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现在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子宫腺肌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子宫腺肌病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位于肌层内的内膜类似基底层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缺乏反应,常处于增殖期。本病约20%~50%合并EM,约30%合并子宫肌瘤(leiomyoma),合并盆腔粘连也很常见。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以外的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症状的疾病。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也可局灶形成子宫腺肌瘤病灶。关于腺肌病,存在很多迷惑和问题,有很多模糊和争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  相似文献   

3.
子宫腺肌病是常见妇科良性疾病,目前诊治方面已有很大进展,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者们提出诸多理论,然更为认可"子宫腺肌病因内膜基底层向下浸润生长嵌入肌层所致"。内膜如何嵌入肌层仍在探讨,很多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嵌入子宫肌层与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的自我损伤与自我修复密切相关。最近,有学者提出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新观点,即苍白细胞主动迁移至基底子宫内膜,继而至子宫肌层形成病灶。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是常见妇科良性疾病,目前诊治方面已有很大进展,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者们提出诸多理论,然更为认可"子宫腺肌病因内膜基底层向下浸润生长嵌入肌层所致"。内膜如何嵌入肌层仍在探讨,很多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嵌入子宫肌层与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的自我损伤与自我修复密切相关。最近,有学者提出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新观点,即苍白细胞主动迁移至基底子宫内膜,继而至子宫肌层形成病灶。  相似文献   

5.
Xue Q  Bai L  Li T  Dong Y  Zhang Y  Zhou YF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1):831-833
目的 探讨类固醇生成因子1( SF-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卵巢内异症囊肿、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住院,因子宫腺肌病合并卵巢内异症囊肿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卵巢内异症囊肿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的患者共30例,经病理确诊子宫腺肌病合并内异症囊肿共1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的在位内膜、卵巢内异症囊肿病灶、子宫腺肌病病灶和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SF-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两组患者在位内膜的腺体和间质细胞中均无SF-1蛋白表达;观察组卵巢内异症囊肿病灶的间质细胞核S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4/17,SF-1蛋白在卵巢内异症病灶的腺体细胞及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均无表达.结论 卵巢内异症囊肿与子宫腺肌病病灶中SF-1蛋白表达的差异可能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问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子宫肌层增生性病变,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0%不等。对无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或者子宫内膜切除(或破坏)术,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子宫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由于子宫腺肌病病变广泛且与正常肌层无明显界限,故手术切除难以彻底,失败率及复发率高。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有效改善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但由于子宫腺肌病常常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因此仍有近20%的病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无效。本研究对比了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uterine artery blockage,UAB)与单纯子宫腺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旨在评价UAB在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彭丽秀  张怡  周昌菊 《生殖与避孕》2006,26(11):672-67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的表达及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3例内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40例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TNFR1的表达,并与20例非内异症(对照组)在位内膜进行比较。结果:内异症组和腺肌病组异位内膜TNFR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在位内膜和对照组(P<0.05);TNFR1在内异症Ⅰ-Ⅱ期和Ⅲ-Ⅳ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内异症r-AFS临床分期亦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TNFR1在分泌期的表达为内异症、腺肌病异位内膜<其在位内膜<对照组内膜(P<0.05)。结论:异位内膜TNFR1的低表达可能在内异症和腺肌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NFR1与内异症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经阴道超声是诊断子宫腺肌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子宫腺肌病的超声特征与其组织病理学的表现密切相关。其主要超声特征包括:子宫球形增大、前后壁不对称增厚、肌层回声不均、子宫内膜下的线性条纹或岛状结节、内膜-肌层分界不清、子宫结合带(junction zone,JZ)增厚、不规则或中断、栅栏样声影、子宫肌层内小囊肿、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受累区域的血流信号增加、血流走行为穿入血流方式等。先进的超声技术,如电影剪辑和三维超声等,都可以补充常规超声的不足,提高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效力。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各部位血管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和腺肌病病灶部位血管形态的改变。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 6 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2例 ,无症状子宫肌瘤 30例。用凝血Ⅷ因子 (VWF)标记腺肌病和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腺肌病病灶及子宫肌瘤的血管形态 ,采用MPIAS 5 0 0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血管数量和面积较肌瘤组显著增加 (P <0 0 1) ,并呈现周期性变化。异位内膜的血管数量及面积显著大于在位内膜 (P <0 0 1) ,但无周期性变化。腺肌病组正常子宫肌层血管与肌瘤组相比显著扩张 (P<0 0 1) ,腺肌病病灶周围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和面积较正常子宫肌层显著增加 (P <0 0 1)。腺肌病组中 ,月经过多者子宫内膜的血管数量 (P <0 0 5 )和面积 (P <0 0 5 )较月经正常者增加 ,而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 (P <0 0 1)和面积 (P <0 0 1)与子宫大小呈正相关。结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血管形态发生改变 ,并可能导致月经过多、子宫增大等临床症状。血管生成可能在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ng-1和Ang-2在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及26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Ang-1和Ang-2在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表达,定位于细胞质。Ang-1在内异症在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ng-2在内异症和腺肌病在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1和Ang-2的高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祎祎  段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3):190-19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部分病例合并子宫腺肌病。两者在疾病起源上均不同程度地受雌激素诱导,且子宫内膜细胞具有类似的生物学特征;子宫腺肌病不仅自身具有子宫内膜恶性转化潜能,也可能通过发挥屏障作用抑制原发子宫内膜癌进展。然而,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多伴有形态结构失常,造成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灶累及肌层的影像学对比度下降,并给术后的病理诊断分期带来困扰和挑战。目前,针对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情况仍无统一共识,但更多倾向子宫腺肌病合并症可能是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良好预后指标。本文从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腺肌病在病因机制、进展转归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和相关性出发,探讨总结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进展转归、术前影像学诊断、术后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处理两者共存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①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ki6 7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增殖能力对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②研究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 5升高的来源和意义。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共 5 9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简称 :腺肌病 ) 2 7例 ,子宫肌瘤 (简称 :肌瘤 ) 3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12 5、ki6 7在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2 5水平。结果 :两组在位内膜腺体ki6 7表达强度增生期较分泌期显著增强 ,P <0 .0 5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ki6 7表达无周期性变化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体ki6 7的表达在分泌期强于其自身在位内膜 ,P <0 .0 5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与肌瘤组子宫内膜ki6 7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腺肌病组血清CA12 5水平显著高于肌瘤组 ,P <0 .0 0 1,两组血清CA12 5水平增生期与分泌期差异均无显著性。腺肌病组与肌瘤组内膜间及腺肌病组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腺上皮间CA12 5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并且均无周期性变化。结论 :①腺肌病异位内膜ki6 7表达增多 ,增生能力较在位内膜增强 ,说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后 ,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②血清CA12 5水平腺肌病组明显高于肌瘤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子宫腺肌症患者内膜及肌层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行子宫切除术的53例患者,其中子宫腺肌病32例(腺肌病组),子宫肌瘤和宫颈上皮内瘤变21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LK在对照组内膜、肌层,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病灶肌层中的表达。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腺肌病组在位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ILK表达均明显高于异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且腺上皮细胞ILK的表达量与痛经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571;P<0.05);异位内膜与对照组正常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腺肌病组内膜(在位及异位)腺上皮及间质细胞ILK的表达量均无周期性变化(P>0.05)。对照组内膜间质细胞ILK表达量增殖期较分泌期明显增加(P<0.05),腺上皮细胞ILK表达量无周期性变化(P>0.05)。(3)腺肌病组病灶肌层中ILK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肌层(P<0.05),并与痛经程度及子宫大小呈正相关(r=0.362;P<0.05;r=0.555,P<0.05)。(4)腺肌病组病灶肌层增殖期的ILK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分泌期(P<0.05),对照组肌层中ILK表达无周期性变化(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及病灶肌层组织中ILK表达显著增强,提示ILK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子宫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外异位种植、生长的一种疾病,是生育期女性的常见病[1].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内异症是包含子宫腺肌病的一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和不孕等,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异位内膜浸润正常的子宫肌层,周围平滑肌细胞增生包裹异位的内膜上皮和基质而形成病灶,通常是发生在内膜-肌层交界下2.5mm位置,病变弥漫[1]。如果增生的异位内膜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结集成团,即为子宫腺肌瘤。腺肌病患者中,子宫壁各部位均可受累,后壁尤为常见。不同报道中腺肌病的发生率在5%~70%,全子宫切除的病理研究发现总体上腺肌病的比例在20%~30%。腺肌病多在30岁后起病,70%~80%是40岁以上的患者。北京协和医院2000-2009年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子宫肌层增生性病变,好发育龄期妇女,发病率8.8%~31%不等。长期以来,子宫腺肌病一直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常采用药物和子宫内膜切除。但是子宫腺肌病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一直是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性手术即全子宫切除术,保守性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子宫病灶电凝术、介入治疗、盆腔去神经支配治疗、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等。现对子宫腺肌病保守性手术治疗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为子宫腺肌病的各种保守性手术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Ecad、MMP2在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发生及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30例子宫内膜癌,16例对照组子宫内膜Ecad、MMP2的表达。结果:Ecad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和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Ecad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P<0.01)。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P<0.01、P<0.01);MMP2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cad、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与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cad、MMP2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关;且可能与子宫腺肌病具有和子宫内膜癌相似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子宫腺肌病,其中位于浆膜下的则更为少见。截至1998年有文献报道的病例仅为6例,其中囊肿位于肌壁间3例,黏膜下2例,浆膜下1例。子宫腺肌病可以有充满血液的囊性部分,但此区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5 mm,较大的囊性病变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 例直径约70 mm浆膜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病例详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肿瘤坏死因子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和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检测正常子宫组织11份和子宫腺肌病组织33份蜡封包埋切片中TNFα与TGFβ的组织定位和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和子宫腺肌病组织中均存在TNFα与TGFβ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腺体细胞中TNF-α与TGF-β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子宫肌层和间质,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并呈周期性变化;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TNFα与TGF-β在原位内膜中的表达强度,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并呈周期性变化;TNF-α与TGF-β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原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腺体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子宫肌层和间质。结论:TNF-α和TGF-β的表达受卵巢性激素的调控;其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的高表达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