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虫媒传染病是由媒介生物传播的一类疾病.常见的虫媒传染病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这类疾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 ~ 10%,但病死人数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媒介生物(鼠、蚊、蜱等)在上述虫媒传染病的传播流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物流、人流通过国境口岸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流动更加频繁,蜱传疾病跨境传播风险加大。本文就媒介昆虫蜱病原体的检测方法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蜱传疾病及病原体种类进行综述。目前,蜱传病原体检测方法主要有培养法、特异引物PCR、16S r RNA基因文库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高通量测序。我国流行的蜱传疾病种类繁多,有蜱传脑炎、蜱传回归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兔热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单核细胞埃里克体病、莱姆病、Q热、北亚蜱传斑点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落基山斑点热、南非蜱咬热、科萨努尔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热、波瓦森脑炎和科罗拉多蜱热在我国尚未发现。提高口岸查验技术,建立综合防控体系,对于保卫国门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病媒生物(如鼠、蚊、蝇、蜚蠊、蚂蚁、跳蚤、虱子、蜱、螨等)是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环境和影响人们生活的有害生物。据调查,我国现有鼠类180种,蚊类约350种,蝇类1386种,室内蜚蠊19种,蚤类520多种,螨类534种,蜱类110种,其中很多是媒介生物,这些媒介生物所致的鼠源性疾病和虫媒病给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我国,目前传播疾病的啮齿类动物有79种之多,涉及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鼠型斑疹伤寒等24种疾病。20世纪末,鼠疫、HFRS、疟疾、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媒介生物传染病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呈现死灰复燃、扩大流…  相似文献   

4.
蜱传病原体(Tickborne agents)是指由蜱传播的某些种类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我国分布的主要蜱传病毒有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s,CCHFV;我国称新疆出血热病毒)[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2];蜱传细菌有立克次体[3-4]、伯氏疏螺旋体[5-6];蜱传寄生虫有巴贝西原虫。由于我国的疾病防控主要以行政区为单位,因此,结合行政区域图对上述蜱传病原体进行分类标注。蜱传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 2016-2021年湖北省蜱传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并进行重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基于2016-2021年报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斑疹伤寒等蜱传传染病个案数据, 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现场调查2021年高发地区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 开展人群特征、流行病学史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探索重症和死亡危险因素。结合现场媒介调查, 开展病例家庭及周边草地游离蜱和宿主动物体表蜱监测和检测。结果 2016-2021年湖北省共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3 826例, 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占71.30%(2 728/3 826), 恙虫病病例占13.04%(499/3 826), 斑疹伤寒病例占15.66%(599/3 826)。6年累计死亡44例, 病死率为1.15%(44/3 826)。发病高峰为5-7月, 农民占84.61%(3 237/3 82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50岁病例占81.02%(3 100/3 826), 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01)。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地区分布涉及16个城市, 86个县(区), 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6.
熊谋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5,(12):2124-2126
摘要:目的 对岳池县2004-2013年10年间鼠传及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3年鼠传及虫媒传染病发病状况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鼠传及虫媒传染病报告发病1 360例,年发病例数依次为272例、270例、207例、139例、91例、63例、109例、80例、77例和52例,年发病率为11.83/10万,发病总体趋势在逐年降低;鼠传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39%(1 360/30 995);主要病种为细菌性痢疾、乙脑、疟疾、钩体病和出血热,分别占鼠传及虫媒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9.41%、21.99%、14.71%、3.46%和0.44%。结论 岳池县鼠传及虫媒传染病总体流行趋势下降,但返乡民工输入性疟疾病例时有发生,乙脑持续高发,且由于鼠传及虫媒传染病受地理自然环境、特殊气象因素、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大,鼠传及虫媒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血液传染病     
由寄生于人体血液和淋巴中的病原体所引起、以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主要包括由蚊传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蚤传播的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虱传播的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和白蛉传播的黑热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6-2017年楚雄州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6-2017年楚雄州3种鼠传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7年间楚雄州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斑疹伤寒3种鼠传疾病共3207例,报告死亡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9.83/10万,其中以恙虫病报告病例最多,占3种鼠传疾病病例总数的85.53%(2743/3207)。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发病率位居第1的是楚雄市,恙虫病和斑疹伤寒报告发病率位居第1的是永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报告发病高峰是4月,恙虫病的报告发病高峰是7-10月,斑疹伤寒的报告发病高峰是8-9月;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恙虫病发病人群均以农民为主,斑疹伤寒发病人群以农民、学生和散童为主。结论 楚雄州3种鼠传疾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征,应在高发季节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气象因素与两种虫媒传染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虫媒传染病斑疹伤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发病率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建立反馈(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效果.方法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因素与斑疹伤寒和乙脑发病率的相关分析;利用Matlab 6.5软件构建乙脑和斑疹伤寒发病率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乙脑的发病率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P<0.01),与平均蒸发量和最高温度呈正相关(P<0.05).斑疹伤寒的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和平均地面温度呈负相关(P<0.05).斑疹伤寒的发病率还与最低温度呈负相关(P=0.062).BP神经网络模型的回代结果显示,乙脑和斑疹伤寒发病率拟合模型平均误差率(MER)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27.44%和98.09%及29.00%和65.35%,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1994年乙脑和斑疹伤寒发病率进行预测,其相对误差分别为80.00%和120.86%,模型的预测效果一般.结论平均气压、平均蒸发量、温度对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影响较大.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拟合和预测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蜱传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经蜱传播的由蜱传脑炎病毒(TBEV)引起的急性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我国于1943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1],并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陆续发现多个自然疫源地[2].该病临床症状重,多伴有后遗症,病死率高,曾为我国法定职业传染病之一[3].近年来,由于地球气候变暖,使该病疫源地传播媒介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进而使蜱传脑炎有扩大流行的趋势[4].本文是对我国近年来开展蜱传脑炎相关工作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