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收集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新生儿病房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158例院内感染的临床资料做一个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管理、新生儿的护理、病区环境的监控,157例患儿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1例患儿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结论专业的护理人员、合理的管理措施是有效控制新生儿病房或者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患儿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并研究相应对策。方法300例新生儿患儿依据新生儿的出院病历分为两组,有院内感染者为观察组(11例),无院内感染者为对照组(289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新生儿的院内感染记录及相关护理资料,并就发生院内感染患儿和导致感染的护理缺失因素进行分析及研究相应的对策。结果300例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者11例(观察组),发病率为3.67%,在与对照组比较时发现感染情况与患儿的日龄、住院时长、病房内的消毒情况、有创操作记录、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该大力分析护理缺失导致院内感染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开展高效安全的护理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新生儿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病房的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院内感染的前提,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各种院内感染。因此新生儿病房通过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及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以预防及减少患儿交叉感染机会,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讨论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感染的有效护理管理措施。方法对我院近期内的新生儿病房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我院自2011年2月开展新生儿病房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护理管理措施,在开展护理管理后我院合计发生感染患儿2例,占住院患儿的0.046%,在实施护理管理前我院合计发生感染患儿11例,占住院患儿的2.6%,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病房内实施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护理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病房内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病房成立独立科审前(2007年)后(2009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007年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牢为12.12%,2009年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管理和护理,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观察PDCA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儿科新生儿病房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23例患儿资料,其中发生院内感染47例,感染率为5.71%,分析感染危险因素;从2015年7月新生儿病房应用PDCA模式,比较PDCA模式实施前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病房物品、新生儿用品消毒合格率。结果感染组胎龄<32周、出生时体质量<1500 g、住院时间>14 d的新生儿构成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PDCA模式应用前,新生儿病房物品、奶瓶、奶嘴、空气、医护人员手菌落数达标率分别为80.72%、87.16%、88.07%、75.0%、81.37%,实施后为95.18%、97.84%、99.13%、91.66%、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率由实施前的5.71%降低为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小、出生时体质量轻、入院时间长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用PDCA模式管理后显著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和感染控制意识,降低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情况的预防与护理干预相关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均进行临床护理干预。结果 100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有27例,其感染的发生率是27.0%,院内感染患儿的平均胎龄是(31.56±2.57)周,较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平均胎龄(34.66±1.89)周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发生院内感染患儿其出生的平均体质量是(1738.27±601.85)g,较未发生院内感染患儿其出生的平均体质量(2189.96±519.85)g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通过加强其监护与护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从而确保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的安全,同时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新生儿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 56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发生感染的新生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患儿的感染症状均得到显著控制,未出现一例死亡病例。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内新生儿很容易因为各种因素发生感染,需加强患儿的护理管理。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场所[1],文献报道NICU中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8%~40%。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直接死因的30%由感染引起[2~4]。医院感染将延长住院时间、危及患儿生命,对患儿、家属、社会都造成危害。因此,加强院内感染控制,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管理非常重要[1]。为了研究NICU新生儿院内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院内感染防控的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5512例新生儿的住院资料进行院内感染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5512例新生儿中162例发生175次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17%,病死率为1.23%;院内感染者平均感染发生时间为住院后(13.31±11.85)d。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有创机械通气、PICC、肠外营养。感染以败血症占首位(44.50%),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及结膜炎。175例次医院内感染共获得41株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以细菌为主,其中革兰阴性菌27株(65.85%),革兰阳性菌11株(26.83%)。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在于重视新生儿病房的规范化管理、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PDCA管理模式在提高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儿科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未实施PDCA管理模式收治的新生儿284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实施PDCA管理模式收治的新生儿308例资料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病房内物品抽检的合格率和两组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结果:在实施PDCA管理模式后的观察组病房物品抽检的合格率明显高于未实施PDCA管理模式内病房物品的合格率(P<0.05);患儿肺炎的发生率为0.97%、胃肠道炎症的发生率为0.00%、鹅口疮的发生率为0.65%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23%、3.52%和3.87%(P<0.05)。结论:在新生儿住院期间采用PDCA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病房内物品抽检的合格率,也明显降低了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新生儿监护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广东某市级医院NICU2000年度与2004年度院内感染发病率的比较,以及2000年度内感染疾病的分布,对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侵入性操作增加,医护人员操作欠规范是易于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结论通过采取加强教育、加强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防治措施,可以减少NICU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防控对策。方法抽取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9例,对患儿基础疾病、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分布、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医院感染率,分析感染因素并总结防控措施。结果经统计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9例,感染率为5.78%;感染部位以口腔为主,其次呼吸道、皮肤黏膜、胃黏膜等。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制定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新生儿护理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生儿院内感染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干预对策完善环节管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新生儿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分析导致感染的相关护理因素。结果 (1)2005年1月~2008年5月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8.9%,2008年6月~2011年12月下降到4.3%。新生儿院内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呼吸系统感染占首位,其次是口腔、皮肤、胃肠道等部位感染。(2)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主要有病房环境差、未成立独立医疗护理小组、各种消毒隔离制度未执行到位、各种置管等因素。结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基础护理,注重手卫生消毒,是降低基层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并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85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感染的致病菌,并针对感染的原因,提高预防性对策。结果 385例早产儿中发生感染100例共118例次,感染率为25.9%。其中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有42例;其次为血液和皮肤黏膜感染,各有13例。100例感染患儿中共分离出139例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有87株,其次为革兰阳性菌有30株。肠外营养、低体质量及呼吸机治疗是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要加强对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控和管理,重视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期间某院NICU收治的1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患儿院内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结果 150例患儿中,16例发生院内感染,占10.67%。其中呼吸道感染10例,占62.50%;皮肤感染3例,占18.75%;泌尿系统感染1例,占6.25%;脐部感染1例,占6.25%;口腔感染1例,占6.25%。Logistic多因素影响分析显示,抗生素使用、体质量<2.5 kg、侵入性操作、使用呼吸机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NICU患儿来说,应对抗生素使用种类多、低体重儿、侵入性操作、使用呼吸机等情况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结果院内感染与抗生素应用种类、侵入性操作次数、住院时间、体重、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因素较多,应制定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现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至2013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并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病例5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了解病原菌分布情况.另选本院同期收治无并发症早产儿院内感染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例数50例,分析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呼吸道感染占42%;分离出致病菌株中,革兰阴性菌占62.32%,革兰阳性菌占21.74%;两组早产儿进行分析对比,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低体重、胎龄短、机械通气和肠外营养等.结论 引发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并发院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强化监控和管理力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院内感染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院内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与护理方式,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40例的临床诊治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探讨分析院内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以及护理方式,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40例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的原因有新生儿免疫力差、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差、医护人员与患儿接触频繁等。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抢救成功38例,1例未愈,1例放弃治疗。结论:为了防止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应该从院内各方面的护理措施以及居住布局等加强预防管理,在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败血症之后,要给予及时的抢救,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率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病房出院患者,在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前后发生院内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病房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与院内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后的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2年,较未规范的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3年,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494);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院内感染发生率下降明显(P=0.0338)。结论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对降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及严重院内感染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