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病率40~60年代的研究以 Helgason 的调查最为出色。Helgason 在冰岛研究5395名先证者(出生于1895~1897年),随访到1957年。其中,躁郁症的发病危险率是:男2.18%,女3.23%;分裂症的发病危险率是:男0.69%,女1.2%。Helgason 所谓的躁郁症,除包括更年期抑郁症外,还包括复发性单相疾病,和目前的双相情感性精神病一词并非同义。  相似文献   

2.
1971年竹崎与花冈开始报导卡马西平对躁郁症的疗效,以后日本和欧美有关本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报导日渐增多。卡马西平的临床用途颇为广泛,除躁郁症外,对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情感型或非典型精神病也有效,具有广谱的抗精神病作用。它对躁郁症的疗效已被公认,对躁郁症圈以外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效用,今后将更引人注目。本文概述卡马西平对躁郁症的临床使用现状。一、对躁狂症的治疗: 多数报导认为卡马西平对躁郁症或双相型躁狂状态有良好疗效,迄今未见否定的报导。卡马西平的抗躁狂效果甚为迅速,在给  相似文献   

3.
Reid 发现,住院的精神发育不全患者中,有4.4%合并躁郁症。本文报告5例精神发育不全患者合并躁郁症症状。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24~33岁;精神发育不全轻度1例,中度3例,重度1例;情感性精神病家族史阴性1例,阳性4例;诊断为双相情感性精神病4例,单相躁狂症1例。  相似文献   

4.
按ICD-8标准,收集躁郁症者100例。将病人分为3组:第1组,19名(女11名),从未服过锂,作为对照组,中位数年龄46岁(22~65岁),双相障碍9名,单相7名,其余为激越性反应性精神病。第2组25名(女15名),服锂1~5年,年龄同上,双相17名,单相7名,1名激越性反应性精神病;第3组,56名(女42名),服锂10年以上,中位数年龄55岁(35~71岁),双相者36名,单相20名,其中有6名为了治疗甲低同时服左旋甲状腺素1年以上。了解所有病人服药史、吸烟习惯、酒量、既往和现在重大疾病及家族史。由二位有经验的内分泌医生判断有无甲状腺肿。  相似文献   

5.
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是一种终身患病率为0.8%~1.6%的慢性发作性疾病。研究证实,氯氮平对常规治疗无效的躁郁症及快速循环型有治疗作用。但是由它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流涎、镇静作用限制了其应用。近来新研制的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的结构与氯氮平相似。一系列研究表明,在改善整体精神病症状、阴性症状、心境不良和生活质量方面,奥氮平明显优于氟哌啶醇。研究还表明,奥氮平对不能耐受锂、抗惊厥药和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相和混合相有效。为探讨奥氮平对伴有和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急性躁狂与混合相的疗效,我们对自1996年10月…  相似文献   

6.
躁郁症患者的血型分布问题,国外已有报道,国内尚不多见。本文就1987年8月至1988年8月我院诊断为躁郁症的86例住院患者ABO血型分布以及临床亚型与血型之间的关系作一调查,供临床工作时参考。 一般资料 86例均为汉族人,按中华医学会黄山会议躁郁症诊断标准确诊为躁郁症,其中男59例、女27例;双相病例41例,单相躁狂33例,单相抑郁  相似文献   

7.
二、情感性精神障碍问题1~3为下列间题选择一个最适当的回答: 1.对于躁郁症来说,以下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人、可以表现为抑郁或躁狂发作。B、可以分成双相及单相二型。C、双相型患者比单相型者的躯体活动性较为低下。D、单相型患者的躯体诉述较多。E、单相型患者的特征是:只有躁狂发作。2、Winokur的功绩  相似文献   

8.
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情感疾病家族史是鉴别抑郁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抑郁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1]。有情感疾病阳性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被认为属于双相谱系障碍[2],它对于双相障碍的特异性高达90%以上[3],因此,分析精神病人的家族史也是病因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更容易揭示一些容易忽视的现象[4],本文对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情感疾病家族史做循证医学分析,揭示两者差异。1资料与方法1.1分析对象:为国内发表的所有关于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情感疾病家族史阳性率的比较研究的文献。入选的标准是:①国内公开发表在专科杂…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遗传学家指出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遗传学上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于躁郁症患者的后代中有不少人患精神分裂症。因此,对躁郁症患者后代的专门研究及情感性精神病临床—遗传各方面的研究引起了特别的兴趣。本文是躁郁症的临床—遗传研究著作的一部份,即只涉及该研究的一个方面——阐明躁郁症患者近亲中精神病性障碍的范围和人格异常。  相似文献   

10.
有关情感性精神病诊断标准的纯化和锂对成人躁郁症的效果,以及由于在儿童和青少年的高危险组中试图确定生物学标志和环境易变因素的调查,促进了对儿童双相情感性精神病前兆的研究。作者对患双相情感性疾病双亲的子女进行了试验性研究。被试对象为10个家庭的17名儿童,男11人,女6人,年龄8~18岁,智力正常。每  相似文献   

11.
高复发率单相抑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高复发率单相抑郁与双相Ⅱ型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单相抑郁患者85例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131例,其中单相抑郁分为高复发单相组53例和低复发单相组32例。对3组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Ⅰ诊断同病性、精神病性症状、非典型特征、复发次数、一级亲属双相Ⅱ型阳性家族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复发率单相抑郁和双相Ⅱ型障碍的发病年龄、轴Ⅰ诊断同病性和抑郁症慢性化相似,而且似乎与复发关系更为密切,与双相Ⅱ型障碍阳性家族史的关系则较小。而与低复发单相组的差异较大。结论:高复发率单相抑郁可能是位于双相Ⅱ型障碍和低复发率单相抑郁之间的过渡类型,其临床特点更接近于双相Ⅱ型障碍。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精神疾病患者中,发现有二尖瓣脱垂者的报告日益增多,这些疾病包括焦虑性神经症、惊恐发作和广场恐怖症。但欧美文献中没有发现有关单相或双相情感性疾病患者伴二尖瓣脱垂的研究报告。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共197名住院病例,其中女性34名和男性13名被诊断为单相情感性精神病,18名女性和17名男性被诊断为双相情感性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现象学上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144例和双相抑郁96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以基线和治疗6周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评价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低,合并焦虑、自杀意念多见,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72.2%,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激越、精神病性症状、不典型抑郁症状突出,治疗6周时总有效率为52.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及现象学方面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发病年龄早、有家族史、外向个性、临床表现伴不典型抑郁表现等因素可能提示为双相抑郁。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与跨文化比较精神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性症状群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较严重地妨碍了患者的状况与行为时,才能称为疾病。关于抑郁性症状群的诊断分类,认识并不一致。按照国际诊断分类(ICD),情感性精神病包括单相抑郁症组(包括更年期抑郁症)及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症;反应性和神经官能性抑郁以及抑郁性人格不包括在内。ICD 也未将精神病范畴内的所有抑郁症状群都包罗进去。  相似文献   

15.
阿部和彦在1975年概括六十年代以来精神病遗传学的进展时,提到了三个课题的研究.其中一个,关于躁郁症的遗传研究,引述了Reich等和Mendelwicz等的观察材料,论证躁郁症可能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所引起的.高桥良在最近讨论躁郁症遗传问题时,也引述了上述几位作者的研究.可见,躁郁症性连锁遗传可能性的问  相似文献   

16.
用DSM—Ⅲ对246例连续入院的病人作了复查,与按我国分类所作的原诊断进行对照,原诊断躁郁症占住院病人的3.7%,复查诊断则为18.3%。分析躁郁症检出率较一般国外资料低的原因依次是:入院病人少、诊断标准不一、误诊、分类不同。本文材料揭示,复查出的躁郁症的原诊断不仅涉及精神分裂症,还包括反应性精神病和癔症性精神病等。文中还分析了躁郁症被误诊的情况和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十余年来,国际上不少学者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药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研究角度,对情感性精神病进行了新的分类尝试和探讨.这是情感性精神病研究发展的一个新动向.1959年Leonhard根据生物遗传特点,建议将情感性精神病分成单相和双相两大类,很快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并为许多研究材料所证实.本文拟将单双相分类的有关研究资料加以综述,以供参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报导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例(以下简称北京),沈阳市铁西区精神病防治院56例(以下简称沈阳),及江西省精神病院40例(以下简称江西),共116例躁郁症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鉴别诊断,贯彻1984年黄山会议躁郁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些看法。 临床资料 一、关于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漏、误诊比例的统计。北京1981年7月~1985年12月共收治156例躁郁症,占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10.89%,与同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数之比为1:5.5。156例躁郁症中,20例  相似文献   

19.
尽管对躁郁症现象学的了解不断增加,但关于其生物学标记的认识却很少。磁共振成像(MRI)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机会,以便了解这种疾病的神经解剖基础。具有MRI异常的双相障碍病人常有家族疾病史的事实反映了一种可能性,即MRI异常可能与家族有关并能反映这种疾病的遗传性。通过双相障碍病人的MRI可观察到脑深部白质及皮层下改变,而这种改变在MRI的T2加权中表现为局部超强信号。本研究调查有强烈的双相障碍遗传倾向家族的脑深部白质和皮层下异常的发生率是否很高。方法:从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情感性障碍患者中获取确实有双相障碍病史的家…  相似文献   

20.
自1929年由Berger.H首次发表脑波研究以来,脑波就成了精神、神经重要的临床检查内容,在精神病的诊断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脑波,虽然有时也出现脑波异常的躁郁病人。本文对目前躁郁症中脑波的研究加以概述,对今后的方向作一展望。 躁郁症患者的脑波特征 1.觉醒时的脑波:忧郁症患者大多数a波图像清晰。躁狂症a波周数高,而忧郁症低。与缓解期相比,忧郁病态中a波增加。双相抑郁症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