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为全球性疾病,国内一般采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治疗脾亢和(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脾切除术不仅丧失脾脏免疫功能,而且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功能的进—步损害较其他条件下的切脾更为严重。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了腹膜后自体脾移植对保留脾脏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1979年7月至2001年8月入住我院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3~80岁(平均37.8岁),肝功能Child A~B级。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症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例。…  相似文献   

2.
脾大部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术式。方法 对36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脾大部切除加断流术,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 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0.68kPa。近期并发左胸腔积液9例,左膈下积液10例,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手术死亡,术后1年内绝大多数病人脾亢和食道静脉曲张改善或消失,B超和γ-照相显示残脾无明显增大,有吞噬功能,随访1-10年,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及死亡各2年,1年,3年和5年生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脾功能与脾的病理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时脾脏的过度淤血致脾脏肿大,肿大的脾脏使脾的吞噬功能增强致脾功能亢进。一般来说,脾亢是指:脾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症;骨髓代偿性增生;切脾可改善病情。脾亢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仍停留在三种学说阶段:脾内阻留学说、脾激素学说、抗体学说。其中影响较广的脾内阻留学说认为脾亢时血细胞减少是因为其在脾内被阻留,并被吞噬细胞破坏所致。脾切除和部分脾切除之所以可有效治疗脾亢就是因为它消灭和减少了脾内血细胞池。  相似文献   

4.
自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以来,该手术已在很多医院的内镜中心得以开展,较多地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C)等血液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的报道相对较少。作者对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获得成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不宜盲目施行脾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与脾肿大密切相关。由于肝硬化时,门脉血流在肝内受阻,产生高压,促使门脉血逆流,返回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后者使脾脏不断充血,发生肿大,称为继发性充血性脾肿大。此时,病人感觉到左上腹有一肿块,且不断长大,而且随后可并发上消化道大呕血,促使病人就医。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案中,脾切除是必然的主要组成部分,能清除上述症状,获得明显疗效,但单纯的脾切除在术后仍有再出血的危险和不少的争议之点。  相似文献   

6.
7.
肝硬化巨脾切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肝硬化巨脾切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6例肝硬化巨脾患者切脾主前、术手两周、术手半年、一年分别抽取周围静脉血测定IgG,IgA,IgM,C3,C4,TNF,sIL-2R,CD3^+,CD4^+,CD8^+,CD4^+/CD8^+,用F检验作出显著性测定。结果:IgG,IgA,IgM,C3,C4,TNF,sIL-2R,CD8^+切脾差异均无意义(P〉0.05),CD3^+,CD4^+,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病理脾切除疗效分析与远期随访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目的 通过总结病理脾切除术后对机体的远近期影响,从临床角度探讨病理脾有无保留的价值。方法 结论分析120例门脉高压病理脾切除术后的近期疗效及1~10年的远期随访,重点了解术后感染的发生、肝癌的形成、肝功能改变及乙型肝炎的发作状况,结合文献资料和相关基础研究成果,比较手术前后有关指标的差异以及外伤脾切除远期随访结果的不同。结果 门脉高压病理脾切除后,受损的肝功能得以改善;无明显的严重感染发生;肝炎后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高压性脾动脉病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Yang Z  Ren D  Li D  Qiu F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7):412-414,I03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脾动脉壁的病理变化。方法 以光镜,电镜,免疫组化法观察21例肝硬化患者和15例正常人脾动脉壁的病理变化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r nitric-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人对比,肝硬化患者脾动脉内膜增厚,内皮细胞不完整,内弹性膜变平并分裂和断裂,中膜平滑肌增厚,并迁移至内膜下,电镜下见平滑肌细胞变性,萎缩,有的肥大, 和表型由收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是否增加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自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有204例病人因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或开腹脾切除术。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并对血栓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4例病人采用腹腔镜手术,其中18例中转开腹,120例施行开腹手术。完全腹腔镜组(66例)和开腹组(120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相似,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4.0)d比(12.6±5.4)d,P=0.032],两组间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28.8%)比32例(26.7%),P=0.756)。脾脏长径≥20 cm、术后住院时间10 d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的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相对于开腹脾切除术,前者并未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998年8月-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患者18例(术后体温〉38.5℃,持续性发热2周以上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2例原因不明外,术后发热均由各种并发症引起,以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和胰尾损伤最常虬。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分级显著相关(P〈0.01)。结论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及胰尾损伤是术后持续性发热的主要原因,防治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及改进手术方式可有效地减少术后持续性发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90例肝硬化行脾切除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390例肝硬化行脾切除术患者中53例发生并发症,发病率为13.58%.53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合并糖尿病45例、Child分级A级12例、B级22例、C级19例,24 h引流液(422.45±297.09) mL、引流时间(4.96±1.48)d、术中出血量(874.72±106.19) mL、K值0.10 ±0.06、R15值0.27±0.016、术前白蛋白(30.09±6.87) g/L,未发生并发症的337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28例、Child分级A级134例、B级129例、C级74例,24 h引流液(234.06±171.15) mL、引流时间(3.18 ±1.72)d、术中出血量(261.9 ±98.27) mL、K值0.14±0.09、R15值0.19±0.015、术前白蛋白(32.51±5.58) 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Child分级、引流时间、24 h引流体积、K值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 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体断流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与Child分级、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长、24 h内引流量、K值有关,应在临床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应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38例肝炎后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38.42±75.25 min,术中出血量200.53±90.81 mL,总住院时间22.71±7.19 d,术后住院时间12.18±4.49 d,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时间3.45±0.89 d。手术前后肝功能结果无明显差异,而PLT术后明显升高(48.2±19.7 vs. 术前227.5±80.5,P<0.001)。随访过程中有6例发生再出血,3例发生肝性脑病,12例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胰尾脓肿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创伤小的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 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门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简称门脉高压性脾亢)患者行脾切除术的近远期疗效和切脾对机体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51例门脉高压性脾亢患者,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以及行脾切除术后近期疗效评价,并进行远期随访调查,重点了解术后感染、肝癌、肝功能、血细胞变化以及系统疾病的控制情况等。结果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近期内受损的肝功能和血细胞得以恢复。近期内出现黄疸者42例,腹水31例,发热34例,上消化道再出血者13例,予以积极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远期随访87例发现,29例在切脾约2~33(中位11.4)个月后出现肝功能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和转氨酶水平升高;原伴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切脾后较切脾前病情容易控制;继发肝癌者6例,4例死亡,未见有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结论门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脾切除术对机体有利有弊,故对于此类脾大患者不能一律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原位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施行外科手术34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详细描述原位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结果:所有病人均施行原位脾切除术,即先离断脾门后游离脾周韧带,术中的关键技术是建立胰后间隙。与传统脾切除术相比,原位脾切除术更有利于避免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和胃壁、胰腺等副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切除的顺序均应先离断脾蒂再处理脾周韧带,即原位脾切除术,较传统脾切除术更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PVT发生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36例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计算Logit P并绘制各独立因素预测术后PVT的ROC曲线。结果: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VPBF)、术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术后D-二聚体(D-D)、术中门静脉自由压力差(FPPD)为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使用抗凝药物(UAT)为术后发生PVT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Logit P=5.715-0.558×VPBF(cm/s)+0.592×MPV(f L)+0.707×D-D(mg/L)+0.573×FPPD(cm H_2O)-0.872×UAT(是=1,否=0),Logit P的临界值为-0.96,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98,准确度为86.9%,VPBF、MPV、D-D、FPPD所对应的界值点分别为13.85 cm/s、10.92 f L、3.54 mg/L、6.99 cm H_2O。结论:VPBF≤13.85 cm/s、MPV≥10.92 f L、D-D≥3.54 mg/L、FPPD≥6.99 cm H_2O可增加脾切除术后PVT的发生风险,术后UAT可有效减少PVT的发生;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判断此类患者术后PVT形成有较高的准确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相关因素,寻找预防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EVL或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病人132人,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将其中符合要求的112人分为三组,A组56人:术后未用抗凝、祛凝药;B组33人:术后在血小板>300×109/L时用抗凝、祛凝药; C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凝药。比较三组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结果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脾脏的厚度、血清总胆红素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A组、B组和C组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人数分别为19人、9人和1人,发生率分别为33.9%、27.3%和4.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A组和B组的差异无显著性(x2= 0.427,P=0.514),A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7.545.082,P=0.006),B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4.856,P=0.028)。结论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早期、全身应用抗凝、祛凝药能有效的预防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