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明  刘铁牛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2):104-104,I030
恶性黑色素瘤不常见 ,大部分发生于皮肤 ,发生于肛管直肠少见 ,恶性程度也更高。本文对 12例肛管直肠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综合治疗进行研究 ,结合复习文献 ,对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简要讨论。1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 196 8年 1月~ 1999年 10月间外科切除的直肠肿块标本 12例 ,均经常规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HE染色 ,光镜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复习全部切片 ,在光镜下对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进行观察 ,取有肿瘤的蜡块重新切片 ,全部病例以vimentin、HMB45、S 10 0、kreatin、NSE、EMA为一抗 ,12…  相似文献   

2.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78-1999年诊疗的1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均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后平均生存18个月,最长存活39个月,结论:肛管直甩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亦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罕见,其恶性程度极高,对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均不敏感,仍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1-6]。作者收集杭州钢铁厂职工医院、天津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4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临床及病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告5例原发肛管直肠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在本组病例中女性为主,平均年龄为58.4岁。2例肿瘤位于肛管部,2例位于齿状线处,l例位于直肠下端。光镜检查4例可见色素颗粒,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对S-100蛋白,HMB45及Vimentin抗体呈阳性反应。在1例肿瘤旁的鳞状上皮内可见早期浅表黑色素瘤表现,另1例直肠粘膜柱状上皮内可见非典型增生的色素细胞。提示肛管直肠的黑色素瘤既可以来自肛管鳞状上皮内的色素细胞,也可以来自直肠柱状粘膜上皮内的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5.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0例平均56.5岁,以“痔疮出血”就诊7例、体检发现2例、无意中发现1例。镜检示肿瘤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类型可分为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大上皮(样)细胞、小上皮(样)细胞、瘤巨细胞和梭形细胞6种。免疫组化示HMB45、S-100和Vim(+)。结论AMM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及早发现,并治疗。HMB45和S-100是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敏感的标记物,与Vim及CK联合应用对恶黑的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25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110001)张弘,宋继谒,康琳恶性黑色素瘤不常见,却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其它部位少见,高发年龄40~69岁。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较罕见,国内外文献报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方式对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并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恶性程度高,申位生存期短。结论加强对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认识,外科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保功能手术是治疗进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etal malignant melanoma ARMM)是一种少见且预后极差的肿瘤,具有很强的浸袭性和高转移性,临床极易误诊。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有增长趋势。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作者共收治ARMM24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勇杰  曾思红  罗丽花 《临床医学》2020,40(8):123-124,后插1,封3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2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因便血、下腹部不适入院治疗,肠镜检查见肛管直肠息肉样肿物;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团状或弥漫片状分布,瘤细胞界限不清,胞浆中等、红染,部分呈泡沫状,细胞核呈卵圆形、多角形或梭形,部分细胞核仁明显,易见核分裂象,肿瘤细胞间可见色素沉着,局部坏死。免疫组化结果示Vimentin、HMB-45、Melan-A及S-100均(+),CK少量(+),增殖指数Ki-67约50%~70%(+)。明确诊断后,1例因远处转移未行手术、化疗及肿瘤免疫治疗,9个月后死亡; 1例在外院行腹会阴联合直肠肿物切除术,术后予PD-1单抗辅助治疗,现术后7个月,无进展生存状态。结论 ARMM少见,组织学形态多样,临床上误诊率高,预后差;外科手术、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83岁,因大便带血3个月于2007年7月入院。患者无自觉症状下出现大便带血,鲜红色,伴肛门坠胀感,大便次数正常,无明显腹胀腹泻,无里急后重,体重无明显下降。后来我院就诊,肛门指诊示可及直肠下端占位,随以直肠癌收住入院。入院后查体示:一般情况可,心肺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扪及包块,直肠指诊距肛缘3cm处触及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SCMM)的临床病理特点、形态变化、免疫组化表达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标记,对10例SCMM的形态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2~78岁,平均48.5岁。好发部位为足、手及躯干部皮肤。SCMM瘤细胞体积小,胞质极少,巢状、弥散片状或梁状分布,多数瘤组织中含有黑色素,少数无色素,瘤细胞核深染、核异型及有不明显核仁。10例SCMM均显示HMB 45、S-100及vimentin强( )。结论SCMM易被误诊为小细胞癌、Merkel细胞癌、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PNET、骨外尤文瘤或其他小细胞恶性肿瘤,无色素者更易被误诊。HMB 45、S-100v、imentin标记阳性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9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 9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预后差 ,生存期短 ,手术加免疫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手术或手术加放化疗。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病人治疗以手术为主 ,Miles术后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是常选用的两种术式 ,手术同时辅助采用免疫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AMM7例,其中男3例,女4例。6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AMM表现明显蕈伞型肿块充满肠腔不伴肠梗阻(n=5),肠壁明显增厚(n=2);3例伴肠周脂肪浸润,其中1例延伸至骶前间隙;5例伴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淋巴结直径〉3cm。CT平扫示肿块呈稍低密度影,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AMM及其转移灶在MRIT1WI均呈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抑脂T1WI能更好的显示病灶范围及转移灶。结论肛门直肠部AMM可表现为腔内较大蕈伞型肿块,虽充满肠腔,但不伴肠梗阻,同样具转移淋巴结转移及明显肠周脂肪浸润。MRI对鉴别黑色素性AMM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3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患者术前临床均考虑为胃肠间质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球瘤.组织学主要表现为瘤组织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呈实性巢片状,血管外皮瘤样穿插于肌层组织间,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圆形或类圆形,胞质红染或透亮.网状纤维染色瘤细胞间、细胞巢团周围及血管周围均见网状纤维围绕.免疫组化示瘤细胞SMA和vimentin(+).3例患者术后随访12~ 60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胃血管球瘤具有特定的组织学改变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需与胃肠间质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喉低级别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GM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喉LGMS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59岁.临床表现为声嘶、呼吸困难及吞咽疼痛.肿瘤位于喉室左侧黏膜下,组织学显示呈束状、旋涡状或不规则形排列;瘤细胞呈胖梭形,胞质界限不清、淡嗜酸性,核两端逐渐变尖,多形性明显;部分区域血管丰富并见灶性坏死.免疫组化示SMA、calponin和desmin (+),而CK、S-100和h-caldesmon(-).结论 发生于喉的LGMS极为罕见,其形态学诊断易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如肉瘤样癌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相混淆.本瘤易复发但很少转移,治疗以手术为主,应注意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软骨母细胞瘤6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CB)的形态学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方法对67例软骨母细胞瘤进行病理观察,同时分析其X线平片、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发生于股骨37例(55.22%),胫骨12例(17.91%),其他少见部位18例(26.87%)。X线表现为一个界限清楚的具有薄硬化边的卵圆形骨质破坏区,呈偏心或中央位于骨骺或骨突。CT示骨质破坏区内有低密度斑点或斑片状钙化、骨膜反应、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及囊性变。MRI示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呈混杂信号。软骨母细胞瘤最显著的组织学特点之一是格子样钙化(围绕细胞的鸡笼样细微钙化),但比起具有核沟和嗜酸性软骨基质的多角形瘤细胞及灶性坏死,本组仅出现31例(46.27%)。免疫组化示45例S-100();所标记的26例CB中9例D2-40(),11例D2-40(+);除5例瘤细胞Ki-67高表达外,其他均低表达。结论软骨母细胞瘤是软骨少见的良性肿瘤,形态学除了格子样钙化外还可见软骨基质的嗜酸性变,免疫组化S-100和D2-40阳性对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翁阳  牛海艳  邓仲端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4):278-280,i0010
目的研究骨外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对1例罕见的小腿骨外骨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研究,并复习文献。结果巨检:为灰白色牛角样肿物。镜检:肿瘤由大小一致的小细胞构成。瘤细胞的胞质甚少,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不见核仁,或有2~3个小核仁,核分裂多见。肿瘤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小结节状,伴有结节周围骨化及钙化,并可见到瘤细胞产生的骨基质,及大量互相吻合的编织骨小梁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CD99、CgA和S-100(-),Syn散在(+),NSE(±)。电镜:瘤细胞胞质内见微丝,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但未见神经分泌颗粒;细胞外有胶原。结论小细胞型骨外骨肉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易与骨化性肌炎相混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壁Askin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复习2例胸壁Askin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男女患者各1例,年龄分别为22岁和3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胸壁肿块。影像学特征为胸壁软组织致密影。镜检见肿瘤细胞为形态单一的小圆细胞,弥漫或巢状分布,1例可见典型的Homer_Wright菊形团结构,另1例局部区域可见明显的神经细胞分化。免疫组化:2例患者Syn、NSE和CD99均( );其中1例同时伴NF、vimentin和CK( ),EMA局灶性( )。结论Askin瘤是发生在胸肺区的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原始小圆细胞肉瘤,免疫组化Syn、NSE和CD99的阳性表达对Askin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