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国际航行船舶感染鼠患状况,探讨船舶除鼠的措施和方法。方法对发现鼠征的国际航行船舶实施器械和药物除鼠,对捕获的鼠进行种属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结果捕获马来家鼠、黄胸鼠、褐家鼠各一只,相关病原体检测阴性。结论口岸卫生检疫部门应加强对船龄长、装载原木等易藏匿滋生鼠类的国际航行船舶的检疫查验力度,采取科学有效措施防制鼠患,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船方医学媒介生物防制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消除航空器鼠患,对媒介生物进行杀灭及航空器消毒,以达到防止疫病疫情传播、保障航空器飞行安全的目的。方法选用鼠笼、粘鼠板器械除鼠;采用粉块、鼠粪、盗食率等鼠迹监测法判定除鼠效果;除鼠后对航空器进行消毒杀虫处理;对捕获鼠进行种群鉴定、病原体和体表寄生虫检测。结果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消灭航空器内鼠患。经鉴定,捕获鼠为小家鼠,为常见鼠类,病原体和体表寄生虫检测均为阴性。结论鼠类不仅可以携带传播多种传染病,还对航空器的飞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对本次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处置方法等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口岸及航空器医学媒介生物检测和口岸入境航空器灭鼠规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中国与越南边境接壤地区鼠类动物进行监测,掌握该地区鼠的密度及携带病原体的情况,为边境口岸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3月-2015年12月采用鼠笼法和夹夜法对中越边境接壤地区鼠类动物的构成、密度进行了调查,并用胶体金法检测鼠携带病原体的情况.结果 本年度监测共捕获鼠类动物845只,鼠总密度为2.42%,广西地区以褐家鼠、黄毛鼠为优势种,云南地区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种.共检测到46份病原体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44%,其中2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12份钩端螺旋体、6份莱姆病.未检测到鼠疫杆菌阳性.结论 监测地区的鼠密度较高,需加强监测.鼠群所携带的病原体为病原钩端螺旋体、莱姆螺旋体及汉坦病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宜宾市中心城区鼠类密度、鼠种构成及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3种病原体在鼠体内的感染状况,为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捕获鼠类并解剖采集其肝、肺、脾、肾脏器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病原体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共捕获鼠类200只,鼠密度为14.10%,鼠种仅有黄胸鼠和褐家鼠。不同生境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5,P<0.001);3种病原体中仅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9.00%(38/200),不同城区、鼠种、生境、性别的鼠类检出钩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是宜宾市中心城区鼠类动物中流行的主要病原体,对当地人群具有一定的致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首次调查报道厦门市鼠类自然感染肝毛细线虫情况。方法按常规捕鼠、鉴定、取肝,肉眼观察和实验室压片检查有无成虫和虫卵。结果所捕获的5种鼠型动物均有不同程度感染,感染率8.8%,其中褐家鼠感染率最高11.7%。结论调查证实厦门市各区的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等均有肝毛细线虫自然感染,预防人群肝毛细线虫的感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家鼠鼠疫疫源地影响室内黄胸鼠丰盛度的因子。方法在云南省梁河县选择30个鼠疫历史疫源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0户家庭,放置鼠笼捕获鼠类动物,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鉴定其种类。采用调查和实地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潜在影响黄胸鼠丰盛度的因子。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在R软件下进行多水平跨栏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共捕获166只鼠类动物(黄胸鼠133只和臭嗣鼯33只)。多水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傣族、铁桶储存粮食、家中养犬、住家周围有其他房屋的家庭增加捕获黄胸鼠的概率为1.67~2.76倍,养鸡家庭超过80%的自然村其捕获黄胸鼠数量增加2.18倍,有公共厕所的自然村增加了捕获黄胸鼠的概率为1.93倍,同时也增加捕获数量2.38倍。自然村周围种植玉米以及养猫、牛的家庭降低了捕获黄胸鼠的概率(45%~6l%),院外有厕所的家庭捕获黄胸鼠数量下降63%。结论黄胸鼠丰盛度高低与周围生态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疫区为达到预防和控制鼠疫的最佳效果,须考虑影响黄胸鼠丰盛度的生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区鼠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武汉城区居民住宅、一般单位、重点单位室内家栖鼠种群构成。方法室内布放鼠笼,以火腿肠或花生米为诱饵捕捉家栖鼠,捕获的家栖鼠送实验室统一编号、称重,记录鼠种、成幼及捕获地点。结果共捕鼠393只,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分别占50.64%,43.00%和6.36%。重点单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8.21%。居民住宅和一般单位的黄胸鼠较多,分别占55.49%和53.85%。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幼成鼠比例分别为1∶1.29,1∶0.58和1∶5.25。捕获25~125 g的褐家鼠,15~75 g的黄胸鼠及10~14 g的小家鼠较多。结论武汉城区重点单位以褐家鼠为主,而居民住宅和一般单位黄胸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种类、感染率和感染菌群的分布情况,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6年根据疫情选取14个调查点,采用笼夜法捕获鼠类并采集血液或肾脏标本进行钩体培养,测定血清抗体,分析感染状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共捕获鼠1 312只,鼠密度为6.29%,闽东最高(9.98%),闽中最低(3.25%)。鼠种以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主,占87.57%,不同地区鼠种构成不同。分离10株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42%,感染菌群以秋季群、爪哇群为主,占73.50%。不同地区鼠感染率不同,闽北最高(45.00%),闽中最低(15.56%)。黄胸鼠、青毛鼠和黄毛鼠感染率较高,依次为35.53%、31.58%、27.57%。结论 福建省鼠种构成复杂,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优势鼠种,鼠类钩体感染水平较高,不同地区鼠种及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四川省成都市鼠类携带4种常见病原体的情况,为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采用夹夜法在成都市居民区、重点行业和农贸市场等生境捕获鼠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汉坦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钩端螺旋体和恙虫病东方体4种病原体。结果 全市7个区县共捕获鼠类207只,总捕获率为1%。其中褐家鼠150只,占72.46%;黄胸鼠57只,占27.54%。4种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汉坦病毒3.86%,钩端螺旋体1.45%,新型布尼亚病毒0.48%,恙虫病东方体尚未检测出。结论 需对重点行业开展灭鼠工作,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龙海市家栖鼠及寄生蚤类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笼日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结果 2007-2010年共捕获鼠类1 409只,褐家鼠764只,黄胸鼠445只,臭鼩蔚183只,小家鼠17只.家栖鼠密度为6.6%.染蚤鼠数205只,检获蚤类7...  相似文献   

11.
昆明机场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机场鼠害情况 ,为制定有效灭鼠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夹夜法测定鼠密度。结果 :共捕鼠 30 5只 ,隶属 2目 3科 5属 6种 ,鼠密度为 2 3.0 % ( 30 5 /132 8) ,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食品厂和供应科鼠密度较高 ,分别为 30 .4%和 30 .3% ;全年鼠密度有 2个高峰期 ,分别是6~ 8月和 2~ 4月。鼠种构成 :褐家鼠占 5 8.0 % ( 177/30 5 ) ,黄胸鼠占 17.8% ( 5 4/30 5 ) ,小家鼠占2 .6% ( 8/30 5 ) ,大绒鼠占 1.3% ( 4/30 5 ) ,齐氏姬鼠占 11.5 % ( 35 /30 5 ) ,臭占 8.9% ( 2 7/30 5 )。以家栖鼠类为主 ,占 78.4% ( 2 39/30 5 ) ;野栖鼠类占 2 1.6% ( 66/30 5 )。结论 :昆明机场鼠害严重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把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10年的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密度野外与室内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密度高峰在1983~1984年,达11.54~24.49%,其他年份在4~7.5%之间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但密度制约因素亦有一定影响。室内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不明显,但密度普遍较野外高(1984年除外)。室内优势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但存在交替更换现象。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的孕鼠最高胎数分别为11、12、12、14和9。  相似文献   

13.
黄胸鼠和褐家鼠对15种食物的选择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控制黄胸鼠和褐家鼠,筛选配制毒饵所用的基饵及工具捕捉用诱饵。方法 用稻谷、大米、玉米、小米、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蚕豆、豌豆、黄豆、油条、馒头、马铃薯、苹果、梨等15种食物分别与小麦对照,进行实验室有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两种家鼠对所试食物的适口性以小米最好,其次为谷物、水果类,豆类最差。结论 药物控制黄胸鼠以小米、大米、稻谷、碎玉米粒、小麦作基饵较好;褐家鼠可用小米和小麦作基饵。用工具捕捉这两种家鼠最好的诱饵是馒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 1993~ 2 0 0 0年我省沿江西部地区鼠类调查结果 ,分析该地区鼠类种群结构 ,为有效防制鼠害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农田和居民室内合适生境 ,采用夹夜法布放鼠夹 ,对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 ,计算鼠种构成比和鼠密度 ,分析研究该地区鼠种结构和室内外优势鼠种。结果 农田鼠种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东方田鼠 ,其构成比 (% )分别为 84 .33、9.6 7、5 .6 7,农田鼠密度为 9.0 2 % ,黑线姬鼠为该地区农田优势鼠种。室内鼠种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 ,其构成比 (% )分别为 5 3.2 2、35 .19、10 .73、0 .86 ,室内鼠密度为 11.5 2 % ,褐家鼠和黄胸鼠为该地区室内优势鼠种。结论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黄胸鼠分别为我省沿江西部地区农田和居民室内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摸清城区鼠类侵害现状,为我市的除四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鼠夹法和粉迹法同时进行鼠密度和鼠种调查。结果粉迹法测得鼠密度12月、9月、3月最高,分别为13.45%、9.15%、9.64%,最低为4月、10月,分别为3.63%、4.20%,平均鼠密度为7.72%。共发现鼠种5种,褐家鼠占77.39%,小家鼠占9.54%,黄胸鼠占9.05%,黑线姬鼠占0.5%,臭鼩鼱占0.35%。结论控制褐家鼠密度,需要根据不同生境,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鼠类密度和季节性消长规律,科学有效防治鼠患.方法 采用夹夜法,于2011-2018年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 于2011-2018年共捕获鼠类2科4属5种185只,优势种为小家鼠,占捕获总数的76.22%;平均鼠密度为0.60%,其中室内、宅周、农田分别为0.96%、0.53%和0.14%.对不同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合浦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黄胸鼠和褐家鼠是室内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室外优势鼠种;平均鼠密度为10.75%,室内(11.46%)高于室外(10.04%);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的密度分别为4.09%、3.88%、3.20%、6.86%和2.51%。结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均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毒杀黄胸鼠的高效毒饵。方法孙瑞元氏简化概率单位口灌法测定灭鼠药的毒力;有选择性摄食试验法比较灭鼠药的适口性,筛选配制毒饵用基饵及引诱剂;投放毒饵前后鼠密度的变化程度计算现场毒杀效果。结果大隆和溴敌隆对黄胸鼠的急性口服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1.334 mg/kg和1.563mg/kg。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适口性和毒效均优于第一代。黄胸鼠对所试食物的适口性大致为小米最好,谷物、水果类次之,豆类最差。单种添加剂试验以8%的W-1最优,次为2%的W-2和0.5%的W-3;混配试验以8%的W-1 0.5%的W-3效果最好,将其加入2种正常毒饵中,能显著提高毒饵的适口性。现场毒杀试验敌鼠钠盐、杀鼠迷、双甲敌鼠胺盐、溴敌隆及杀它仗对黄胸鼠的灭效基本在80%以上。结论按灭鼠药毒力分级标准,两种抗凝血灭鼠剂对黄胸鼠均属剧毒,可推广使用。在已证实鼠类产生抗药性种群的地区灭鼠,要立即更换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药物控制黄胸鼠可选用小米、大米、稻谷、碎玉米粒及小麦作基饵较好。8%的W-1、2%的W-2及0.5%的W-3能显著提高黄胸鼠的适口性,均可作为引诱剂选用。敌鼠钠盐、溴敌隆及杀它仗毒杀黄胸鼠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控制黄胸鼠筛选适口性较好的抗凝血灭鼠剂。方法 在实验室将黄胸鼠单个笼养和集体群养进行有选择性摄食试验 ,分别测定 6种灭鼠剂的毒力及适口性。结果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适口性和毒效均优于第一代。结论 在鼠类产生抗药性种群的地区灭鼠 ,可更换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  相似文献   

20.
黄胸鼠年龄研究及其鼠疫动物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00匹黄胸鼠臼齿的研究结果表明,一龄以上鼠占总体的68.5%(1~3龄占62%),10月龄以下鼠占31.5%;在344匹检测鼠疫菌阳性的黄胸鼠中,一龄以上鼠占85.76%,一龄以下鼠占14.24%。这一年龄分布特点,反映了黄胸鼠种群生态演替规律及其鼠疫动物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