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情志不宁等症状,亦称“经断前后诸证”,亦即西医所谓的“绝经综合征”。围绕绝经前后出现的证侯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数月,长者可以迁延数年,甚至可以影响生活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本文是笔者在跟随导师张庆文教授学习期间关于导师对本病治疗方面的经验总结,现将导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情志不宁等症状,亦称"经断前后诸证"[1],亦即西医所谓的"绝经综合征"[2].围绕绝经前后出现的证侯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数月,长者可以迁延数年,甚至可以影响生活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正>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即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这些证候往往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  相似文献   

4.
妇女一般在“七七”之年,月经终止,称为“绝经”或“断经”。部分妇女在“绝经”前后伴随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候群,表现为月经紊乱、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忧郁多疑、头晕乏力、皮肤感觉异常、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学称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据统计,更年期妇女约有85%~90%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多种不适,其中10%~30%的妇女症状较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了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笔者有幸跟随导师曾倩教授实习,随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绝经前后诸证是妇科常见病,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周期的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膝酸痛、面部和肢体浮肿等一系列症状.笔者2001~2008年,对绝经前后诸证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绝经前后诸证”在西医常被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参差出现,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危害了其身心健康。中医认为妇女在绝经前后的生理转折期,本有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之机,  相似文献   

7.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症,亦叫"经断前后诸症".现代医学称为更年期综合证.  相似文献   

8.
张峦  李沛霖  王建玲  李洁 《天津中医药》2016,33(12):710-712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的一系列不适证候。韩冰教授善用奇经八脉理论,在补益肾气,滋阴扶阳的基础上重视维脉作用,阳维病者重视调和营卫,燮理阳维,阴维病者重视通养心肾,通维和络。  相似文献   

9.
高午  王绍臣 《河北中医》2011,33(4):536-537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的一些与绝经有关的证候,西医称围绝经期综合征。2009-10—2010-10,我们应用自制更年膏治疗肝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60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Peirmenopausal period)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如:潮热、汗出、失眠、烦躁、月经失调等[1].本病多见于45~55岁左右的妇女,其发病率高,重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医称"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但古代医籍对本病并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脏躁、百合病等病症中.  相似文献   

11.
陈颐 《中医研究》2002,15(5):62-64,F003
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常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病程短者数月,长者可迁延数年以至十数年不等。 祖国医学对此病没有系统的论述,而是分散在“崩漏”、“汗证”、“不寐”、“健忘”、“脏躁”、“骨痹”、“腰痛”、“骨痿”等病的论述中。尽管论述分散,但总的病机均围绕“肾虚”而言,这与妇女的生理特点有关,所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素问》)。随着年龄的增长,妇女的肾气由盛渐衰而至竭,冲任亏损,天癸渐绝,肾之阴阳失调。由于肾阴肾阳是机体阴阳之根,其一旦出现不足,必致全身脏腑经络失……  相似文献   

12.
绝经前后诸症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的一些与绝经有关的证候。这些证候往往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一年半载,长者可迁延数年,甚至可影响生活和工作。笔者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本病,疗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张晓峰用坎离交泰汤(自拟)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疗效显著,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共108例,均为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西安市中医院门诊收治患者。年龄40~56岁,平均48岁;病程6个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综合征86例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状,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或面目肢浮肿、纳呆、便溏,或月经紊乱、神志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症,西医学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些证候往往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一年半载.长者迁延数年,甚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自然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渐进性衰退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如出现月经紊乱、阵发性潮热、头昏、心悸、失眠、心慌、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等症状。本病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范畴,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衰少,以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发此病。笔者两年来采用腹针疗法治疗本病4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围绝经期是妇女自生育期的规律月经过渡到绝经的阶段,包括从出现与卵巢功能下降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1])。"七七"之年为围绝经期,肾气渐虚,冲任虚衰,天癸渐竭,由此可于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即为围绝经期综合征~([2])。中医称"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临床  相似文献   

17.
妇女绝经前后诸证从肝论治106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妇女绝经前后诸证从肝论治106例王桂生邯郸医专(056029)关键词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疗法,肝经/分型施治妇女年届七七,冲任虚衰,天癸将绝,月经行将闭止,谓之绝经期。部分妇女在此前后伴随出现一系列体征和症状,繁杂不一,概之为“绝经前后诸症”。即现代...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4,(7):783-784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健康指导治疗妇女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口服百合酸枣仁汤,同时加以健康指导。结果: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90.2%。结论:口服中药加健康指导治疗妇女绝经前后诸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李春娣 《河北中医》2005,27(11):838-839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的一些与绝经有关的证候,常见的有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心悸失眠等。现代医学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笔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绝经前后诸证之心悸症状的病机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0.
<正>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1]。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被列为妇科病之首。月经病的治疗不但意味着对症状的缓解,疾病的预判,也意味着对女性生活质量的提高[2]。中医对月经病治疗有独特的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