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胆管结石86例不同引流术后结石复发情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忠 《医师进修杂志》2005,28(9):18-19,21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病经解除梗阻,去除病灶后如何选择引流术,降低结石复发率。方法对1996—2003年术后无残留结石的86例肝胆管结石病例,所采取的不同引流方式和结石复发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胆肠Roux—γ吻合组术后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保留Oddi括约肌的T形管引流组。结论胆肠Roux—γ吻合术本身不符合胆道生理,使肠液返流,致胆管慢性炎症,促使结石复发,选择该引流术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中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外科手术治疗的14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胆道镜探查的Oddi括约肌功能情况分为胆肠内引流组和T管外引流组,比较2组的术中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远期效果。结果 1 2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术前肝功能、术前症状及体征、术前生化指标、结石分布、术前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肝叶切除率、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肝门阻断时间和次数、胆汁培养阳性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胆肠内引流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T管外引流组(P<0.001)。3 2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及具体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胆肠内引流组的即时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T管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但最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1)。5 2组在术后生活状态评价优良和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优良:P=0.560;差:P=0.560)。2组术后结石残留、复发、癌变、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组的数据初步得出,肝内胆管结石胆道通畅引流方式根据Oddi括约肌功能进行选择,对于Oddi括约肌功能丧失的患者,我们推荐实施胆肠内引流术,首选胆肠端侧Rou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肠侧侧吻合术后再发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方式,以及胆肠内引流"翻修"手术的适应症。方法 7例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结石病人再手术,术中利用纤维胆道镜尽可能取尽结石,同时发现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复原胆道的原有解剖结构,放置胆总管T管引流,若已有肝叶或段积累大量结石或已发生肝纤维化甚至脓肿、癌变者则同时行相应的肝叶或段的切除。术后6周行T管造影,无结石者拔除T管,若有结石残留,则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多次取石,直至取尽结石为止。电话结合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07月31日。结果 7例患者均有胆道感染症状,肝内胆管和/或胆总管存在结石;5例联合肝叶切除,其中4例因肝叶萎缩,而1例因癌变;7例均手术复原胆肠吻合,其中4例术后胆道造影未见结石残留,3例均经一次纤维胆道镜取尽结石。结石最终清除率为100%。术后7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经过禁食、抗感染、胸腔穿刺、再手术等处理均好转。随访中位数30个月,均无结石复发与胆道感染的症状。结论胆肠内引流术应严格限制在其适应症内;在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的情况下,翻修胆肠内吻合后放置胆总管T管联合纤维胆道镜是胆肠侧侧吻合术后再发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的防治(附18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手术后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合理选择肝胆管结石的术式,预防或减少肝胆管结石的术后并发症。方法对180例肝胆管结石手术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肝胆管结石术后1~30d内79例(43.9%)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术后并发症有残余结石(21.7%)、切口感染(11.1%)、胸水(10.0%);在不同的术式中,单纯T管外引流术后并发症率为50.0%,胆肠内引流术为46.9%,肝叶段切除 T管外引流术为31.0%,肝叶段切除 胆肠内引流术为60.0%,肝叶段切除术后并发症率较低且易于处理;全组手术死亡率1.7%。结论肝胆管结石手术并发症多,发生率高,结石部位和手术术式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肝区段切除术既能达到治愈肝胆管结石及由其引起的肝胆病理改变的目的,又能获得较低的术后并发症率;对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提出预防措施,探讨手术技巧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低T管引流术拔管后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将78例T管引流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拔管方法,观察组采用二次拔管法拔管。结果拔管后胆漏对照组发生8例,占15.4%,均重新置管处理后痊愈出院;观察组未发生胆漏,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胆漏及重新置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T管引流术后二次拔管能有效预防胆漏,避免了胆漏后重新置管或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术在老年肝外胆管结石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42例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分成两组:鼻胆管组24例,行三镜联合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T管组18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对比分析两组住院时间、胆道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总胆红素恢复水平、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胆汁引流量及术后急性胰腺炎、漏胆、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第1天胆汁引流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鼻胆管组胆道引流管留置时间较T管组明显要短[(4.67±1.84)d vs (92.22±5.02)d,P<0.001];术后第2天,T管组胆汁引流量高于鼻胆管组[ (357.22±150.36)mL vs (176.25±105.90)mL,P<0.001];鼻胆管组(4例,16.7%)与T管组(5例,27.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电解质紊乱发生率T管组更高[5(27.8%) vs 0,P=0.023]。结论 三镜联合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对于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实用性高,缩短带管时间,减少电解质紊乱,促进快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胆肠吻合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作用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探讨胆肠吻合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指征和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14例不伴有胆管狭窄或囊性病变的肝胆管结石,比较不同胆道引流下的残石率和手术疗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住院死亡率为16%。胆肠吻合组和T管引流组术后残石率无差异,但经胆道镜取石后,T管组术后总的残石率显著低于胆肠吻合组(05%vs175%,P<001)。肝切除 T管引流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82%,显著低于肝切除 胆肠吻合术。胆肠吻合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手术并发症高于T管引流组。结论肝切除术 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是治疗肝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同时合并胆道狭窄或囊性扩张的病例,由于要切除病变的胆管,才必须行胆肠吻合术重建胆道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术中美蓝试验预防肝胆管结石术切肝后胆漏的效果。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6月收治的肝切除术病人58例,根据术中是否行美蓝试验分为两组,美蓝组30例,肝切除术中行美蓝试验验证胆道系统通畅性及是否存在细小胆管残端,并对胆漏点进行封闭处理;对照组28例,肝切除术中行传统白纱布覆盖或胆道注水试验等方式寻找胆漏点。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胆漏检出率、术后3天胆漏情况、引流液总胆红素、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总住院时间。结果手术成功58例。美蓝组发生术后胆漏1例,出血1例,感染3例;对照组发生术后胆漏7例,出血1例,感染4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治愈。美蓝组术中胆漏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术后胆漏发生率、引流液总胆红素、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感染等比较,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病人在肝切除术中行美蓝试验提高了术中胆漏检出率,经过精确缝扎,可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Ⅲa型肝胆管结石病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6例Ⅲa型肝胆管结石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非肝切除的外科治疗。观察结石残留情况、术后胆道镜取石次数、结石清除率、复发率及疗效等指标。结果 共23例胆管狭窄病人,其中3例为肝门部胆管狭窄,行肝门部胆管修补成型;20例为肝内胆管开口狭窄,行胆道镜球囊扩张。首次治疗残留结石83例(96.5%)。术后6周左右经T管窦道或皮下盲袢窦道行胆道镜取石,取石3(1~10)次;4例病人残留小部分结石,结石清除率为95.4%。2例发生胆漏,通畅引流后治愈。随访时间24(3~36)个月,80例(93.0%)治疗效果为优;6例(7.0%)术后结石复发,6例(7.0%)偶发胆管炎。结论 通过胆道手术及联合胆道镜纠正狭窄、取除结石治疗Ⅲa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可行,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右半肝切除术在治疗局限于右肝或以右肝分布为主的肝胆管结石病人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右半肝切除术治疗的48例肝胆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48例肝胆管结石病人接受右半肝切除术,其中男性17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56岁。16例(33.3%)病人有既往胆道手术病史。在48例病人中,单纯右半肝切除术2例,33例联合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术,13例联合胆肠吻合。无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2/48),包括胆漏6例(12.5%),腹腔感染4例(8.3%),手术切口感染4例(8.3%),轻度肝功能不全1例(2.1%),胸腔积液1例(2.1%)。9例(18.8%)病人术后残留结石,其中7例经术后胆道镜取净结石。42例(87.5%)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3.3个月;39例(92.8%)病人无再发胆管结石。结论 在治疗局限于右肝或以右肝分布为主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右半肝切除术具有术后结石残存率低、复发率低的优点,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病规范化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行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130例,根据治疗原则和手术方式分为规范化治疗组(71例)和传统方法治疗组对照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间术后并发症(胆漏、出血和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结石残留、结石复发和二次手术率)。结果规范化治疗组术后胆漏8例、出血5例、肝功能不全11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4例、1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结石残留10例、结石复发6例、二次手术13例,对照组为47例、30例、3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治疗在肝胆管结石病中具有较低的术后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和二次手术率,能够改善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T管引流术后并胆漏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管引流术是胆道外科术后有效胆道引流减压、预防结石残留、防止胆漏和胆道狭窄的基本技术。随着胆道外科普遍开展,手术适应症的扩大,T管引流术后并胆漏临床不常见,但从置管到拔管处理不当,会发生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的严重并发症,现将我们3家医院收治的3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选择(附407例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术式选择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407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根据结石分布类型和伴随的病理变化以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为基本要求,采取术中胆道镜和术中B超相结合取石160例,无这两项辅助手段取石207例;肝切除去除病灶144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92例;T管引流86例;肝切除 胆肠Roux-en-Y内引流62例;肝切除 T管引流82例。结果 术中胆道镜 术中B超取石组残石率4.3%,无辅助手段取石组残石率40%。随访1~10年,肝切除 内引流和单纯内引流组优良率分别为93.5%和80.43%,肝切除 T管引流组和单纯T管引流组优良率分别为95%和82.56%,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肝切组无论是否作胆肠内引流,优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应根据结石分布类型和伴随的病理变化以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为基本要求,个体化地选择术式,术中应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解除梗阻、去除病灶上,胆肠内引流只作为补助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逆行经肝胆道引流在胆管结石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可代替T管引流的手术方法。方法:对49例肝内外胆管结现人术中实施逆行经肝胆道引流术。其中37例逆行穿刺经右肝置管外引流;12例从肝胆管残端置管逆地引流。总胆管切口原位缝合关闭。结果:逆行穿刺引流术术后并发气胸及引流管出血各1例(5.4%),术后平均第8天拔管。逆行经肝胆管残端置管引流乾术后残余结石4例,均经引流窦道取净。保留胆囊19例,术后造影,胆囊显影良好。术后随访6月-9年,B超检查无胆管狭窄及复发结石,保留的胆囊未形成结石。结果:逆行穿刺经肝胆道引流术后带管时间短,逆行经肝管残端引流对术后残余结石的处理较方便。两种引流术式对肝外胆管及保留的胆囊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6月治疗的28例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资料。结果:28例患者根据既往肝外胆管连续性是否保留分为保留组与未保留组。保留组16例中,8例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拆除原胆肠吻合口,修复胆总管并行T管外引流,7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行胆肠吻合口拆除重建、标准胆肠Roux-en-Y吻合,1例合并胆管肿瘤无法切除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未保留组12例中,7例胆肠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修复重建,5例行吻合口切开取石后重建。两组共1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39.3%),其中胆瘘3例,切口感染6例,腹腔出血2例,均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组与未保留组即时结石取净率、最终结石取净率分别为68.8%和66.7%、87.5%和83.3%;术后随访生存状态的优良率分别为85.7%和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明辨既往手术方式及分析结石再形成原因,尽量取尽结石,依据Oddi括约肌功能选择胆道内外引流术式。  相似文献   

16.
T管拔除后胆漏的预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拔T管后出现胆漏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的连续病例 2 4 3例。A组 114例术后 3周拔T管 ,若出现有症状胆漏和 /或胆汁性腹膜炎 ,立即用红橡皮导尿管置入窦道作引流 1~ 6d(平均 3.5d)。B组 12 9例术后 2周拔T管后常规立即用红橡皮导尿管置入窦道作引流 1~ 4d(平均 1.5d)。结果 A组拔T管后发生胆漏 9例 ,B组无胆漏发生。所有病例均获治愈出院。两组胆漏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 =8.4 9,P <0 .0 0 5 )。结论 拔管后再引流法可有效预防拔T管后胆漏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局限性胆汁性腹膜炎 ,及时用导尿管置入窦道作引流 ,亦是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一期缝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9月至2018年12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104例因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 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或放置T管引流分为缝合组(n=63)与 T管组(n=41),比较两组术中 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管残余结石、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胆漏发生率明显高于T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下胆 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避免了T管携带等弊端,但有胆漏风险。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前精确评估、术中 精细操作有助于提升胆总管一期缝合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目的 总结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8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 胆总管末端损伤5例,十二指肠前壁损伤/漏3例.术中发现胆总管末端损伤合并结石嵌顿3例,均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经壶腹部直视下穿孔修补+胆总管T管外引流术治愈;术后发现5例,1例行十二指肠漏口修补+胃窦部可吸收线缝闭+胆总管下段可吸收线结扎+胆总管T管外引流+腹腔引流+空肠造瘘+胃造瘘术治愈;其余4例多次手术,因腹腔感染及反复腹腔出血而死亡.结论 术中发现漏口的患者,可直接修补,并行胆总管T管外引流+腹腔引流术;未发现者则行胆总管T管外引流+漏口周围引流术;胆总管末端穿通伤,合并Oddi括约肌狭窄或壶腹部结石嵌顿者,行Oddi括约肌切开,经壶腹直视下修补+胆总管T管外引流+腹腔引流术,合并十二指肠损伤,同时行十二指肠修补术;对于首次术中未发现及术后出现十二指肠漏的患者,应根据其情况行合理的控制性手术,其关键是彻底的胆胰分流、十二指肠憩室化、空肠营养性造瘘及有效的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分析43例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治疗结果,其中胆囊切除术5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18例,肝叶切除术11例,肝胆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4例,胆管损伤修复重建2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2例,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I例。结果早期经腹腔充分引流治愈34例,再次手术5例中治愈2例,后遗胆外瘘1例,死亡2例(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另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ARDS);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愈2例,手术切除窦道治愈1例,经窦道注射硬化剂治愈1例。结论手术操作技术欠缺及对病变部位的认知不足是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主要因素.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预防术后胆漏的发生,早期有效胆汁引流有利于胆漏痊愈。  相似文献   

20.
多方位、多区段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17例原发性弥散性肝胆管结石病人进行了多方位多区段肝切除术,其中合并有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狭窄10例,右肝管及其分枝狭窄3例。左肝管及其分枝狭窄4例。17例中3例合并胆外瘘。切肝取石后均进行了胆肠内引流。作者认为此术式可进行多区段、多方位、多管道联合会师取石。同时又可建立通畅的内引流。内引流术式以双向P形胆肠引流术为首选,胆管内置引流管以u管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