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 ̄(32)P标记的gp ̄(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都兰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的DNA进行杂交,证实蚌体自然感染的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脏利什曼病人,但人群中有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关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的来源以及当地的皮肤利什曼病究竟是由都兰利什曼原虫抑或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存活规律,本文用透射电镜对它在巨噬细胞内分裂繁殖特点进行较为详细观察。 材料来自感染灰色地鼠肝、脾组织。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分裂首先以新鞭毛轴丝形成和动基体DNA纤丝伸长开始,细胞质内出现电子致密的微管形成中心,从此处形成新的鞭毛轴丝,随之新形成的鞭毛轴丝挤进扩张的鞭毛鞘中,使2个  相似文献   

6.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超微结构及其在病犬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四川南坪疫区利什曼病犬肝、脾内无鞭毛体的超微结构。观察到其膜下微管数为81—135,平均101±10。微管平均直径和微管间距分别为31±8.6nm和28±0.65nm。对比文献资料,与从貉和美国Oklahoma犬等动物体内获得的无鞭毛体膜下微管数有明显不同;而与观察人体利什曼原虫所获结果相近。为进一步研究人体利什曼病与病犬的关系提供了线索。研究还发现病犬前肢、耳、鼻皮肤内无鞭毛体数量较多;内脏中以颈淋巴结内数量最多,其次为肝、脾,以下依次为骨髓、胰、睾丸、附睾。肺内仅遇见原虫。由于前肢皮肤原虫数量(3616.3±174.6)可高出骨髓(397±37.7)近10倍,为自多处皮肤取材用于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另外,首次从病犬延髓印片中查见无鞭毛体,提示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危害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用杜氏利什曼和都兰利什曼两种原虫,进行人工感染草原兔尾鼠的初步结果。杜氏利什曼911株腹腔接种动物三个月后剖检,发现以5×107个原虫/0.2ml/只接种的5只鼠,有3只感染;901株以5×107个原虫/0.2ml/只无鞭毛体接种4只中有3只感染,前鞭毛体接种7只中4只感染;都兰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同样剂量接种7只中2只足垫出现皮肤损害,涂片上查到大量原虫,而内脏无感染。提示草原兔尾鼠可能是黑热病的一种敏感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8.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ⅩⅣ.硕大白蛉吴氏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属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32P标记的gp^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Schneider's果蝇培养基和改良的F-29培养基对杜氏利什曼、婴儿利什曼、大型利什曼、热带利什曼、L.pifanoi,巴拿马利什曼、巴西利什曼、墨西哥利什曼及亚马逊利什曼等9种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进行无菌培养,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特性的鉴别,并与前鞭毛体以及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鉴定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方法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并体外转化无鞭毛体,其总蛋白经2-DE电泳后以小鼠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蛋白进行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重组表达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编码基因,以Western blot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经2-DE电泳均可呈现680~742个蛋白点,Western blot及MALDI-TOF/TOF-MS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与延伸因子2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重组核苷二磷酸激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抗原表达存在差异,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  相似文献   

11.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属于链霉素家族,具有可以口服和注射给药、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杀菌力强、对孕妇和儿童安全、药物在体内主要集中在组织特别是巨噬细胞中的特点。研究发现,阿奇霉素在巨噬细胞中的浓度与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的数量一致,提示它具有潜在的抗利什曼原虫感染的作用。Alejandro等对阿奇霉素的抗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major)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用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作为阳性对照,评价阿奇霉素的抗硕大利什曼原虫的活性。在体外,通过无细胞培养(cell free)前鞭毛体和体外培养无鞭毛体感染的鼠骨髓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2.
利什曼原虫生活史中有两种形态: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前者见于雌蛉的消化道,后者在哺乳类的巨噬细胞吞噬溶酶体系统。前鞭毛体可分有后肠发育和无后肠发育两类,前者已列为独立的Viannia亚属,如巴西利什曼原虫;而绝大多数均无后肠发育,均归于利什曼亚属。该亚属公认的发育过程至少有早期前鞭毛体(Procyclic promastigotes)、游滴 型 前 鞭 毛 体(Nectomonad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农场,从大沙鼠耳组织内查见的利什曼原虫,经NNN基培养11天,对原虫的前鞭毛体作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80±9(68~111)个,微管直径为24nm,间距为15~28nm,质膜厚度为8nm,与吴传芬等和王捷等报道的甘肃沙鼠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有明显差别;在胞质内广泛分布着内质网,线粒体发达,高尔基体常见于线粒体一动基体复合体附近。在鞭毛基体上部有基板1和基板2。在胞质内还可看到脂滴和空泡。  相似文献   

14.
哈密沙虎体内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蒙古额济纳旗从哈密沙虎肝组织内培养分离的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57±8,微管直径为24nm,微管间距为18-22nm,质膜厚度为7-8nm。该原虫的膜下微管数和微管间距均较Leishmania agamae主L.adleri两种蜥蜴利什曼原虫为少和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证明亚马孙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基因表达水平。 方法 用RNA分离试剂盒,分别提取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由小鼠模型皮损组织获得的无鞭毛体、由前鞭毛体培养转化而来的无鞭毛体, 以及来自J774.G8巨噬细胞株的无鞭毛体)的总RNA,以及前鞭毛体总RNA,然后用SuperScripⅡ逆转录聚合酶将其逆转录为cD-NA,再经PCR扩增无鞭毛体特异核酸酶(P-4)和前鞭毛体特异膜糖蛋白(GP-46)的特异片段,经1.5%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结果 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均观察到P-4特异性条带(273 bp),且密度相似,但在前鞭毛体中未观察到; 在前鞭毛体中观察到高表达的GP-46特异性条带(325 bp),但在3种无鞭毛体中弱表达。 结论 由前鞭毛体转化的无鞭毛体能高水平表达亚马孙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P-4特异基因,可为其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研究提供无鞭毛体来源。  相似文献   

16.
已知长期培养可降低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性和毒力。Ebert等(1979)证明长期培养的前鞭毛体在仓鼠巨噬细胞内可转变为无鞭毛体,但不能重复。本文报告以Tobie氏培养基长期培养的前鞭毛体产生的某些变化。试验用仓鼠保种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加以培养,每周转种一次。长期培养是在培养基内转种104次以上,短期培养转种1~4次。观察发现长期培养的前鞭毛体要比短期培养的明显为  相似文献   

17.
以前的工作已发现原虫感染时给予长须罗蛉(Lutzomyia longipalpis)唾腺溶解产物,可增强大型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对小鼠的感染力。为了证明白蛉唾液能抑制巨噬细胞向特异的T细胞提呈利什曼原虫抗原的能力,进行本研究。 在感染大型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前2—4天或同时,在小鼠后足垫皮下注射白蛉唾  相似文献   

18.
利什曼病临床表现的较大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种的利什曼原虫混合感染同一巨噬细胞后,发生基因重组现象造成的。本文作者用不同的活性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不同种的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分别以单种和双种方式感染人巨噬细胞U-937,并用流式细胞仪对感染细胞进行分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主要寄生在人体内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其它吞噬细胞内。通常,媒介体内的前鞭毛体可经体外培养获得,而对无鞭毛期原虫的体外培养研究自1979年以来曾有不少学者用kuffer′s细胞、皮肤粘膜细胞、骨髓细胞及人外周血液等方法,均只能在较短时间获得成功。国内对无鞭毛期的体外培养,迄今尚无报道。为此,我们对其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获得的材料,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的相关抗原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以热带利什曼大型亚种前鞭毛体膜的单克隆抗体对热带利什曼种团及杜氏利什曼种团各10株共20株原虫的膜或完整的前鞭毛期,进行了间接放射免疫,免疫荧光及免疫沉淀等方法的测定。各种原虫的前鞭毛体是用Schneider’s Drosophlia培养基保存的,无鞭毛体则从感染BALB/c雌性小鼠取得。原虫混悬于pH7.3含40mM NaCl,10mM乙二胺四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