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对52例本病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为3-12岁,其中5-10岁占78.8%。52例患儿发作均与睡眠密切相关,其中3例于睡眠和白天觉醒时均有发作。部分性发作45例中21例伴全身泛化,3例伴Todd麻痹。发现时即为全身性发作7例。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清醒脑电图阳性率41.7%,睡眠脑电图阳性率88.1%。结论BECT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发作的基本类型为部分性发作,部分患儿可伴全身泛化。发作问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睡眠脑电图阳性率显著高于清醒脑电图。  相似文献   

2.
吕庆丽  孟繁霞 《中国药事》2009,23(9):940-941,901
目的对小儿良性癫痫(BECT)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方法对30例BEC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视频脑电图进行分析,给予得理多治疗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30例患儿发病均与睡眠密切相关。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顶区和(或)中、后颞区棘波或棘慢复合波发放,其中有19例用得理多可控制临床发作。结论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以学龄儿为多见。95%病例对得理多反应良好,单药即可控制发作。  相似文献   

3.
李素洁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77-1978
目的:分析28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8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部分性运动发作为主要表现.少数可发展为强直-阵挛性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睡眠脑电图可见中央和(或)中颞区局灶性、爆发性、高波幅棘波或尖波,少数还有高波幅棘波、尖波持续出现及普遍爆发的棘慢复合波.一般采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单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本征是一种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要表现,脑电图在中央及颞叶局灶放电,预后良好的儿童良性癫痫.  相似文献   

4.
邓施平  危宏晖 《江西医药》2012,47(8):695-696
目的 总结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临床与脑电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BECT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42例BECT最常见的表现为短暂、单次、部分性发作,以一侧面部运动发作为主,有的发展至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所有发作类型常与睡眠有关,大多数病例对丙戊酸钠治疗有效.结论 BECT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特征性癫痫综合征,认识其临床、EEG的特点有助于本病及时正确的诊治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正>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不是一个独立的癫痫综合征,而是一种特殊的脑电图现象,以慢波睡眠期棘慢波指数(spike-wave index,SWI)≥85%为判断ESES的标准[1],发生率约占儿童癫痫的0.2%~0.5%,主要是指睡眠中非快速眼动期(NERM)持续棘慢波发放,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预后的多种癫痫综合征之中,如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BECT)、Landau-Kleffner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的小儿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的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行丙戊酸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6个月内癫痫发作次数、患儿家长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的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内癫痫发作次数(5.13±1.47)次少于对照组的(9.36±2.4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家长总满意度93.1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69%,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的小儿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患儿病症发作次数,提高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且联合用药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苏志暖  吴学晋 《河北医药》1993,15(4):205-206
98例BECCT的脑电图表观分析,在入睡后1小时内发作者53例,凌晨觉醒前发作者20例,二者均有发作25例。局限性发作占82.6%,全身发作占17.3%。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有癫痫家族史20例。96例脑电背景活动正常。异常脑电图以一侧中央-中颞区高幅棘波或棘慢波占80.6%。清醒状态下脑电图正常37例,而睡眠诱发时全部获得阳性结果。文章就本病的临床表观、诊断及预后进行了计论,并指出BECCT与颞叶癫痫、小发作等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8.
赫翠微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2033-2033
本文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儿科确诊的18例儿童良性癫痫(BECT)的动态脑电图(A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的动态脑电图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有中央—颞部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CT)的临床特点及其脑电图(EEG)的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32例BECCT患的临床特点、脑电图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BECCT在儿童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发作与睡眠关系密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咽喉发声,流涎,一侧口角及面肌抽搐,可累及同侧肢体,偶可扩展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有时意识清楚但有语言障碍。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EEG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及/或颞部出现局限性中、高波幅尖波、棘波,清醒时较为局限或不出现,入睡后异常放电明显增多。对抗癫痫药(AEDs)的治疗反应好,预后良好。结论 BECCT为儿童期常见的原发性部分性癫痫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及EEG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癫痫发作与发作间期动态脑电图和心电图的变化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4例行24 h动态脑电图与心电图同步监测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动态心电图出现异常34例,占32.7%;出现以颞部为主的异常脑电波64例,动态心电图异常率为37.5%,心电图异常表现方式最多,室性早搏、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均可在同一患儿动态心电图中见到占79.2%;出现以额叶为主的异常脑电波22例,动态心电图异常率为22.7%,多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出现以顶、枕叶为主的异常脑电波10例,动态心电图异常率为20.0%,出现心律不齐1例;多灶性或广泛性放电8例,动态心电图异常率为37.5%,心律不齐2例.动态心电图出现异常的34例中,动态脑电图主要表现为慢波增多,或双侧颞区、额区、中央区和顶区出现大量中高电位局灶性棘(或尖)波、(多)棘(或尖)慢复合波,或双侧颞部局限性(或节律性)中高波幅的慢波θ或δ波.监测期间动态心电图异常的34例癫痫患儿,发作与发作间期的动态心电图无明显改变者占38.2%,发作前后伴窦性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占61.8%. 结论 癫痫患儿癫痫发作期动态心电图发生异常的概率较发作间期高,与癫痫发作部位及动态脑电图波形异常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儿童中央沟前后的运动感觉区(Rolandic)棘慢波进行观察分析,较为全面地诊治患儿的癫痫类型、推测患儿认知发育及预后。方法对本室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525例癫痫样放电的患儿中Rolandic区放电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结果 1Rolandic放电143例,占总患儿数27.2%,其中伴中央颞区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111例占77.7%;2合并其他部位放电的32例占22.3%;其中广泛性3 Hz棘慢波发放,伴或不伴失神发作的4例;伴脑发育障碍14例;伴额极、额区放电的4例;伴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4例;抽动障碍6例。结论 Rolandic棘波是儿童最常见的癫痫样放电之一。并非所有的Rolandic区放电都是BE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CTS)的临床及脑电图(EEG)特点。方法收集2002~2011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6例BECCT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儿起病年龄3~14岁,高发年龄为5~10岁。多数患儿同生期无异常事件,精神发育运动正常,神经系统查体及影像检查正常.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以部分运动性发作为特征,脑电图特点为发作间期EEG可见患者中央区及颞区出现高幅的尖波放电,以双向尖波为特征。56例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停止发作,39例已停药,1例复发,16例正减药。结论BECCTS患儿具有特征性临床及脑电图,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失神癫痫( CAE)患儿脑电图表现。方法对46例临床确诊CAE的患儿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46例患儿中有44例(96%)描记到全导两侧对称3 Hz棘慢复合波暴发,其中16例在3 Hz棘慢复合波上描记到多棘慢波,1例同时描记到中央颞区棘波;46例患儿中描记到枕区3 Hz δ活动者34例。结论 CAE患儿一般均具有典型脑电图特征,少数患儿脑电图表现不典型应结合临床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4.
<正>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特发性部分性癫痫综合征,占儿童癫痫的15%~24%,其发病年龄为3~13岁,75%的患儿于5~10岁发病[1]。BECT远期预后通常良好,少数患儿起病早期符合BECT的临床特点,但病程中可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发作形式和演变过程,如出现负性肌阵挛(ENM),不典型失神(AA),言语、口咽部运动障碍及认知功能倒退。另外,睡眠中脑电  相似文献   

15.
李淑敏  施荣富  王克玲  张凤珍 《河北医药》2008,30(12):1884-1885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患儿脑电图的影响。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癫痫儿童随机分为2组,卡马西平组(40例)用卡马西平治疗,左乙拉西坦组(40例)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均做动态脑电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2儿童治疗后脑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间临床下痫样放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患儿脑电图β、α、θ、δ功率值无影响并可使临床下痫样放电消失或减少。  相似文献   

16.
腹型癫痫是一种特殊的以腹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癫痫,常见于儿童。本组23例中男9例.女14例;年龄3~15岁.23例中常规脑电图有棘、尖波活动5例.占21%;18例睡眠诱发脑电图中.有尖、棘波活动9例,占50%。睡眠诱发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对9例脑电图慢波增多、慢波波幅增高、腹痛反复发作的患儿.给予抗癫痫治疗,半年后复查.  相似文献   

17.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部分性癫痫(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又称小儿良性Rolandic癫痫(rolandic epilepsy,RE),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类型,约占儿童癫痫的15%~20%。发病年龄多在2~14岁,6~10岁为发病高峰,其发作形式多为部分性发作,夜间发作为主,表现为面部抽动、流涎及痰鸣音等。脑电图特点为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和/或颞区反复出现的棘波或尖波,其后所伴随一较大的慢波,可孤立或成簇出现,睡眠期明显增多,波幅增高。BECTS是一类年龄依赖的常染色体遗传,虽然其致病基因还不明确,但仍有几种致病基因被热议,如ELP4、RBFOX、GABRG2等基因突变。BECTS患儿大多有自行缓解倾向或者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好,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部分有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患儿临床症状与脑电图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28例“临床发作停止及EEG恢复正常,已减药或停药”的BECTS患儿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EEG显示,棘波灶均出现在中央颞区或以中央颞区为主的部位.患儿临床发作停止时间要比EEG局灶放电消失得早。对部分患儿临床发作停止≥2年,而EEG仍末恢复正常的患儿可考虑提前减药或停药。结论:BECTS是与年龄相关的癫痫综合征,掌握其临床症状及EEG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患儿的正确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选择普通头皮电极为一侧大脑半球的正相尖波(有的波及对侧或左右交替出现),且同时蝶骨电极阳性的颞叶癫痫患者,观察这种尖波在非快速眼动期(NREM)睡眠各期中的出现特点.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多导数字化视频脑电图检查,24 h描记清醒及自然睡眠脑电图.对清醒和NREM的脑电图描记进行人工逐帧分析.结果 及结论 自然睡眠脑电图对于尖波的检出较清醒时有所增加;NREM的Ⅰ、Ⅱ期尖波出现次数较慢波睡眠期明显增多,在NREMⅣ期,尖波出现的更少;在NREM睡眠时可检出较清醒时更多的双侧交替出现的异常放电.  相似文献   

20.
刘馨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163-163,168
目的:分析麻将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门诊及住院的8例麻将性癫痫患者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者均由麻将诱发癫痫发作,7例是在打麻将的过程中发作,1例是在观看别人打麻将时发作。其中6例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2例为部分性发作。2例脑电图异常,1例患者脑电图示双侧大脑半球广泛棘、棘慢波,1例患者脑电图示双侧额区高波幅慢波、尖波,其余患者脑电图无异常。所有患者颅脑CT或MRI未见异常。均未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麻将性癫痫属于反射性癫痫,是一种良性癫痫。避免打麻将可预防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