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政府协同式治理是当前我国医改推进的必要支撑和重要方向。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制度模式发展过程中,通过卫生、医保、民政、财政等部门面向困难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的"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障协同治理模式实现了激励相容的可持续发展。十年的改革探索和政策实践表明,卫计委、民政部门精准确定服务人群,医保、财政支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的政策协同,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医疗资源整合支撑,社区健康共建共享是我国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不断完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实施涉及多个主体,不同主体的立场和倾向都是影响政策推行的重要因素。如何从政府主导、公众接受转向多方主体主动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价值共创的概念和共创路径,进一步提出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价值共创、共赢、共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大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主要做法、推进措施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向全国农村地区推广。方法:访谈法、现场调查。结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可行,医改落地、成效明显、赢得民心、政府满意。结论:在政府主导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解决村医工作待遇和农民健康服务需求之间矛盾的很好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医改"落实年"。第一,以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为抓手,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分级诊疗试点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抓家庭医生团队的上下整合,由公立医院专家和基层家庭医生组建团队,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2017年,签约率、服务率要提高到60%以上。同时,加强有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微信互动平台和移动工作平台的服务功能,将线上健康咨询、健康宣教、健康管理、移动签约、移动诊疗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构建基于 “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实现了为签约居民提供“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的便捷、高质量、个性化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困境,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Matlab对影响居民签约决策和家庭医生努力程度博弈系统均衡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增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积极性,提升居民签约个性化服务包的比例,降低因家庭医生"懒散"给签约居民带来的效用损失,缩减家庭医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努力"工作成本,加强有效签约的奖励,推动健康管理效果不理想的惩罚机制,均有助于博弈结果向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整合型基层医疗服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载体,在实际应用中探索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提高家庭医生工作效率。方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在静安区现有的信息化优势基础上,将医疗服务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设静安移动家庭医生应用程序(App)。结果建成静安移动家庭医生App,为静安区家庭医生提供签约管理、家庭病床、慢病管理、档案完善、咨询互动等线上服务,提高了家庭医生工作效率。结论 "互联网+家庭医生"在手机端的应用,有助于落实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举措,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转变,改善群众签约服务感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泰安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泰安市抽取8537名≥15周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5.08%(7263/8537)的居民对家庭医生表示信任,居住地、自评家庭经济、饮酒情况、常去医疗卫生机构类型、是否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否赞同全科医生首诊负责制、是否签约是居民信任家庭医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泰安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有待提高。应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增强医患沟通,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在稳步推进,在一些省市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也摸索出很多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带来医疗领域的三大转变。第一,建立"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家庭医生"的闭环诊疗模式。居民通过与签约家庭医生建立契约关系,可以获得稳定连续的家庭医生服务。家庭医生充分了解签约居民的身体状况和过往病史,可以在疾病预防、慢病管理与康复护理等方面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果居民所患疾病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县域医共体背景下安徽省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方法:通过访谈了解安徽省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做法及与医共体的关系,收集2014—2016年新农合平台数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结果: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不足、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识不足等问题。结论:县域医共体通过统一管理制度建立起责任共同体,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结合按人头支付方式形成区域医疗机构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及效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签约人群补偿水平的提升和签约医生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于医防结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七个地区的541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并对家庭医生团队和相关知情人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和焦点组访谈。定量资料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NVIV09.0软件进行编码、归纳和总结。结果:不同的签约服务模式对医防结合的影响不同。采用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服务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团队成员得到有效激励的签约服务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个人付费的签约服务更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家庭医生签约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建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实施团队签约和个性化有偿签约。设计综合服务包,融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体现医防结合理念。探索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与医保基金融合路径,加强医防结合,促使全科医生从服务守门人向健康守门人转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方式、所需资源及保障条件等可行策略进行归纳分析。方法:选取东、中、西部地区已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且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武汉和重庆三地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现场调查和焦点组访谈,定性资料采取主题框架分析法。结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医养结合应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依托,借助信息化手段,以服务协作等方式不同程度参与;所需资源以人力资源、资金投入、设备和信息化建设为主;需要政策支持、多部门协作、支付制度、第三方参与等多重保障条件。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平台,应充分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在不同形式下与养老资源进行协作融合;国家层面需做好顶层设计和相应标准,提高统筹层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现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及结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率偏低,不同特征人群利用签约服务的水平有差异。年龄、性别、户籍、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影响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重要因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更易受到地区因素的影响,而农村居民的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更易受就业因素的影响。建议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设计,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重点关注低收入人群和流动人口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服务利用水平,推行有价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治理模式是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能人、企事业单位等参与主体共同管理解决社会事务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强调参与主体多元性、合作性、和谐性,是新形势下重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佳选择。从社会治理视角看,医患矛盾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社会因素,包括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服务公平性下降、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不完善、媒体报道失实;二是医方因素,包括现代医学技术的限制、医疗卫生系统公益性淡化、医院管理模式滞后、医患沟通渠道不畅;三是患者因素,包括患者对健康的过高期望与医学常识相对缺乏的矛盾,及患者的维权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与法治意识淡漠之间的矛盾。要构建基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需要医方、患方、政府及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改善医患关系;医院要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要建立多元化的医疗行为监管机制、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及医患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家庭医生制度通过签约的形式促使居民与家庭医生形成良好互动,提供医疗服务,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本文运用微观调查数据,探寻签约家庭医生对自评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家庭医生制度实施时间短,描述性分析与普通最小二乘法均无法证明家庭医生与居民自评健康水平存在因果关系,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验证了签约家庭医生对居民自评健康水平影响的显著性,同时发现良好的信任关系与医患关系也可以改善居民自评健康感受,揭示了有效的制度设计对居民健康的促进效应。并就如何进一步扩大签约率,对“为签而签”等现象进行了讨论,为促进家庭医生制度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杭州主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状。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杭州主城区共397名签约居民,调查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知晓及服务利用情况。结果:签约居民以门诊签约为主(占85.5%),61.9%为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缺少上门服务”“缺少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医保报销力度有限”和“转诊手续麻烦”。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但要提升签约居民的服务获得感,有赖于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并普惠家庭病床、远程健康监测及健康评估等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作为全国家庭医生制度起步最早的城市,对家庭医生签约机制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已从"以软签约为主,引导居民认识、接触与逐步接受家庭医生服务"发展到"医疗机构组合模式的紧密型签约"。本文从调整背景、设计思路、进展与障碍因素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上海市"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机制的实施现状,并基于实施障碍因素分析,提出了从提升全科医生数量与能力和优化现有薪酬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建立了家庭医生制度和相应配套措施。自2006年起,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政府根据基层卫生服务状况及相应的社会环境制订和调整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本文回顾了家庭医生制度演变,对各阶段的政策内容及特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政策指导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临的挑战,提出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相应建议,为实现签约服务相应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总结国内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涵和特点,提出构建我国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