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针刺与补泻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论《黄帝内经》之“治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钢 《中国医药学报》2002,17(9):516-519
  相似文献   

3.
王平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97-97,104
将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成果应用到《黄帝内经》的学习与解读实践中,有助于解决一些由于语义隔阂而造成的经义不明的问题。其中,字词多义和运用叠字是《黄帝内经》普遍存在的情况。词义引申解决了客观事物层出不穷而词汇数量无法无限扩张的矛盾。通过掌握和运用汉语词义引申规律,能够从《黄帝内经》某个词的多个义项中确定其在文本中具体运用的义项,从而昭明经义,准确掌握中医理论。而《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叠字与其单音词的意义存在巨大的差异,必须依据文理,仔细揣摩,使医理、文理两相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阴阳、五行、经络、病症、诊治、预后、养生等方面对《内经》中与时间观有关的内容分别进行论述,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内经的时间观,说明中医将时间观引入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黄帝内经》气机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机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等方面有指导价值,本文就一这理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38-238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其中也用了大量篇幅论述了针灸学的内容,确立了针灸学作为中医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在经络学说、腧穴学说、针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压力的增加,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与潜力,也有其自身的体系与规则。“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有极高的地位,无论在经方还是时方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以《黄帝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指导依据,探析其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具体应用。从现状分析到理论源流追溯,再分别从肝、心、脾、肺、肾五脏之“苦”和“欲”以及“补”与“泻”具体分析其中用药遣方的奥义。以中药五味对应五脏不同时期的生理特性,以求更好地剖析、挖掘和发挥《黄帝内经》中经典理论对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指导,也为中医临床治疗神经性头痛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清代《针灸易学》作者李宁先论针炙之难时说:“难不在穴,在手法耳。”本人师从金伯华老师多年,深刻领会了金老对于针灸得气的理解,及金老如何具体操作补泻及平补平泻手法治疗疾病。金老之所以运针如神,治疗疑难杂症无往不利,核心就在于金氏针灸手法。故本文不论寻穴辨证,只从简论述一下金氏补泻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从《黄帝内经》看衰老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衰老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内经》认为女子“五七”35岁,男子“五八”40岁,是人体由盛转衰的时期。笔者通过对《内经》及历代医家关于衰老的论述,以及现代研究成就的初步探讨,提出衰老的性别差异,不仅衰老时间上有差异,而且衰老的机制及征象也不同。因而,揭示衰老的干预措施也应因性别的不同而异,才能取得更为有效的抗衰防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天人相应是贯穿《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法。抓住了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就从根本上理顺了《内经》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①用对天的认识说明对人的认识;②用认识天的方法认识人;③从人和天的关系中研究人;④研究天人相应规律和运用天人相应规律。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说明,我们不仅应该继承中医学中的具体理论和具体方法,尤其应该继承中医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尤其应该继承中医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治疗心身疾病的方法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先秦哲学气范畴和《黄帝内经》的气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概述《黄帝内经》基本学术思想中的物质观、辩证观、恒动观及整体观4个哲学观。方法 通过梳理以中华书局出版由姚春鹏译注的《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知名著作,并检索相关文献,归纳总结《黄帝内经》基本学术思想的物质观、辩证观、恒动观及整体观4个哲学观点,挖掘其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结果 中医学理论体系两大特点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是《黄帝内经》基本学术思想4个哲学观点的集中体现。《黄帝内经》的物质观是以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以气为生命动力和物质基础的“精气学说”;辩证观最具代表性的是阴阳学说;恒动观主要包括五行的生克制化、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宇宙万物都时刻处于周而复始的动态平衡状态;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界统一相应。结论 深入挖掘《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丰富了医者临证思维,也为《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哲学观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应用《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防治消渴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浪泳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0):593-595
  相似文献   

16.
误治,临床上时的发生。本文根据《内经》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医术粗劣,证因不清,违背治疗原则是造成误治的主要原因。误治,不仅贻误治疗,加重病情,甚则可危及生命及生命。医生在球死扶伤工作中,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误治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每部分各有81篇论文,借黄帝与其臣下岐伯、伯高、少俞、雷公等的问答展开阐述,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其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医学的至圣宝典,也是传统养生学的渊源鼻祖。本来,养生是积极地保养生命,提高生存时限与生命质量,医学则是通过医治疾病挽救人的生命,改善人的健康,两者原本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两者又确实密不可分,《黄帝内经》早已将两者作为一体来认识,明确提出防重于治的观念:"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相似文献   

18.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现代医学将其归入神经衰弱的范围,认为是神经衰弱的典型自觉症状。中医又称"失眠不寝"、"不得卧"等,是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疾病。轻者,难以入睡,多梦,时眠时醒,醒后难以复眠;重者,彻夜不眠。长期失眠,会出现头痛、头晕、健忘、烦躁不安等病态反应。  相似文献   

19.
摩腹养生法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唐代名医孙思邈《千佥要方》指出:“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他身体力行.以“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作为养生方法之一,故得以高寿而终。南宋诗人陆游、也深谙摩腹养生之道.作“解衣摩腹西窗下,莫怪人嘲作饭囊”、“徐行摩腹出荆扉”诗句诵之。他一生多坎坷,能享年85岁,坚特摩腹是一条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1993-06~1998-12间使用补泻手法对143例诊断为哮喘的病人施以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