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cTn - T 的变化,分析cTn - T 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对病人临床预后的影
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行PCI 手术的60 例冠心病病人,测定PCI 前、后24 hcTn - T 水平,并详细记录临床资
料及PCI 术中的相关操作因素,按照术后cTn - T 升高与否,分为升高组(21 例) 和正常组(39 例)。比较两组间
冠脉病变支数及手术相关操作因素的差别。并进行院内随访,观察病人临床结局。结果: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
后cTn - T 升高率为35%,cTn - T 升高组和cTn - T 正常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
史、高血脂、病变血管支数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值> 0. 05)。在支架释放及血管扩张时压力总合、球囊扩
张时间总和、球囊扩张次数、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及支架数目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值< 0. 05)。cTn - T
升高组较cTn - T 正常组,心纹痛症状发生者较多,且cTn - T 升高组病人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PCI 术可引
起心肌损伤,且与支架释放及血管扩张压力总合、球囊扩张时间总和、球囊扩张次数、支架数目、支架长度、支架
直径有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腺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就腺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并探讨其对PCI术中心肌保护作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方法 所有患者随机分2组。A组为治疗组,在对患者进行按常规PCI操作治疗时,分别在球囊扩张前和支架植入后2次冠脉内弹丸式注射腺苷300腭。不使用腺苷按常规PCI操作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前、术后6、12、24、48、72h抽静脉血检测肌钙蛋白Ⅰ(cTnⅠ),对比其差别。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部位、程度、病变的复杂性、支架植入数目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苷治疗组PCI术后cTnⅠ升高比例和cTnI〉2.0μg/L例数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腺苷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e troponin T, hs-TNT)升高的危险因素。 方法 入选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因心绞痛接受PCI治疗的107例患者,根据介入治疗后hs-TNT分为两组: hs-TNT正常组(hs-TNT<0.013ng/mL,n=57)、hs-TNT升高组(hs-TNT>0.026ng/mL,n=50)。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病变特征及介入情况探讨PCI术后hs-TNT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血糖、Gensini评分、狭窄血管数、干预血管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置入支架数、球囊扩张时间、分叉病变和弥漫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 年龄、血糖、置入支架数是PCI术后hs-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血糖、置入支架数是经PCI术后hs-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不同病变类型病人血清sICAM-1与Hcy的关系。方法根据造影结果选取A型病变组PCI病人30例,B型病变组PCI病人26例,支架均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另选取造影正常病人26例设为对照组。测定其手术前1d,术后1d,术后5d各组血清sICAM-1、Hcy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及介入治疗后两种因子变化规律。结果介入术后A型、B型病变组sICAM-1、Hcy浓度高于介入治疗前(P〈0.05),且有随时间推移增高趋势。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血清sICAM-1、Hcy浓度均明显升高说明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一系列挤压斑块因素上调了sICAM-1、Hcy的表达,升高幅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PCI)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前后,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方法:比较PCI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TM变化。结果:PCI组术后5min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较术前TM的浓度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TM的升高可能与PTCA+支架植入术中内膜机械撕裂及斑块挤压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具备介入条件的医院治疗冠心病一种常规方法。但是,PCI治疗操作中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会导致斑块挤压损伤,导致局灶性心肌梗死。本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动态变化,以此来评估PCI治疗在心肌细胞水平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后的再狭窄治疗效果。方法:200例冠心病病人均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常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100例加服通心络胶囊,对照组100则未服通心络胶囊。结果:(1)两组病人病变支数及病变累及部位构成比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2)两组病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数目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两组病人再狭窄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后加服通心络胶囊可降低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发现率高,建议支架植入后在常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扩张应用于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疗效.方法:血管造影成功的老年钙化病变冠心病患者107例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行常规支架球囊释放支架术,后扩张组55例于支架常规释放后以非顺应性球囊行高压后扩张,观察两组术...  相似文献   

9.
孙辉  韩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55-5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查161例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两组:合并糖尿病组(Ⅰ组)和非合并糖尿病组(Ⅱ组),对比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和介入治疗结果。结果:合并T2DM的冠心病患者较不合并T2DM者冠状动脉C型、B型病变的比例明显增高,适合通过PCI治疗的病变数量以及置入支架的数量大,不适合PCI治疗(建议CABG)的比例也高。结论:合并T2DM的冠心痛患者较不合并T2DM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血管病变和弥漫性病变比例高,PCI手术难度大。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sICAM-1、MMPs-9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s-9)的影响。方法:根据造影结果选取A型病变组PCI病人23例,B型病变组PCI病人23例,支架均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另选取造影正常病人2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人术前当天、术后24小时血清sICAM-1、MMPs-9浓度。结果:心脏介入手术术前A型病变组、B型病变组病人血清sICAM-1MMPs-9,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A型、B型两组病人sICAM-1均高于对照组(P<0.05)。介入术后A型、B型病变组sICAM-1,MMPs-9浓度高于介入治疗前(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sICAM-1浓度与MMPs-9浓度呈正相关。结论:sI-CAM-1、MMPs-9在冠心病患者中升高表明它们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冠脉介入治疗后血清sICAM-1、MMPs-9浓度均明显升高说明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一系列挤压斑块因素,促进了炎症因子释放,并上了调粘附因子sICAM-1、MMPs-9的表达;冠脉血管损伤后血管重构、及再灌注也是增高原因,升高幅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涛 《河北医学》2014,(7):1092-1095
目的: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后行冠脉造影复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致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PCI并进行冠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将其分为ISR组及非ISR组,分析可能导致ISR的可能性因素。结果:通过对可能与ISR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ISR 的危险因素有:2型糖尿病(OR=5.697,95%CI 2.627-12.357)、支架长度>20mm(OR=4.832,95%CI 2.385-9.667)、支架直径<3mm(OR=3.022,95%CI 1.899-4.809)、非药物涂层支架(OR=8.827,95%CI 2.758-28.249)以及多支病变( OR=9.095,95%CI 1.012-81.759)。结论:糖尿病、支架长度>20mm、支架直径<3mm、非药物涂层支架及多支血管病变是可以独立预测ISR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择期完全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策略和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4月—2013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行急诊PCI的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59例。根据是否在同次住院期间择期行非梗死相关血管PCI分为2组:择期完全PCI组25例和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34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情况,记录3个月内相关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结果择期完全PCI组和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冠状动脉造影(包括每支血管植入支架数、支架长度、支架直径等)和PCI情况(包括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介入操作时间、围术期用药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用药情况(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α-受体阻滞剂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择期完全PCI组失访1例,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失访3例。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总不良事件比例高于择期完全PCI组(38.7%vs.12.5%,x2=4.685,P<0.05)。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出现顽固性心绞痛的比例高于择期完全PCI组(32.3%vs.8.3%,x2=4.685,P<0.05)。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出现顽固性心绞痛的比例高于择期完全PCI组(32.3%vs.8.3%,x2=4.539,P<0.05)。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择期完全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策略能够改善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预后,预防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情况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519例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因冠心病临床症状再次血管重建率。结果 112例患者因冠心病临床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72例患者行再次PCI治疗,其中罪犯血管PCI 27例(梗死相关动脉再次PCI组:包括支架内再狭窄19例,支架血栓8例),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45例(非梗死相关动脉再次PCI组);未再次PCI患者447例(未再次PCI组)。3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既往心肌梗死、既往PCI、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支血管病变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直接PCI支架长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再次血管重建主要是由于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发病12h内且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STEMI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行标准PCI操作)和缺血后处理组(在标准PCI操作基础上于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后给予3轮30s/次的缺血后处理)。观察术中冠脉血流情况、术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及炎症标志物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情况、冠脉病变及PCI治疗情况一致,缺血后处理组术中无复流(NR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0%VS 23.2%,P=0.033);ST段完全回落率高于对照组(96.0%VS 83.9%,P=0.042);尽管术毕时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无差异,但CTFC及Blush血流好于对照组(P<0.05);缺血后处理组术后CK-MB和高敏肌钙蛋白T(Hs-TnT)均低于对照组[(258.3±87.8)U/L VS(306.6±94.4)U/L,P=0.008;(3 582.08±1 731.40)ng/L VS(4 501.34±1 554.4)ng/L,P=0.005]。同样,术后缺血后处理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亦低于对照组[(29.25±46.13)mg/L VS(32.20±43.50)mg/L,P=0.048]。结论:3轮30s/次的缺血后处理可以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ASTEMI患者术中NRF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使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首次因急性ST段抬高AMI行急诊PCI治疗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试验组(替罗非班)38例。试验组于PCI术前开始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观察对照组和试验组PCI术后15min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和进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并比较发病就诊时,PCI术后6h,12h的cTnT,CK-MB水平;记录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CTFC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前cTnT和CK-MB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h及12h试验组cTnT和CK-M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中发生1例顽固性心肌缺血;而对照组新发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心肌缺血各有1例。结论:在ST段抬高AMI行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同时改善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2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2)和对照组(n=30)。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中末次造影图像,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同时观察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6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2次冠状动脉造影TIMI 3级血流获得率、CTF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LVEF、出血并发症高于对照组,PCI术后60d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和改善ACS患者PCI后无复流现象,是一种有效的PCI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即刻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02例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血管前向血流TIMI 0级,且伴有明显血栓负荷影像的STEM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至前向血流恢复TIMI3级后.随机分为即刻PCI治疗组(n=52)及择期(7~10d后)PCI治疗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情况,PCI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PCI治疗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择期PCI治疗组冠脉支架植入成功率显著高于即刻PCI治疗组(100%哪86.54%,P〈0.05),且使用支架数量较少;即刻PCI治疗组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的发生率为9.62%。择期PCI治疗组无1例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PCI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69%,择期PCI治疗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迭TIMI3级血流的STEMI患者行后续择期PCI治疗比即刻PCI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ST抬高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心肌微循环灌注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32例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症状、心功能,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结果:本组患者32例,支架置入成功率100%。32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4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1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术后心电图较术前有所改善,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直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狭窄成功行介入治疗患者的基线资料特点,探讨原位血管及桥血管介入治疗、支架种类与桥血管狭窄行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81例桥血管病变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基线资料,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分为MACE组及无MACE组.对可疑影响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该类人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原位血管与桥血管介入治疗策略、药物涂层支架与裸支架对生存率的影响及区别.结果:在基线资料方面:年龄、性别、肥胖、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冠心病家族史、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情况及冠心病类型方面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糖、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3、0.02i、0.014及0.014),糖尿病、HDL-C、支架直径及支架长度与桥血管介入治疗后发生MACE独立相关.原位血管组及桥血管组在发生MACE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在原位血管及桥血管介入治疗后随访的MACE中,药物洗脱支架(DES)与金属裸支架(BMS)组在MACE发生率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与支架长度是影响桥血管狭窄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HDL-C及支架直径为预后的保护因素;原位血管与桥血管的介入治疗策略比较中,原位血管的预后优于桥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冠脉钙化病变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我中心2012年7月-2013年1月7l例冠心病患者(71处靶病变),利用血管内超声分析冠脉斑块特征、评估支架植人情况。观察钙化组与非钙化组介入操作特征、即刻疗效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ior adverse cardiacevents,MACE)。在钙化弧度≤180°和〉180°的病变中,对比钙化长度比〉0.5与钙化长度比〈0.5介入治疗即刻疗效。结果71处靶病变中43处钙化病变,28处非钙化病变。钙化组术后最小支架直径、最小支架横截面积明显小于非钙化组,预扩比例明显增高(P〈0.05),支架膨胀指数亦小于非钙化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在钙化弧度≤180°病变中,长钙化组支架膨胀指数明显低于短钙化组(P〈0.05)。在钙化弧度〉180°的病变中,长钙化组钙化弧度明显大于短钙化组,且支架膨胀指数倾向于小于短钙化组。所有患者均无院内MACE发生。结论冠脉钙化病变影响了支架的充分扩张;钙化弧度≤180°时,如钙化长度比〉0.5,则支架的扩张明显受限;钙化弧度〉180°时,长钙化病变往往伴随着大弧度钙化,其支架膨胀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