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B/C混合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经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B/C混合基因型CHB患者,采集治疗基线及治疗12周后血清,扩增HBV全基因组并进行克隆,每份标本17—20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2例HBeAg阳性B/C混合基因型感染CHB患者,优势病毒株均为C型毒株。经IFN-α治疗后,1例发生完全病毒学应答,1例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并且治疗后B基因型病毒株完全清除。完全应答者与部分应答者治疗前C基因型准种复杂度为0.5562VS0.6305,部分病毒学应答者治疗后全基因组准种复杂度高于治疗前C基因型准种复杂度(0.6305VS0.7200),全基因组核苷酸水平的平均遗传距离高于治疗前(0.00454VS0.00648核苷酸替换/位点)。结论(1)B/C混合基因型感染CHB患者优势病毒株为C型毒株。(2)B基因型病毒株对干扰素的敏感性高于C基因型,B/C混合基因型感染患者治疗后病毒准种复杂度及准种多样性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2009年2月-2009年5月开始初始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选择ETV单药治疗患者、LAM和ADV联合治疗患者各25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比较治疗96周时两组患者在病毒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及免疫学应答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经过96周抗病毒治疗,取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在ETV组为19/22例(86.4%),而联合治疗组仅有9/21例(42.9%),二者差异显著(x2=8.953,P=0.003);在肝脏生化学应答方面两组均取得明显改善;两组的HBeAg阴转、HBe血清学转换、HBsAg阴转等免疫控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病毒学突破或HBV DNA反跳.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在基线及96周时均处于正常范围,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HBeAg阳性CHB初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应用ETV单药治疗组的96周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LAM和ADV联合治疗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ETV)与拉米夫定(LAM)治疗HBeAg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 12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8例HBV DNA阳性且无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史的HBeAg阴性HBV-ACLF随机分为ETV组、LAM组各4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ETV(0.5 mgqd)或LAM (0.1,qd)抗病毒.比较12周时组间死亡率、临床好转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和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①ETV组、LAM组的基线特征相似.②12周时ETV组死亡率低于LAM组(28.6% vs 48.9%,P<0.05);临床好转率呈高于LAM组趋势(65.3% vs 48.3%,P=0.067),且主要来自基线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患者(75.6%vs52.5%,P<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率高于LAM组(94.3%vs 72%,P<0.05).③ETV组、LAM组间均无患者因药物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结论 ETV治疗HBeAg阴性HBV-ACLF能较LAM更强地抑制HBV复制,降低短期病死率,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 FH)及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 IL-21)的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抗病毒治疗前后的CHB患者35例(干扰素治疗21 例,替比夫定治疗14例),取其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CD4+CXCR5+ T FH细胞及其胞内IL-21的表达水平。结果:外周血T淋巴细胞内IL-21主要来源于T FH细胞的表达,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24周对T FH细胞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T FH细胞及其胞内IL-21表达水平在48周病毒学应答(virological response,VR)组显著高于48周病毒学应答不佳(no virological response, NVR)组。NVR组抗病毒治疗后T FH细胞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使应答不佳患者外周血T FH细胞水平升高;治疗前T FH细胞及其胞内IL-21的高表达有助于预测CHB患者更早实现病毒学应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TV联合ADV治疗组(A组,n=48)和ETV治疗组(B组,n=42).B组患者口服ETV(0.5 mg/d),每天1次;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ADV口服(10 mg/d),每天1次,均持续用药4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IL-10水平,计算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治疗后12、24、48周,两组患者HBV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上述各时点A组HBV 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治疗后24、48周,A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均显著高于B组(均P< 0.05),但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12、24、48周,A组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结论 ETV联合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中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毒学应答与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关系。方法51例CHB患者,HBVDNA阳性(HBVDNA≥I×10^4拷贝/ml,HBeAg阳性32例(62.75%)、丙氨酸转氨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用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每日1次。观察治疗72周后HBVDNA转阴和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特异性CTL的关系。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72周后,HBVDNA转阴(〈500拷贝/m1)39例(76.47%),其HBV特异性CTL(0.81%±0.06%),高于12例(23.53%)的HBVDNA未转阴者(0.66%±0.06%),t=7.93,P〈0.01,IqBeAg血清学转换8例(25%),其HBV特异性CTL(0.97%±0.07%),高于24例(75%)的无HBeAg血清学转换者(0.67%±0.07%),t=7.61,P〈0.01。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CHB患者病毒学应答和血清学应答与HBV特异性CTL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聚合酶逆转录(RT)区基因序列分析,探讨阿德福韦酯(ADV)单药抗病毒治疗失败,聚合酶RT区变异位点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接受阿德福韦单药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经聚合酶RT基因测序,证实存在基因突变的44例患者的聚合酶RT区变异位点、临床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4例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至出现RT区变异最短治疗时间8个月,最长5年,平均(32.2±6.7)个月.出现病毒学突破后,病毒水平波动在103拷贝/ml~108拷贝/ml之间;变异位点A181T 11例(25.0%)、A181V 8例(18.2%)、A181T/N236T 10例(22.7%)、A181V/N236T 6例(13.6%)、N236T9例(20.4%);出现生化学突破40例(90.9%),ALT指标波动在37 IU/L~ 946 IU/L;挽救治疗采用联合拉米夫定23例、联合恩替卡韦6例,联合替比夫定1例,改单药拉米夫定4例,改单药恩替卡韦10例.预后出现疾病重症化3例,经挽救治疗病情得到恢复41例.结论 ①阿德福韦单药耐药RT区A181T(A181T/N236T)变异约占半数(47.7%),随访2年,其肝癌发生率呈现高于非A181T患者趋势.②条件允许,初始治疗应首选HBV抑制作用强、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避免疾病重症化或肝癌等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答不佳者基因型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 应用克隆测序法检测3例患者(S1患者、S2患者、S3患者)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12个月以上病毒学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线、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60周HBV基因型,每个时间点各随机挑取25个克隆进行鉴定并测序.结果 3例初始联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治疗慢型乙型肝炎应答不佳患者各时间点的总克隆数为398份,其中S1患者在基线时C基因型(8.3%)和B基因型(91.7%)共同表达,但B基因型占绝对优势(22/24).治疗60周时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100%).S2和S3患者在基线时仅表达B基因型,在治疗过程中,B基因型逐渐“漂移”为C基因型,治疗60周时,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S2中占75%,S3中占100%).结论 克隆测序可以更好的反应整体的基因型水平;在长期药物压力下HBV基因型从B基因型逐渐向C基因型演变,是导致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应答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受体(TCR)β链各家族互补决定区3(CDR3)谱系的变化,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应答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溶解曲线法对11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淋巴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R BV)基因各家族CDR3谱系进行分析,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应答的变化。分析TCR CDR3谱系与CHB患者血清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11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多个TCR CDR3谱系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偏移。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04拷贝/ml)治疗后谱型偏移率显著高于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05拷贝/ml)。结论: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单寡谱型偏移率与治疗前血清HBV DNA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78例HBV 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分为ETV治疗组、对照组各39例.ETV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内科综合治疗,并予ETC抗病毒治疗.检测两组肝功能、PTA、HBV DNA载量变化,记录不良事件.于第12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对ETV组有效与无效病例的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TV组、对照组的基线特征相似.12周时ETV组治疗有效率56.41%,对照组33.33%(P=0.0405).重肝早期患者中,ETV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75),而中、晚期无明显差异(P=0.4687).ETV治疗有效与无效病例的基线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胆红素、HBV DNA载量以及病情分期、肝硬化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胆碱酯酶、甲胎蛋白水平及性别、腹水、HBeAg阳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V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TV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应用可以提高疗效,但对中期和晚期的疗效可能没有影响.其疗效可能与年龄、重肝分期、岛焖厮健BV DNA载量、是否合并肝硬化有关.ETV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核苷类似物早期病毒学应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血清sTRAIL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60例CHB均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根据治疗24周末HBV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组、部分病毒学应答组、无病毒学应答组,设正常对照组。采集治疗前、治疗4、12、24周末患者的血清,检测血清sTRAIL水平,同时检测IFN-γ、ALT水平。结果:患者治疗前sTRAIL、IFN-γ及AL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或P0.01)。sTRAIL水平在完全应答组治疗4周末、部分应答组治疗12周末下降。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末完全应答组sTRAIL水平低于同期部分应答组(P0.05)。IFN-γ水平在完全应答组治疗4周末、部分应答组治疗12周末升高,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完全应答组IFN-γ水平在治疗4周末与同期部分应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T水平在三组的治疗过程中均逐步下降,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应答组治疗前sTRAIL水平与IFN-γ水平、ALT水平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sTRAIL水平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CHB血清sTRAIL水平升高;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者血清sTRAIL水平下降,尤其是完全应答者在疗程的第4周就有明显的变化。sTRAIL在CHB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在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免疫恢复中也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核苷类似物治疗CHB早期应答指标预测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监测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犁肝炎(CHB)的过程中HBsAg及HBV DN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HBsAg滴度与HBV DNA复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57例拉米夫定(LAM)、20例阿德福韦(ADV)抗病毒治疗2年以及23例未使用核苷类似物治疗的CHB患者,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其它抗病毒药物治疗.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清标本,动态监测HBsAg及HBV DNA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57例LAM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中,20例有效应答后出现病毒反弹的患者,在HBV DNA发生剧烈变化的4个时间点.未观察到HBsAg滴度随HBV DNA复制水平的一致变化,无相关性(P>0.05);37例应答良好的患者,可观察到HBsAg水平随HBV DNA复制水平的一致变化,呈正相关(r=0.71,P<0.05).(2)20例ADV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中,7例有效应答后出现病毒反弹的患者,未观察到HBsAg随HBV DNA水平的一致变化,无相关性(P>0.05);13例应答良好的患者,可观察到HBsAg随HBV DNA复制水平的一致变化,呈正相关(r=0.73,P<0.05).结论 核苷类似物治疗CHB的过程中,对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良好应答的患者,HBsAg滴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HBV DNA复制水平,HBsAg滴度与HBV DNA复制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予阿德福韦酯(1mg/d)抗病毒治疗;服药12周时行HBV DNA检测,无早期应答者(病毒载量下降〈2 log10拷贝/ml)予改用其他核苷类药物.疗程96周,观察血清转氨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消失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结果 61例有早期应答患者在治疗第96周时ALT复常率达85.25%(52/61),HBV DNA阴转率为95.08%(58/61),HBeAg消失率为51.52%(17/33),而HBeA8血清转换率为42.42%(14/33);治疗至96周时有2例发生病毒学反弹.19例于12周时因无早期应答而改用其他核苷类似物患者,96周时的ALT复常率为57.89%(11/19),HBV DNA阴转率为68.42%(13/19),HBeAg消失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均为58.33%(7/12).结论 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有效抑制HBV复制,长期服用有较好疗效;对无早期应答病例及早换药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MV)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1年的疗效和可能的肾功能异常.方法 36例无核苷类似物治疗史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8)给LMV 100 mg/d单药抗病毒,观察组(n=18)给LMV 100 mg/d+ADV 10 mg/d,同时均予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t评分和血清肌酐变化,病毒学应答率和病毒学反弹发生率,统计学比较组同差异.结果 (1)基线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况、HBV载量、血肌酐和Child-Pugh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束时2组均无死亡发生,自身前后对比肝功能改善、Cllild-Pugh评分下降、HBV-DNA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88.89%vs 66.67%,P<0.05).(3)观察组无病毒学反弹发生,对照组3例(16.67%)发生病毒学反弹,HBV P区基因测序均系rtM204V变异.(4)2组患者均无血肌酐增高发生.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LMV初始联合ADV 1年治疗在肝功能改善、病毒学应答和HBV耐药变异等方面均优于LMV单药治疗,且肾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MV)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1年的疗效和可能的肾功能异常.方法 36例无核苷类似物治疗史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8)给LMV 100 mg/d单药抗病毒,观察组(n=18)给LMV 100 mg/d+ADV 10 mg/d,同时均予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t评分和血清肌酐变化,病毒学应答率和病毒学反弹发生率,统计学比较组同差异.结果 (1)基线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况、HBV载量、血肌酐和Child-Pugh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束时2组均无死亡发生,自身前后对比肝功能改善、Cllild-Pugh评分下降、HBV-DNA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88.89%vs 66.67%,P<0.05).(3)观察组无病毒学反弹发生,对照组3例(16.67%)发生病毒学反弹,HBV P区基因测序均系rtM204V变异.(4)2组患者均无血肌酐增高发生.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LMV初始联合ADV 1年治疗在肝功能改善、病毒学应答和HBV耐药变异等方面均优于LMV单药治疗,且肾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对CTLs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数量的影响,分析CTLs的数量与病毒载量(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 15例HLA-A2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用疫苗组、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5例).利用MHCI肽五聚体技术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给药期间及停药24周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TLs数量的变化,同时研究CTLs数量和病毒载量的关系.利用LightCycler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HBV DNA进行定量.结果 ①治疗前,三组患者五聚体阳性率(0.022%~0.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五聚体阳性率在治疗期间和随访时,单用疫苗组和联合用药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用疫苗组和联合用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组患者CTLs数量与病毒载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 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CTLs的数量,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MV)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1年的疗效和可能的肾功能异常。方法36例无核苷类似物治疗史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8)给LMV 100mg/d单药抗病毒,观察组(n:18)给LMV 100mg/d+ADV10mg/d,同时均予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血清肌酐变化,病毒学应答率和病毒学反弹发生率,统计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基线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况、HBV载量、血肌酐和Child.Pugh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束时2组均无死亡发生,自身前后对比肝功能改善、Child-Pugh评分下降、HBV-DNA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88.89%VS66.67%,P〈0.05)。(3)观察组无病毒学反弹发生,对照组3例(16.67%)发生病毒学反弹,HBVP区基因测序均系rtM204V变异。(4)2组患者均无血肌酐增高发生。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LMV初始联合ADV1年治疗在肝功能改善、病毒学应答和HBV耐药变异等方面均优于LMV单药治疗,且肾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核心区(PC区)G1896A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A1762T/G1764A突变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应答的关系及相关变异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6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48周Peg-IFNα-2b治疗并随访24周。PCR扩增每位患者第0周和第72周HBV PC和BCP区并测序分析突变情况,同时监测患者第0、4、8、12、24、36、48、60和72周HBsAg、HBeAg、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的DNA水平。结果:共14例患者检测为野生型(20.29%),55例患者检测为突变型(79.71%)。野生型较突变型HBeAg基线水平更高(P=0.024)。患者基线和72周时野生型、PC突变型、BCP突变型和PC+BCP突变型所占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P=0.004)。野生型、PC突变型、BCP突变型和PC+BCP突变型患者在72周的HBeAg血清转换率和联合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区和BCP区突变对HBeAg阳性B/C基因型CHB患者Peg-IFNα-2b治疗应答无明显影响,但治疗前后各突变所占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a-2a)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1例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组40例及阿德福韦酯(ADV)对照组41例.两组病例开始均联合LAM治疗12周,观察治疗第12周、24周、48周的ALT复常、HBV DNA阴转、HBeAg阴转及HBeAg转换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24周派罗欣治疗组ALT复常率为62.5%、80.0%,高于ADV 对照组,治疗48周派罗欣治疗组HBeAg阴转率及HBeAg转换率为60%、57.5%,高于ADV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肾移植术后临床转归及治疗对策.方法 将术前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HBsAg阳性、HBeAg阳性或HBeAb阳性、HBV DNA阳性或阴性)的32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分为抗病毒治疗组和无抗病毒治疗组两组.观察两组(术前1周至术后9年)的肝功能(ALT、AST、TBIL、PT)变化、病毒复制(HBV DNA)及存活情况.结果 抗病毒治疗组23例患者肝功能损害复常率为82.60%,存活率为82.60%,HBV DNA(PCR法)下降(≥2 log10)或保持低复制率为86.95%;未抗病毒组9例患者肝功能损害复常率为22.22%,存活率为11.11%,HBV DNA(PeR法)下降(≥2log10)或保持低复制率为11.11%.抗病毒组肝功能复常率、存活率及HBV DNA下降或保持低复制率高于无抗病毒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6例出现病毒学反弹31.58%,1例加用阿德福韦酯,2例换用恩替卡韦后好转,其余3例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持续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病毒复制,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肝衰竭发生,提高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移植术后患者存活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反弹应及时换用或加用有效药物减少肝衰竭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