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首倡的治疗温热病的辨证纲领。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热性病的总称。以四时季节定名的有春温、冬温;以四时主气定名的有风温、暑温、湿温;以季节及主气定名的  相似文献   

2.
张小军 《光明中医》2011,26(11):2333-2335
黄连阿胶汤是《伤寒论》少阴病方,广泛用于治疗失眠症及温热杂病,临床疗效卓著,尤其温热病发烧反复不退者,只要紧抓适应证,往往只需1剂则热退神清,其疗效神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对外感发热中的身热不扬、发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4种发热类型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行辨析。身热不扬常见于湿热病,其病机是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治法为清宣湿热。发热夜甚是温热病热入营阴证的发热特点,病机为热盛营伤,治宜透热转气、清营养阴。夜热早凉常见于温热病后期,热邪深伏阴分,病机为热伏血络,治法为养阴透络。低热为温热病后期邪热耗伤真阴所致,病机为热邪深入下焦,导致真阴耗损、虚热内生,治法为滋阴清热。  相似文献   

4.
纵观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关温热病证治内容,热盛津伤病机特点始终贯穿温热病全过程,吴瑭认为温为阳邪,阳盛伤阴,因而治疗温热病大力提倡清热养阴之法。本文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不同病变阶段简要阐述其清热养阴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纵观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关温热病证治内容,热盛津伤病机特点始终贯穿温热病全过程,吴瑭认为温为阳邪,阳盛伤阴,因而治疗温热病大力提倡清热养阴之法。本文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不同病变阶段简要阐述其清热养阴法特点。  相似文献   

6.
温病是由温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由于“无邪不有毒,无毒不发病”,故换言之,温病是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温热毒邪的涵义是: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具有温热属性的一类致病因素。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温热时毒,温热毒邪大体包括风热时毒、暑热时毒、湿热时毒、燥热时毒、温热时毒等等。虽然温热毒邪是近  相似文献   

7.
热入营分是温病的危重阶段,其治疗亦较复杂.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四条中详细地论述了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治,并在第五条中进一步指出了"斑出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  相似文献   

8.
任达然主任医师,业医50余年,治疗温热病经验丰富,常从热、痰、虚辨证施治。1 热象:对温热病的论治,首先以热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主题。若邪热在表,治以辛凉,以宣透卫表之邪,不使病势蔓延。辛凉开肺,即是汗剂,使汗出肌肤湿润便可,不能汗出淋漓;在辛凉之  相似文献   

9.
李跃庆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1211-1211
自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及治疗理论,后世许多医家极重视透热祛邪法的临床运用.笔者通过对温热病临床治疗观察认为,在温热病的治疗中,应于苦寒泄热中加入、选用轻透祛邪之药,为邪热寻出路,以层层透邪,领邪外达而祛病.透邪与泄热两法,同为温热病治疗祛邪的一途径,其相互为补,有着同等重要意义,提示不可忽视轻透祛邪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梁贻俊教授治疗温热病昏迷有独到见解,疗效卓著。她临证中西相参,将温热病致成昏迷的暑温、湿温等与流脑、乙脑、中毒性痢疾等烈性传染病在诊断、辨证、治疗上有机地结合,注重温热病昏迷的主因,分辨其毒热与痰湿偏盛之不同,以分型论治为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了清营泄热,凉血散血,清瘟解毒,芳香化湿治疗四法;着重提出使用三宝的经验及急性热病服药的改革。梁师还提出从观察患者的被动反应、肌张力、皮肤色泽、舌脉等判断昏迷的深浅和证候的顺逆,为中医判定昏迷的程度和预后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对痹证的治疗方法颇多,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温热药、涤痰化瘀药、扶正补虚药和对症选药,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现将点滴体会介绍于下。1温热药《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临床根据风寒湿三气之偏盛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煤湿、通络诸法,而适用温热药乃正治之法。对外感热邪或寒湿之邪久著,郁而化热而致的热痹,也仍需加用温热药.因热痹也存在气血流通不畅、病邪壅滞经脉、闭阻经络等病理变化,若纯用寒凉之品直折其热,不仅不能流通气血,反而使热不得泄,痹不得通,病…  相似文献   

12.
凉血散血法治疗肿瘤热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凉血散血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本是为温热病热入营血制定治法,原文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我们用本法治疗肿瘤热40例,取得较好疗效,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论透邪法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  张耀奇 《国医论坛》2000,15(1):21-22
“透邪”顾名思义,即透发毒邪,一般认为多用于外感表证,属解表范畴。但在温病学中,透邪的含意已不仅仅局限于透发郁于卫表的温热病邪,而是一种因势利导使内郁之温热病邪由深出浅,由里向外透达的治疗方法。它贯穿于卫气营血辨治的各个阶段。尽管前人有吴又可、叶夫士等人的“战汗透邪”、“透风于热外”、“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等论述,但吴鞠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大量临证实践著成的《温病条辨》,其中的透邪思想及其具体运用治法则更为完善,给后人治疗温热病以启迪。工解表通邪温热病邪在表,郁于肺卫,症见身热、微恶…  相似文献   

14.
温热病是热邪为患,治热以寒,然而,当出现热郁之时,却非大剂寒凉所能奏效。本文试就温热病郁热的成因、辨证以及透热法的运用,探讨温热病郁热的证治。一、郁热的形成温热病过程中出现的郁热,实质上是火热为患的另一种病理表现,它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邪热内伏、不得外透所引起的一系列病证的总称。中医认为,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  相似文献   

15.
田玉宝 《陕西中医》2000,21(6):279-280
<正> 清营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温热病热人营血的经方,在临床内科温热病中有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多有介绍。然其在骨伤病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笔者运用清营汤化裁治疗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疼痛,开放性骨折感染早期,以及  相似文献   

16.
温热病的清热疗法浙江省萧山市妇幼保健院(311200)戎绍奎[关键词]温热病,清热疗法温热病热势不断升高,是病情发展恶化的趋势。因此,控制高热,是控制温热病发展的必要措施。如“流脑”、“乙脑”等热性传染病,如能控制高热,就能防止神昏、惊厥、发癍等险恶...  相似文献   

17.
温热病高热证治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甘霖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6):548-549,559
高热为温热病中常见急症,其病因多为邪毒合侵,病机重点是热盛伤阴,病在气分阶段多邪实与阴伤并重,治疗常用解毒、清气、救阴、保津诸法.应注意详查病机、把握常变、权衡主次先后以确定治疗重点.  相似文献   

18.
“阳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用热疗治病历史悠久,热疗应属于中医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治法的一种。笔者从现代热疗治癌的角度及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阐述了“阳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用热疗治病历史悠久 ,热疗应属于中医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治法的一种。笔者从现代热疗治癌的角度及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 ,阐述了“阳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综述温热     
从祖国医学典籍所记录的温热病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古代传染病的流行概况。如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灵枢“热论篇”等都有记载,而且在两书的其他各篇中,还散见了温、热、暑、燥、疫、厉气、温厉等的文献,难经中也有记录,这些可算是温热病最早的资料。但古代学者对于温热病一门的研究,都附属于伤寒病例中,伤寒范围是概括温热病在里面的,如素问热论篇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58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