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指脑梗死后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由Liedll在1872年首次报道,近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HI既往多为病理检查时发现,目前随着CT和MRI的发展,临床诊断率已大大提高。现将我院1996年7月-2006年7月收治的经CT或MRI证实的58例HI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1):150-151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差异。方法:将100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给予MRI检查,对照组(50例)给予CT检查,比较两组检出率、检出时间。结果:观察组检出率、检出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能更好的显示脑梗死影像学改变,对临床诊断、及时治疗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一旦发生,则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加重脑功能损害,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一旦发生,则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加重脑功能损害,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MPI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高危因素、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归,提高临床及影像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5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与CT、MRI表现.结果:15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例,10例首次CT检查时发现颅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二次CT或MRI检查均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伴出血.病变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最多(10例),按影像学改变可分为血肿型(4例)及非血肿型(11例),非血肿型发病率较高.结论:脑梗死为临床多发病,出血性脑梗塞的高危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进行出血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及严格掌握脑梗死后的溶栓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可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冯世瑾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4):2413-2414
笔者对1999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16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ECG)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ECG异常与梗死部位、病情演变的关系,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治脑梗死患者 116例,其中男 84例,女32例,年龄43~83岁,平均65.1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2例,糖尿病史者19例,高脂血症史者38例,但无心脏病史及心电图异常史。人选病例均于发病后1~7天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梗死部位,并在入院后24~72小时首次查ECG,4周内复查。1.2 梗死部位与ECG改变:本组心…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死 (简称腔梗 )是指直径为 10 0~ 4 0 0μm的脑深穿支闭塞而产生的微梗死。晚期因微小的软化灶内的坏死组织被清除后而遗留下小的囊腔 ,因而得此名称 ,直径为 1~ 2 0 mm。临床上可出现或不出现症状。自计算机断层扫描 ( CT)技术应用以来 ,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提高 ,现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一类。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152例病例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经颅脑 CT或 MRI确诊 ,152例中男 130例 ,女 2 2例 ;年龄 4 0~ 79岁 ,平均 61.7岁 ,60岁以上者 11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者 84例 ,糖尿…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梗死发病急、症状重 ,首发症状可有短暂性意识不清及不同程度的昏迷 ,如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烦躁不安、头痛、恶心、单侧肢体麻木无力、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 ,常呈进行性加重。笔者现将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2年12月收治的 10 6例此类患者的CT诊断资料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0 6例患者中 ,男 6 9例 ,女 37例 ;年龄 4 0~ 6 5岁 72例 ,6 6~ 78岁 34例 ;发病时间最短 1h ,最长 2 0h。CT示在大脑一侧表现为程度不同的脑沟、脑回结构不清 ,脑沟变浅 ,局限性脑回变平 ,侧裂池变小甚至消失 ,脑组织密度减低。本组除 3例因并… 相似文献
10.
周乐勤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4):2491-2492
脑深部穿透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小的局灶软化称腔隙性脑梗死 ,其腔隙一般很小 ,呈不规则椭圆或狭长形 ,多数直径在 2mm左右 ,一般在 0 .2~ 1 5mm。近年随着CT检查的普及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总结我院 1 995年 1 2月— 2 0 0 1年 1 2月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60例的临床资料 ,并与性别、年龄基本相同的 1 0 0例无脑血管病者作对照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梗死组 60例 ,男 5 1例 ,女 9例 ;年龄 4 0~ 86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最短 2 0min ,最长 1 5d ,90 %的患者在发病后 1~ 4d入院。首发症状以头… 相似文献
11.
12.
再发脑梗死是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1992年12月~2002年12月收治脑梗死630例,其中初梗死576例,再梗死54例,现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征及诊治 方法 我院近年共收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5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心房纤颤、脑组织大面积梗死、脑栓塞、高血糖、溶栓降纤抗凝治疗等;脑CT及MRI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本组患者约85.5%为非血肿型,14.8%为血肿型.结论 对心房纤颤、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溶栓抗凝治疗患者应高度警惕发生脑梗死出血转换的可能性;出血性脑梗死中,非血肿型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14.
葛许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4):1348-1348
脑出血大多有肢体瘫痪。随着 CT及 MRI应用 ,发现无肢体瘫痪的脑出血并不少见 ,且临床上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而导致不良后果。现报道 2 8例无肢体瘫痪性脑出血 ,以利提高警惕 ,减少误、漏诊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8例患者中男 18例 ,女 10例。年龄34~ 76岁 ,平均 52 .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 2 1例( 75% ) ,有糖尿病史者 4例 ( 14.3% ) ,有心脏病史者 11例 ( 39.1% )。1.2 临床表现 :2 8例均急性起病 ,活动时起病 2 1例 ,安静时起病 7例。头痛 2 6例 ,头晕 8例 ,呕吐 2 1例 ,抽搐 2例 ,失语 4例 ,视力障碍 4例 ,昏迷 1例 ,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分水岭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理信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180-180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内相邻血管供应区之间的边缘带局部缺血性损害,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间的边缘带。早期仅能通过病理解剖诊断,自CT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对本病认识加深。笔者收集经CT证实的分水岭脑梗死56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6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CT检查特征。结果本组6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CT检查出现特异性表现者33例,阳性率为55%;主要表现为出现豆状核、脑皮质稍低密度影,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分界不清,可有轻微占位效应,但这些都在6h后方可显示。结论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具有特异性,应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做出相关诊断,以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脉络宁是由玄参、牛膝等中药制成的 ,受国家保护的纯中药制剂 ,笔者自 1997年 8月~ 1998年 8月对住院的 50例急性脑梗死 ( ACI)患者分别进行脉络宁注射液及对照组的对比研究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50例 ACI患者 ,男 2 8例 ,女 2 2例 ,均为首次发生的 ACI,并经 CT确诊的发病 72小时以内 ,其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1] ,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和严重的糖尿病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 5例 ,入院时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病至开始用药时间、CT所见病… 相似文献
18.
宫俐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21):2155-2155
无症状性脑卒中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 ,不足以引起患者及医生注意的脑卒中 ,包括无症状性脑梗死和无症状性脑出血。笔者报道收集近十年来 ,经CT或 MRI证实的无症状脑中 2 4例 ,结合有关文献对疾病做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脑出血 9例 ,脑梗死 15例。男 18例 ,女 6例 ;年龄 4 2~ 81岁 ,平均 62 .7岁 ,其中出血组平均年龄 58.2岁 ,梗死组平均年龄 65.8岁。有高血压病史的 12例 ,糖尿病史 4例 ,冠心病史 4例 ,风湿性心脏病 2例 ,头部外伤史 2例。1.2 临床表现 :2 4例均意识清晰 ,其中 2例有嗜睡 ,精神差 ;3例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分析39 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发生于60 岁以上,大面积脑梗死25 例,脑梗死后第2 天至第14 天内发生出血者31 例.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经内科综合治疗预后良好30 例,出血量大经手术治疗者预后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动态CT观察,可及时发现出血,更改治疗方案,使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