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57岁,因间歇性腹胀1年,腹部胀痛伴低热4d于2011年8月9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电子胃镜及活检病理检查提示(胃角)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灶区黏膜糜烂.2d前外院腹部B超提示腹腔巨大囊性占位.查体:急性痛苦貌,腹膨隆,左侧明显,腹部可扪及一巨大包块,几乎占据整个腹部.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5岁,因无意中发现左颈根部肿物10 d人院.无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等症状.查体:甲状腺左叶下极靠外侧可及一4cm×3 cm大小肿物,质软,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左叶内见囊实混合性肿物,大小约6.5 cm×5.0cm×3.2cm,以囊性为主,边界清,形态规整.甲状腺CT:甲状腺左叶下极可见低密度灶,大小约4.2 cm×4.9 cm,密度较均匀,CT值约10 HU左右,病变向下延伸,气管受压向右侧移位.术前诊断:左颈部肿物,结节性甲状腺肿?全麻下行左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肿物呈囊性变,位于甲状腺左叶下极,大小约5 cm×4 cm×2 cm.质软,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沿组织间隙生长.仔细分离肿物周围组织,沿肿物边缘用超声刀切割一圈,注意保护周围血管、神经,完整切除肿物(图1).术后病理:囊性淋巴管瘤(图2).  相似文献   

3.
纤维样肾小球病(fibr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FGN)是少见的肾小球病,电镜显示肾小球内存在杂乱排列的、直径约20 nm的纤维丝样结构为其特点.现报告1例纤维样肾小球病并发膜性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小球IgM沉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经皮肾活检病理证实为IMN的95例患者,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中IgM的沉积部位和强度,分为IgM阴性组和IgM沉积组,对2组的临床、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测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按Ehrenreich-Churg的膜性肾病分期标准进行病理分期。结果IgM沉积组相同性别的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沉积组总胆固醇、24h尿蛋白、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尿胱抑素C较IgM阴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沉积组的病理损伤较IgM阴性组更明显;血免疫球蛋白(IgG、IgA、总IgE、IgM)、白蛋白、肌酐、尿素氮、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尿系列蛋白中总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白蛋白、IgG、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及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小球IgM沉积的IMN患者血尿酸水平更高,血脂代谢紊乱更明显,尿蛋白程度更重,有继发肾小管损伤可能,病理损伤更明显,提示其病情更严重,对临床病情判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34岁,十余岁时曾出现双下肢水肿、蛋白尿,服中药好转并多年未复发。1999年7月无诱因反复出现双下肢水肿,间有颜面水肿,余无特殊病史、症状及体征,中药治疗可暂时缓解。2000年5月患者来就诊。查体BP124/80 mmHg,心肺(-),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 血WBC2.3 x 109/L,RBC 2.69 x 1012/L,Hb 82g/L,Plt 182 x 109/L。骨髓穿刺结果正常,其它贫血与溶血检查及G6PD活性均正常。尿常规蛋白,红细胞0~/Hp,颗粒管型+,透明管型+…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 ,32岁。因阴囊肿胀坠痛 3个月于2 0 0 1年 1 2月 1 7日入院。 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阴囊肿胀坠痛 ,经卧床休息 ,疼痛减轻 ,但阴囊肿大如己拳 ,大小无改变。自发病以来无放射痛及发热。体检 :一般状况好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侧阴囊肿大约 1 0 .0cm× 6.0cm× 5 .0cm ,不随体位改变 ,表面有蚯蚓状团块突起 ;于睾丸上方可触及囊性包块 ,质软 ,似有条索感 ,无触痛 ,透光试验阳性。B超示左侧阴囊内液性暗区 ,约 1 0 .0cm× 6.5cm×4.5cm ,内有网状分隔 ,双侧睾丸大小、形态、结构正常。X线、心电图检查 ,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7.
髓质囊性肾病(medullary cystic kidney disease,MCKD)为少见的遗传性。肾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与肾消耗病(nephronophthisis NPHP)不易区分,但两者遗传方式不同,MC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NPHP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发病年龄较早。目前研究发现MCKD的致病基因主要是定位于1q21的MCKD1和定位于16p12的MCKD2,MCKD2主要是由于UMOD(uromodulin)基因突变引起,但对于MCKD1人们只是将致病基因的范围限定在2.1Mb范围内,具体的基因突变位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髓质囊性肾病(medullary cystic kidney disease,MCKD)为少见的遗传性肾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与肾消耗病(nephronophthisis NPHP)不易区分,但两者遗传方式不同,MC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NPHP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发病年龄较早.目前研究发现MCKD的致病基因主要是定位于1q21的MCKDI和定位于16p12的MCKD2,MCKD2主要是由于UMOD(uromodulin)基因突变引起,但对于MCKD1人们只是将致病基因的范围限定在2.1Mh范围内,具体的基因突变位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性,39岁。因间断性无痛性终末血尿5个月,下腹部及骶尾部疼痛1个月,于2003年3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无痛性终末肉眼血尿,有血块,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外院诊为泌尿系感染予抗生素治疗后血尿逐渐消失。1个月前再次出现终末肉眼血尿,伴尿急、尿痛,同时出现下腹部和骶尾部持续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
我们收治最近1例抗肾小球基膜(抗-GBM)病合并IgA肾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成人纵隔巨大囊性淋巴管瘤1例冯先富,周广华病人女,25岁。活动后心悸12年。拟诊胸膜炎、肺结核,但治疗无效。近来加重并伴低热、咳嗽、憋喘,夜间不能平卧。X线胸片示左侧胸腔大量积液,纵隔右移(图1)。1992年1月入院。查体:慢性病容。气管右移。左、右...  相似文献   

12.
13.
深部囊性结肠炎(colitiscysticaprofunda,CCP)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结直肠疾病。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2 6岁。因间断便血1年,加重1个月,收入我科。患者1年前因便血收住我院,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嘧啶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1个月前便血加重,2~3次/日,15 0~2 5 0ml/次,均为鲜血便,并伴发热。入院查体:贫血貌,腹部查体无阳性体征。钡灌肠造影显示:升结肠及结肠肝曲多发性息肉,回盲瓣受侵不除外。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多发性息肉,单个或丛状分布,0 3×0 4cm~1 0cm大小。病理学检查:黏膜慢性炎及息肉形成,可见…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5岁。因上腹疼痛1年,加重伴餐后呃逆20天入院。检查: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脐上深压痛,右腰部叩痛。化验:TB78μmol/L,DB153μmol/L,ALT50U/L,AST58U/L,血糖375mmol/L,血清淀粉酶...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IgA肾病合并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肾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异常,肾组织病理诊断为IgA肾病合并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相关性膜性肾病.半乳糖缺乏IgA1(Gd-IgA1)特异性抗体阳性,亦排除了IgA非特异性沉积的可能.经激素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治疗后病情快速缓解.提示对于膜性肾病合并肾组织有IgA沉积的患者,除了需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鉴别IgA是否为特异性沉积亦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不必要的免疫抑制剂使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1岁。因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3个月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3-4次/d,伴里急后重感,含黏液、脓血便,且大便变细。以慢性结肠炎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而来我院就诊,经门诊以“直肠肿瘤”收入住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好,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部未发现异常体征。肛诊(膝胸卧位)距肛缘3cm可扪及直肠结节状肿块,占据肠管1周,质地中等,弹性差,致肠腔缩窄,尚可通过一指松,上极距肛缘7cm。  相似文献   

17.
<正>脂蛋白肾小球病(lipoprotein glomerulopathy,LPG)是20世纪80年代末命名的一种以肾小球内大量脂蛋白栓子为特征的肾病~([1]),至2013年为止,世界范围内报道不足100例,国内学者从1997年开始陆续报道了此病。Abo等~([2])曾报道本病合并有IgA肾病,其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有明显的IgA系膜区沉积。国内尚未有LPG合并IgA肾病的报道。本病合并IgA肾病在发病、治疗及预后方面的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免疫荧光、光镜及电镜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人胆管囊性扩张症恶变1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10年来我院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57例,有12例合并癌变(21%)。其中6例切除病变(5例同时做内引流,1例T管引流),单纯胆肠吻合加U管引流3例,仅行活检3例。手术后中位生存期10个月。因为成人胆管囊性扩张症的主要危险之一是恶变且预后不良,因此应尽量切除扩张的胆管,如不能切除的部位应充分引流。对已经癌变的病例,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切除恶变的胆管及充分引流未恶变的扩张胆管。  相似文献   

19.
20.
米非司酮诱发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一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女性,23岁。因停经41d,到私人诊所购买米非司酮口服药,服药4d后,阴道有少量血性物质排出,之后阴道仅有少量出血。2d后发现面部及双下肢水肿,伴尿少400ml/d左右,肉眼血尿1d。在当地医院查尿常规,RBC+++,Pro+++,WBC+。B超提示‘宫内妊娠’,故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