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DWI(WB-DWI)在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之间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筛选出经临床确诊的淋巴瘤患者25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20例,同时选取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WB-DWI及T2抑脂轴面扫描,记录所有异常淋巴结及正常对照组淋巴结的ADC值,将淋巴瘤组与正常组间、淋巴结转移瘤组与正常组间、淋巴瘤组与转移瘤组间ADC值进行两两比较,探讨ADC值在恶性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试图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确定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间的最佳鉴别诊断阈值(OT)。结果淋巴瘤组ADC值为(0.70±0.13)mm2/1000 s,淋巴结转移组ADC值为(0.94±0.14)mm2/1000 s,正常对照组ADC值为(1.23±0.24)mm2/1000 s,经独立样本t检验,淋巴瘤组与淋巴结转移组间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16.395,P0.05),淋巴瘤组与正常对照组间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14.876,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正常对照组间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7.851,P0.05)。通过ROC曲线,得出在ADC值0.79时,AZ值=0.910,其对应灵敏度90.3%,特异度80.6%,此时准确指数最高,诊断效能最佳。结论全身DWI在全身恶性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ADC值的定量分析能为两者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择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34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并进行了CT、WB-DWI等检查。以综合诊断作为标准确定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并与WB-DWI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WB-DWI确诊34例转移瘤患者共89处淋巴转移,与综合诊断103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诊断骨转移瘤111处,WB-DWI诊断90处,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骨转移与正常淋巴结及骨间的ADC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对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对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鉴别恶性肿瘤骨骼系统转移和感染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3例恶性肿瘤椎体转移的患者和14例脊柱感染患者进行WB-DWI检查,比较转移灶和感染灶的ADC值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椎体转移灶和感染灶的WB-DWI表现有明显差异,骨转移组的ADC值显著低于感染组(P<0.01),CNR值显著高于感染组(P<0.01)。结论 WB-DWI在鉴别骨骼良、恶性病灶中有着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共51例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行MRI平扫和扩散加权序列检查,其中47例行X线检查,42例行CT检查。良性组24例椎体,其中包括单纯外伤所致11例,骨质疏松13例,恶性组27例椎体,包括转移瘤21例,多发骨髓瘤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结核4例。正常对照组51个椎体。b值为300s/mm2,分析良恶性病变椎体及正常椎体DWI信号特点,并测定ADC值,定量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ADC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良性压缩性骨折与恶性压缩性骨折DWI信号经统计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良性组ADC值为(2.14±0.75)×10-3mm2/s,恶性组ADC值为(1.27±0.42)×10-3mm2/s,对照组ADC值为(0.68±0.21)×10-3mm2/s,病变组AD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良性组明显高于恶性组(P<0.05)。结论:磁共振ADC值定量测量对脊柱良恶性压缩骨折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DWI信号变化不能准确的鉴别脊柱良恶性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测量值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病变组41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术前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检查、扩散加权成像(DWI),然后分别测量肿瘤实体、囊变区及近侧瘤周区等不同部位的ADC值。结果:肿瘤实体ADC值随着肿瘤恶性度升高而降低。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astrocytoma,LGA)与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astrocytoma,HGA)比较,两者瘤周及囊变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8 3)。HGA与转移瘤之间仅瘤周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脑膜瘤实体的ADC值最低,与HGA、LGA实体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DC值对星形细胞瘤分级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与MR增强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脑肿瘤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6.
扩散加权成像量化鉴别诊断肝占位性病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量化分析肝占位性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其扩散加权成像的图像特点.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6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腹部脏器、肝占位性病灶的ADC值及肝占位性病灶ADC值/本身肝实质ADC值的比值.结果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2.50×10-3 mm2/s为界可较明确鉴别肝囊性及实性病变.结论通过综合及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的变化,能更准确地判断肝占位的性质,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肝脏常见肿瘤8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瘤15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2例。行轴位扩散加权扫描,并拟合出ADC图,在ADC图上测出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行动态增强全肝扫描,观察实性病变在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不同时相的强化程度。结果:肝囊肿和血管瘤ADC值均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转移瘤(P<0.01),根据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表现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下探讨肿瘤不同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代谢产物的相对比值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及检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32例PCNSL和40例高级别胶质瘤(HGG)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MRS特征,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近侧瘤周(瘤周1 cm以内的水肿区)、远侧瘤周(瘤周1 cm以外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的ADC值,并计算平均值。采用二维多体素1H MRS成像,测量并计算代谢产物相对比值。统计学分析两组肿瘤不同区域ADC值及MRS代谢产物的相对比值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对PCNSL和HGG鉴别价值较高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使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指标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对两组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PCNSL组与HGG组肿瘤实质、近侧瘤周、远侧瘤周、对侧脑白质的ADC值组内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NSL组与HGG组不同区域ADC值变化趋势分别为:先升后降抛物线型、折线上升型。单独诊断对两者鉴别时,肿瘤实质ADC值对两者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880)。PCNSL组与HGG不同区域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脂质(Lip)/Cr值进行组内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组内两两比较:PCNSL组与HGG组肿瘤实质Cho/Cr、Cho/NAA、Lip/Cr值均大于近侧瘤周、远侧瘤周、对侧脑白质;Lip/Cr在两者肿瘤实质的组间比较中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6.418,P < 0.001)。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为:Logistic(P)=-13.190+1.374×近侧瘤周ADC值+0.542×肿瘤实质Lip/Cr值,高水平的近侧瘤周ADC值和肿瘤实质Lip/Cr值是倾向PCNSL的危险因素。在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下,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最大(曲线下面积=0.973),鉴别诊断两组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0.6%、97.5%(P < 0.001),联合诊断效能最高。结论ADC值及MRS不同代谢产物的相对比值测量技术为无创性判断肿瘤及瘤周的微观浸润状态提供病理基础及分子影像学依据,Logistic回归模型下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从而为两者的早期诊断,鉴别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在鉴别胶质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及正常组织中的应用,及其在胶质瘤良、恶性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1.5T Intera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39例胶质瘤患者均行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在x,y,z轴3个方向施加弥散梯度。弥散系数(b值):b=0s/mm2及b=1000s/mm2,测量了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及正常组织的ADC值。结果:脑肿瘤实质部分的DWI和ADC图信号分别高于和低于正常脑组织。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1.72±0.78)×10-3(mm2/s)及瘤周水肿的ADC值(1.44±0.31)×10-3(mm2/s)与正常组织的ADC值(0.93±0.59)×10-3(mm2/s)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肿瘤组织与瘤周水肿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1~2级低度胶质瘤的平均ADC值高于3~4级恶性胶质瘤的平均ADC值(P<0.05)。结论:DWI、ADC图及ADC值的测量能够用于胶质瘤的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与正常脑组织的区分,但不能可靠地鉴别肿瘤组织及瘤周水肿。ADC值能够反映肿瘤的细胞构成,MR弥散加权成像对于良、恶性胶质瘤的分级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红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2):1625-1627
目的通过对85例脑肿瘤以及5例炎性病变瘤周水肿区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探讨瘤周水肿的DWI表现在脑肿瘤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脑肿瘤进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和DWI检查,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对照分析病变的实质部分、周围水肿区以及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全部数据经过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各区域的瘤间差异用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均以-x±s表示,P<0.05为显著性意义。结果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炎性病变之间的近侧瘤(灶)周水肿ADC值存在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的近侧瘤周水肿区ADC值低于远侧(P<0.05),且近侧瘤周水肿区ADC值与瘤体接近(P>0.05);低级别胶质瘤瘤体与近、远侧瘤周水肿的ADC均不能区分(P>0.05);脑膜瘤、炎性病变近侧瘤周水肿区ADC值高于远侧(P<0.05)。结论近侧瘤周水肿区ADC值可用于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脑膜瘤及炎性病变之间的鉴别诊断,瘤周水肿区ADC值可用于胶质瘤分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检测价值.材料与方法:60位经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身弥散成像,结合病变部位常规MRI扫描.统计检出率.结果:全身弥散成像,对弥散受限(≥)2.0cm的病灶具有诊断意义.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在弥散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全身弥散成像结合MRI常规扫描检出恶性肿瘤54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全身肿瘤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显示、疗效评估以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美国GEOptimal360型1.5T光纤MR扫描仪,信号采集使用磁体内置BODY线圈,采用反转恢复同波平面扩散序列(STIR—DWI—EPI),对7名健康志愿者及70例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或临床疑似肿瘤患者行WB—DWI检查,同时采集全身轴面DWI和与其同层对应的ADC图,应用AW4.5FunctoolDWI后处理软件,经j维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及黑白反转后形成全身“类.PET-MRI”图像。对所有WB.DWI影像与常规MRI影像表现比较分析。结果7名健康志愿者及70例患者均获得高质量的WB—DWI图像,原发灶及转移灶在D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健康志愿者均未发现恶性病变。70例患者中,30例为新辅助治疗前或术前行WB.DWI检查明确原发灶或评价远处转移情况,其中12例检出转移灶;11例为评价新辅助治疗后局部病灶及远处转移灶疗效情况,病灶或转移灶较前缩小、增大、无明显变化例数分别为6例、3例、2例,1例甚至达到临床缓解,即在常规MRI检查及WB—DWI影像上未见异常强化灶及异常高信号影;28例为手术综合治疗后随访,其中16例未见局部复发及其他脏器转移,5例肿瘤局部复发,7例检出远处其他脏器转移;1例大量腹水查因患者经检查后发现右侧大腿肌群间异常高信号,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结论类.PET-MRI技术对发现全身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非常敏感,能更早、更准确地对肿瘤的诊断、分期、预后和综合疗效评估提供指导意义。与PET-CT相比,类.PET-MRI技术无辐射、无需注射对比剂、检查方便快捷、经济,更适合于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估和随访,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肿瘤筛查。  相似文献   

13.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观察骨转移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检测骨转移瘤中的作用及可行性. 方法 对20例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患者(病变组)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行WB-DWI检查,6个月后对病变组患者行WB-DWI或核素骨显像复查. 结果 WB-DWI在20例患者中共检出57处骨转移灶,B-DWI在肱骨和股骨近端检出7处核素骨显像阴性病灶.病变组患者6个月后复查,9例骨转移灶进展,3例化疗后骨转移灶信号下降. 结论 WB-DWI可用于早期筛选骨转移瘤,也可发现骨外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4.
肿瘤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成像初步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与PET成像比较,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1.5T MR对22例临床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并已完成PET检查的患者行WB-DWI扫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病变显示的差异以及病变的ADC值与SUV值相关性. 结果 WB-DWI所见病灶数目多于PET检查,两种方法检出的肺、纵隔及腹部病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检出骨的病灶数多于PE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出病灶的部位大多数一致.病变的ADC值与SUV值无相关性. 结论 与PET成像相比较,WB-DWI显示的肿瘤病灶数量较多,对成人转移性骨肿瘤的显示敏感性高于PET,可作为肿瘤全身筛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包括全身弥散成像(WB-DWI)与全身CT在恶性黑色素瘤分级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评价WB-DWI在病变检出方面与WB-MRI比较的差异。【方法】wB_DwI用于23例病患的胸、腹、盆扫描,并全部进行包括CT、WB-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过组织学确诊恶性黑色素瘤。在MRI检查之前及随访中均采用CT作为参照。【结果]WB-MRI及wB_Dwl分别检查到345和302个病灶。CT检查出397个病灶,在不同部位WB-MRI和WB-DWI检查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肺部转移灶WB-MRI的检出率为38(个)灶/17例,WB-DWI为28(个)灶/14例,CT为60(个)灶/21例;骨的检出率wBMRI和wB_DWI均为56(个)灶/12例,而cT为42(个)灶/8例。【结论】w昏MRI尚不能取代CT来进行恶性黑色素瘤分级,特别是胸部;对于骨转移病灶而言,wB、MRI具有优势,在进行MRI检查时必须同时使用wB-DwI和w&MRI序列才能够达到病灶检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 T全身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术后随访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9例术后随访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行WBMRI(DWI+T2WI),后处理平台为GE ADW4.6工作站。Functool工具拼接横断面弥散图像,得到HD-MIP图像、黑白反转图像(类"PET"图像)及伪彩色图像;Pasting工具拼接冠状面T2加权图像,得到全身冠状面T2加权图像,再经图像融合得到类"PET-MR"图像。结果 19例患者(其中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胃癌8例,结肠癌7例,直肠癌2例)均获得图像质量良好的全身磁共振图像。发现恶性转移性病例6例,阳性率约32%。结论使用头颈联合线圈及体线圈接收方法可以改善中心频率漂移现象,得到符合诊断需要的全身弥散图像。3.0T MR全身弥散成像可清晰显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术后随访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骨转移症状首发的肺癌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6月~2010年6月诊治的50例以骨转移症状首发的肺癌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均有骨痛,20例伴神经系统症状,6例发生病理性骨折.骨转移以多发、溶骨性骨破坏为主.本组初诊时误诊46例,误诊率92%,误诊时间3d~3个月,误诊疾病前3位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骨质增生和原发性骨肿瘤.经手术病理确诊46例,细胞学作出恶性肿瘤诊断但未明确分型2例,影像学确诊2例.本组1年生存率为10%,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结论 以骨转移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肺癌以多发性、溶骨性骨破坏为特征,腺癌骨转移发生率高,预后差,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对此应高度重视,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恶性肿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似恶性肿瘤患者36例及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行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并于1周内对可疑部位行常规MRI检查(胸部病变加做CT),必要时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检测方式将其分为WB-DWI组(n=25)、多层螺旋CT组(n=25)、联合组(n=30)。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及联合对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 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单一及联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检出情况, 通过ROC曲线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结果  检测结果主要与Durie-Salmon分期、国际骨髓瘤分期相关(P < 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检测对比, 联合检测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较高(P < 0.05)。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高于单一检测(P < 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诊断对比, 两项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P < 0.05)。结论  相较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检测, 联合检测可有效提升患者病理检出情况, 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国际分期体系(ISS)分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表现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其中ISS分期Ⅰ期19例,Ⅱ期28例,Ⅲ期33例,给予WB-DWI检查,分析不同ISS分期患者WB-DWI分型差异,以及不同WB-DWI分型患者预后情况。结果ISS分期Ⅱ、Ⅲ期患者WB-DWI分型弥漫型和混合型总比例分别为82.14%和75.76%,高于ISS分期Ⅰ期患者(P < 0.05);ISS分期Ⅱ、Ⅲ期患者WBDWI分期弥漫型和混合型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SS分期患者病灶表观弥散系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分型弥漫型和混合型患者ISS分期与正常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DWI分型弥漫型和混合型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高于正常型患者(P < 0.05);WB-DWI表现混合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95%CI:19.73~24.27)短于正常型和弥漫型(95%CI:38.39~43.62,P < 0.05)。结论不同ISS分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WB-DWI表现有所差异,WB-DWI表现与患者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