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鼠脑出血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出血过程中血浆神经肽Y (NPY)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大鼠尾状核的方法建立脑出血模型 ,测定出血前、出血后 0 5、6、12、2 4、48及 72h血浆NPY的活性。结果 :造型后 6h血肿开始形成阶段 ,血浆NPY的含量开始升高 (2 .2 3± 0 .2 4) μg/L,2 4h血肿高峰期时达峰值 (2 .84± 0 .2 4) μg/L ,48~ 72h开始回落 (2 .18± 0 .11) μg/L ,但仍显著高于出血前 (P <0 .0 1)。结论 :脑出血过程中血浆NPY活性增强 ,并参与脑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脑出血与酪神经肽变化的相关性及进食对NPY含量的影响,为颅脑损伤后进食时机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脑出血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脑出血不同时期及空腹与进食后血浆、胃液中酪神经肽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急性脑损伤初期,血浆及胃液中NPY浓度增高,餐后NPY降低。结论、进餐可能缓解动物对脑损伤的反应激反应,动态测定血浆及胃液中NPY含量,有助于对急性颅脑选择进食时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胡英嗣 《临床医学》1999,19(10):23-24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含量增高表明体内存在着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是反映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近年来,血液的凝溶状态与脑血管意外的关系倍受关注。为了了解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对103例脑梗死和32例脑出血患者以及30例健康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3例急性脑梗死和32例脑出血患者为我院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神经肽Y(NPY)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我们观察了急性脑出血(ACH)患者血浆NPY含量变化,探讨其在ACH脑损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血浆及脑匀浆神经肽Y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血浆及脑匀浆中神经肽 Y (NPY)活性的动态变化 ,探讨 NPY在脑出血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70只 ,随机抽签法分为脑出血组及假手术对照组 ,每组各 35只 ;每组再按出血前及出血后 0 .5、6、12、2 4、4 8和 72 h分为 7个亚组 ,每亚组 5只。分别于各时间点测定血浆和血肿周边脑组织 NPY含量 ,并观察血肿病灶区的组织形态学病理改变。结果 脑出血后 6 h血浆和血肿周边脑组织 NPY的含量开始同步升高 ,并于 2 4 h达峰值 ,4 8h开始回落 ,但至 72 h时 NPY的含量仍显著高于出血前 (P<0 .0 5或 P<0 .0 1)。光镜和电镜下脑组织也发生相应的病理损害。结论  NPY可能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何龙锦 《临床荟萃》1996,11(2):85-85
本文观察了40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心钠素(ANP)结果,并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脑出血组病例诊断标准参考1986年中华医学会修订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且是急性期(发病7天内住院)共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50~75岁,平均60岁。对照组选择性别年龄相近健康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50~78岁,平均61岁。恢复期组为发病15天后的脑出血患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岁。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氨酸加压素 (AVP)又称抗利尿激素 ,是发现最早的神经内分泌激素之一 〔1〕。几年来在脑出血急性期血浆 AVP含量变化与病程关系方面报道较少。我们对 37例脑出血患者血浆 AVP含量及其中 15例患者血浆 AVP含量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7年 10月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中6种神经肽含量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曾对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肽含量变化进行了观测〔1〕。脑缺血患者是否也出现类似变化 ?1997年 7月— 1998年4月 ,我们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中 6种神经肽的含量进行了观测 ,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病初期改变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16例患者中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34~ 74岁 ,平均 6 3.5岁 ;发病后 2 4小时内入院 ,诊断符合 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 3次修订的标准 ,经颅脑 CT或 (和 ) 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者。表 1 脑梗死患者神经肽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值的比较项目 例数(例 )检测值(x±s,ng/ L)正常参考值(x±s,ng/ L…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出血血浆神经肽Y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血浆神经肽Y(NPY)在急性脑出血中的作用及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组25例的血浆NPY含量。结果:脑出血组血浆NPY含量〔(83.22±17.87)ng/L〕高于正常对照组〔(71.24±11.23)ng/L〕,P<0.01;出血量>50ml者,血浆NPY含量〔(96.64±18.69)ng/L〕高于出血量≤50ml者〔(78.74±15.38)ng/L〕,P<0.01;随血浆NPY含量增高而收缩压逐渐上升;血浆NPY含量与收缩压呈正相关(r=0.808,P<0.01),33例存活者血浆NPY含量〔(79.68±15.49)ng/L〕低于10例死亡者的血浆NPY含量〔(94.91±20.98)ng/L〕,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NPY含量增高与血压呈正相关,故NPY增高可作为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测定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浆NPY含量对估计伤情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是1982年由Tatemoto首次从猪脑中发现并提纯的一种具有强烈收缩血管的神经多肽,其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多种外周组织或器官[1]。本文测定了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浆NPY的含量,以探讨NPY在休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111 正常对照组 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0~49岁,平均30±75岁,均为本院职工体检者。经检查均无心血管疾患,肝肾功能正常。112 腹部闭合性损伤组 85例,男57例,女28例,年龄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等11种生化指标在急性脑出血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在急性脑出血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经头颅CT或头颅MRI确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3例为实验组,并选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于入院次日清晨和对照组于健康体检当日空腹抽取肘正中静脉血5 mL,采用西门子ADVIA 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的Hcy等11种生化指标.结果 实验组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GLU)、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ys C)、肌酐(CRE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尿酸(UA)的表达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出血患者与对照组的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码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L)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cy、hs-CRP、GLU、Cys C、UA、CREA测定对有脑出血高危因素患者或不明原因脑出血患者的早期预防和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在脑出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测定脑出血急性期(30例)和亚急性期(30例)患者血浆ET和血清LPO的水平,并分别与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及正常人(30例)作对照分析。结果:脑出血急性期血浆ET〔(100.60±31.03)ng/L〕及血清LPO〔(8.53±1.01)μmol/L〕水平均高于亚急性期、单纯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对照组(P均<0.01),其升高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但与出血量不呈直线相关关系;ET水平变化与出血部位有关,血浆ET含量与血清LPO呈直线相关关系。结论:ET与LPO在脑出血病理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它们可加重出血后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神经反射对脑出血急性期康复的临床疗效 , 探讨其早期康复的方法 . 方法将所有患者经随机化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50例 ,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作为基础治疗 , 而治疗组则增加神经反射检查的次数 , 即 3次 /d,15 min/次 , 持续 30 d.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 其疗效于第 14天有明显差异 (P<0.05), 于第 30天有显著差异 (P< 0.01); 随诊 2~ 5个月 ,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1). 结论反复间断地检查神经反射对脑出血急性期的康复有显著疗效 .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出血患者下丘脑垂体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内脏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方法:以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7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24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变化,并与3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血清FSH、TSH、ACTH水平与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或是否有脑中线结构移位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血清FSH、TSH水平均较对照组为低,且脑出血组低于脑梗死组(P均<0.01);脑出血和脑梗死组的血ACTH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脑出血组高于脑梗死组(P均<0.01)。脑出血的病情越重、出血量越大、出血破入脑室或有脑中线结构移位时,患者血清FSH、TSH水平越低,ACTH水平越高。结论:在脑出血的危急状态下,机体可能发生类似于休克时血流重新分布的神经内分泌功能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塞尔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巴塞尔指数分为好、中、差3个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国人卒中量表)标准分为轻度损伤组(0~15分)、中度损伤组(16~30分)、重度损伤组(31~45分);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清MPO水平结果。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患者血清中MPO水平越高,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巴塞尔指数越好,患者血清MPO水平越低;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之间血清MPO水平不同,血清MP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巴塞尔指数级别具有相关性。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清MPO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巴塞尔指数,以及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相关,血清MPO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后(0h),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h小量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脑出血组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组(P0.05);小量脑出血组在24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而大量脑出血组48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且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r=0.914,P=0.00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急诊科就诊且收入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脑出血患者80例,分为血肿扩大组和对照组,血肿扩大组患者40例,对照组为血肿未扩大者40例,入院后立刻测量血压、血糖,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进行评分,立刻行CT检查,在发病24 h内行第2次CT检查,并测量和计算血肿体积;于发病6 h内进行抽血检测TC和LDL-C的值。结果血肿扩大组的年龄、血糖、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 TC和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筛选出的变量为:血糖(OR=1.842,95% CI:1.163~2.917,P=0.009)、舒张压(OR=1.172,95% CI:1.040~1.321,P=0.009)、收缩压(OR=1.109,95% CI:1.013~1.214,P=0.025)、TC(OR=0.055,95% CI:0.004~0.756,P=0.030)、LDL-C(OR=0.002,95% CI:0.001~0.004,P=0.000)。结论急诊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与TC和LDL-C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患者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15例脑出血患者中少量出血 39例 ,中等量出血 37例 ,大量出血 3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静脉血 CD19~+ CD2 5 ~+ 、CD19~+CD2 5~ - B淋巴细胞百分比 ,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 Ig A、Ig G、Ig M和补体 C3水平 ,同时观察不同脑出血量之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及急性期、恢复期的动态变化。结果 脑出血患者 CD19~+ CD2 5~ + 、CD19~+CD2 5 ~- B淋巴细胞百分比及 Ig A、Ig G、Ig M、C3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P<0 .0 5或 P<0 .0 1)。随着脑出血量的增多 ,CD19+ CD2 5 +、CD19+ CD2 5 - B淋巴细胞百分比及 Ig G、C3亦均呈增高趋势 (P均 <0 .0 5 ) ;恢复期 CD19~+ CD2 5 ~+、CD19+ CD2 5~ - B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急性期均降低 (P<0 .0 1和 P<0 .0 5 )。结论 脑出血患者存在体液免疫功能被激活的现象 ,出血量越多 ,疾病越严重 ,体液免疫功能被激活的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炎性因子及抗炎因子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早期炎性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抗炎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血浆IL-8、IL-10含量,并动态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起病≤24h及≥3周时血浆IL-8、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者,且病情重者显著高于病情轻者,其中血浆IL-8水平,病程≤24h者显著高于病程≥3周者,血浆IL-10水平,则是病程≤24h者显著高于病程≥3周者.结论早期炎症因子IL-8及抗炎因子IL-10均参与了急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测定二者血浆的水平对脑出血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