴结活检、可疑转移淋巴结示踪及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112例早期胃癌病人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 多因素分析示,年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脉管内瘤栓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分层分析示,年龄<60岁、侵犯黏膜下层、分化不良且合并脉管内瘤栓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 年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脉管内瘤栓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肿瘤局限于黏膜内、分化型且无脉管内瘤栓者可行单纯内镜下切除,具有以上高危因素者,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加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低,是胃癌总体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镜精查是提高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切实可行的策略。早期胃癌病人行根治性切除预后良好,目前治疗上更强调根治与功能保留并重,尽可能改善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术前对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病变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的精准判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成为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的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对非治愈性切除病人应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各种功能保留胃切除手术是目前外科倡导的主流术式。其中,腹腔镜手术、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逐渐得到认可,双镜联合手术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对早期胃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内镜技术已经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重要方法。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治疗适应证范围内的早期胃癌安全性高且疗效相当。但其也伴随着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包括出血、穿孔、狭窄等。正确认识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处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发挥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的优势,使更多的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