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08-209
<正>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是指累及右心室壁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2%[1],右心室心肌梗死绝大多数与左心室梗死并存,易漏诊。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常并发低血压或休克是内科危急重症,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很高。因此为进一步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2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RVMI)常为右冠状动脉近端急性阻塞[1].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右胸导联心电图对判别RVMI有重要的意义.STⅢ抬高>ST Ⅱ抬高及STV2下降/STavF上升比值≤0.5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RVMI的诊断依据也报道甚多.  相似文献   

3.
右室心肌梗死(RVM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特殊类型,单纯RVMI不常见(2.4%),多数和左心室下后壁梗死并存。RVMI与左室梗死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完全不同,治疗措施亦有很大差别。因此,掌握其特点,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分析了48例RVMI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及误漏诊情况,并就早期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自2002年2月~2006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2例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IWMI合并RVMI组)的患者与4JD例单纯下后壁心肌梗死(IWMI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病死率及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经研究得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时与单纯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对比,患者院内病死率(29%对5%,P<0.01)及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67%对29%,P<0.01)均明显高于单纯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经1~4年随访,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出院后病死率(35%对16%,P<0.05)及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75%对36%,P<0.05)均明显增高.结论 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梗死(RV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以来22例RVM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单纯ARMI5例,合并下壁心肌梗死15例,合并下壁和正后壁心肌梗死2例,低血压15例,经补充血容量后血压恢复正常,17例溶栓者成功12例,7例行PCI治疗后稳定。4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2例。7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3例Ⅲ度阻滞者行临时起搏治疗后治愈。结论急性下壁梗塞常合并右室梗塞,症状和心电图常不典型,常规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可减少误诊,治疗上扩容是关键,慎用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合并正后壁及右心室心肌梗死,诸多资料显示心电图检查常致漏诊。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常规12导联心电图胸前导联V1~V3,特别是V2导联ST段改变,对指导作图、减少漏诊率,尤其是对合并右心室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费县人民医院8年来收治的78例资料完整的临床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及方法1995年1月~2003年1月收住费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的首次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78例,其中单纯急性下壁梗死30例,合并右室梗死13例,合并正后壁梗死24例,合并正后壁及右心室梗死11例,男64例,女…  相似文献   

7.
常规心电图ST段改变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兴仁 《天津医药》2000,28(9):542-543
右室梗死(RVMI)的心电图早期诊断主要依据右胸导联ST段改变,如V_4R ST段抬高幅度≥1 mm。本文通过对照观察下壁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常规心电图改变与右胸导联ST抬高的关系,探讨ST↑Ⅲ/Ⅱ>1与STV_2↓/STaVF↑≤0.5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58例患者均为发病10小时内就诊。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演变均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排除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同时合并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及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且在急性期出现心室颤动和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临床特点:男55例(83.3%),女11例(16.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电图特征:66例患者中,41例(62.1%)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其中30例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占73.2%;25例(37.9%)为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其中合并右心室梗死18例,占72.0%.③冠状动脉造影特征:4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2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病变;余39例均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罪犯病变在近段者28例,中段者9例,远段者2例,其中37例闭塞或中重度狭窄,轻度狭窄者2例.2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7例(28.0%)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其中罪犯病变在近段者1例,中段者5例,远段者1例;18例(72.0%)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罪犯病变在近段者10例,中段者8例,均为重度狭窄或闭塞.66例患者中,多支病变46例(69.7%),其中三支病变25例(37.9%).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室颤动患者,以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最为常见,下壁心肌梗死则常合并右心室梗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作为梗死相关动脉最为常见,罪犯病变以近、中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患者且对其梗死部位、心律失常特点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其结果。结果心肌梗死部位以前壁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最大且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为主(前壁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33%),而下壁则以慢性心律失常为主(下壁心律失常发生率占28.33%)。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特点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6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常合并心源性休克,掌握休克的特殊性,通过恰当的扩容、升压,灵活地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节各种液体的输入予以纠正;右心室梗死伴下壁心肌梗死者常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是造成患者治疗中猝死的主要原因。右心室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时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慎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梗死周围阻滞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总结 12 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病例 ,根据心电图分为梗死周围阻滞组 (4 1例 )与无梗死周围阻滞组 (83例 ) ,对比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梗死周围阻滞发生率为 33.1% ,梗死周围阻滞组室性心律发生率为 4 3.9% ,较无梗死周围阻滞组 19.3%高 (P<0 .0 0 1)。结论 心电图存在梗死周围阻滞可作为鉴别梗死后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标志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有梗死周围阻滞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高 ,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150例医院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冠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同时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梗死动脉全部复通,治疗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中仅有53例梗死动脉复通,治疗有效率为70.6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4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7例合并右室梗死,将其分为两组,并观察各自的临床特点。结果 17例合并右室梗死患者均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Kussmaul征及休克,且与其他26例仅有急性下壁梗死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心电图检查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右室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Ⅱ>1,V3R~V5RST段抬高≥1mm,且V1~V3ST段抬高≥1mm。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临床表现主要是低血压、心律失常、Kussmaul征及休克,其心电图特征主要表现在STⅢ/Ⅱ>1,V3R~V5RST段抬高≥1mm及V1~V3ST段抬高≥1mm。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9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96例中有72例(75.0%)为无痛性梗死;76例(79.2%)为急性非透壁性梗死,12例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IVEF<40%的有32例,半年内死亡30例(31.2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OR=1.1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OR=4.135),休克(OR=5.256),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OR=1.932)、下壁,后壁,右室心梗(OR=1.853)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急诊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OR=0.318)。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病情重,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受并发症,心律失常、梗死的位置和治疗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芳  崔智飞  孟素芳 《医药世界》2009,(12):820-821
目的:探讨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及意义。方法:对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显示:左胸V1-V5ST段抬高呈递减性,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1mm15例;Ⅰ、avL、V5、V6导联q波消失10例;添加右胸导联,V3R-V4RST段抬高≥1mm18例,V3R-V6RST段抬高≥1mm21例。结论:右胸导联特别是V3R-V6RST段抬高是诊断右心室梗死的有力证据,当心电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有V1导联ST段抬高,高侧壁及侧壁导联q波消失,及时加做右胸导联对诊断右心室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并发右心室梗死,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低血压、颈静脉压力升高和肺野清晰等三联征.本文阐述右心室梗死的发病机制,并就容量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再灌注以及溶栓等治疗对策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ST段改变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阻塞、评价其预后、治疗以及判断是否需要及时重建血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旨在提高心电图对判断梗死部位与相关动脉梗死的准确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符合世界卫生组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并发右心室梗死,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低血压、颈静脉压力升高和肺野清晰等三联征。本文阐述右心室梗死的发病机制,并就容量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再灌注以及溶栓等治疗对策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E)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诊治的17例老年AMI患者的资料,分析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在衰竭器官中,以心、肺、肾最多见。心肌梗死部位:广泛前壁5例,死亡4例(80%);前壁2例,死亡1例(50%);下壁合并右室2例,死亡1例(50%);前间壁3例,死亡1例(33.3%);下壁4例,死亡1例(25%)。结论心脏衰竭可能是老年AMI合并MOFE的始动原因,还与合并基础疾病、梗死部位等密切相关,积极治疗可能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崔宏萍  王月娥 《河北医药》2000,22(10):790-790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为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抢救机会。溶栓开始得越早 ,心肌组织损害越小。AMI临床护理对病情的恢复尤为重要。现将我科 1 996年 1月~ 1 998年 5月以静脉应用尿激酶 (UK)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1 5例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人 1 5例 ,其中男 1 1例 ,女 4例 ;年龄34~ 66岁 ,平均年龄 50 .7岁 ,前壁梗死 7例 ,前壁 侧壁梗死 2例 ,上壁梗死 3例 ,前壁 下壁梗死 2例 ,下壁 正后壁梗死 1例。所有病人入院后 ,除常规吸氧、心电监护、口服硝酸脂类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