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612-1614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科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6足8例跖骨Wagner分期≥3级的濒临截肢的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一期清创去除感染病灶,应用Ilizarov骨段滑移术治疗糖尿病足骨髓炎及跖骨骨缺损,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评估。[结果]本组患者6足8例跖骨慢性骨髓炎,经Ilizarov技术治疗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骨髓炎治愈,糖尿病足保肢成功。随访1年以上,糖尿病足跖骨骨髓炎未见复发。并发针道感染2例,骨痂生长慢1例。[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能够彻底清除足部感染病灶,同时重建跖骨长度并保留足部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足跖骨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创后一期Ilizarov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0月,应用清创后一期Ilizarov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患者8例(9足、11个部位)。其中男3例(4足、5个部位),女5例(5足、6个部位);年龄44~65岁,平均57.5岁。糖尿病足分级:Wagner 3级6例(7足)、4级2例(2足)。左足4例,右足3例;双足1例。慢性骨髓炎病程1~5年,平均3.1年。骨髓炎部位:第1跖骨头3足,第3跖骨头1足,第4跖骨头1足,第5跖骨头6足。其中2例为同一足合并2个部位慢性骨髓炎。记录跖骨延长长度及时间、佩戴外固定架时间,计算外固定架带架指数;观察足部溃疡及骨延长段愈合情况,记录愈合时间,计算骨延长段愈合指数。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9~26个月,平均15.0个月。除骨延长期间发生针道感染外,治疗期间均无皮肤坏死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跖骨延长长度12~35 mm,平均20.5 mm;跖骨延长时间21~84 d,平均57.8 d。佩戴外固定架时间10.4~21.1周,平均14.6周;外固定架带架指数为42.9~59.2 d/cm,平均54.3 d/cm。患者足部溃疡均愈合,愈合时间19~70 d,平均30.5 d;随访期间溃疡均无复发。X线片复查示骨延长段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指数为37~51 d/cm,平均42.5 d/cm。末次随访时,踝关节AOFAS评分为87~95分,平均91.7分;获优5足、良4足,优良率100%。结论清创后按照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行一期跖骨延长,能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重建跖骨长度、保留跖骨负重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1]。多数糖尿病足患者因为失治或误治,没有很好的控制血糖而发生肢体溃疡、坏死、甚至截肢[2]。在美国所有非创伤性截肢患者中,50%患者的截肢原因是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不佳。因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型外固定架在足部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探索其在足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1月本科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足部损伤共22例,其中跖骨干骨折8例中闭合3例,开放5例;跖跗关节骨折脱位4例中闭合1例,开放3例;足舟骨骨折3例;楔骨骨髓炎7例。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6.5个月,足功能恢复按AOFOS标准,优14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1.8%,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微型外固定架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固定可靠。其应用于跖骨干骨折、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足舟骨骨折、楔骨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后,对维持内侧柱长度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创伤后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骨髓炎是开放性骨折的常见并发症 ,疗效常不满意 ,治疗失败率在 2 0 %以上[1] ,常造成致残和 /或截肢的后果。因此 ,改进治疗方案 ,降低创伤后骨髓炎的发病率很有必要。1 创伤后骨髓炎定义和分类创伤后骨髓炎是因外伤导致病源菌进入骨内 ,在其中繁殖引起的感染[2 ] 。其分类方法很多 ,其中Cirny Mader[3 ] 根据骨髓炎涉及的范围及病人的全身状况进行分类得到临床较为广泛的采用。Ⅰ型 :骨髓性骨髓炎 ,感染主要限于内骨膜 ;Ⅱ型 :浅表性骨髓炎 ,感染局限于骨表面 ,没有需要处理的死腔 ,但常需用软组织覆盖裸露的骨 ;Ⅲ型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软组织松解结合跖骨远端截骨,治疗跖骨近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的轻、中度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2年5月本科分别采用软组织松解结合改良Chevron截骨或改良Reverdin截骨术(必要时加用Akin截骨术),治疗以近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为特点的外翻患者84例141足。所有患者均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系统中跖趾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经过6个月~2年,平均1.5年的随访,随访率69.5%,优77足(78.6%),良21足(21.4%),优良率100%;术后无内翻、切口感染、跖骨头坏死、转移性跖骨痛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软组织松解结合跖骨远端截骨,治疗跖骨近端关节面固有角增大的轻、中度外翻畸形疗效肯定,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足已成为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大约12%~25%的糖尿病患者会罹患糖尿病足[1]。美国每年有3%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而足溃疡是截肢的主要因素,成年人的足和下肢截肢有40%是糖尿病所致[2]。尽管目前采用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高压氧及局部清创等多学科综合治疗使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有所改善,但仍有极多数患者由于坏疽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截肢,极大降低患者的生存质  相似文献   

8.
第1跖骨籽骨脱位与(足母)外翻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第1跖骨籽骨系统在母外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足100只,母外翻足82只,拍摄负重位足部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rst interm etatarsal an-gle,IMA),籽骨到第2跖骨轴线的距离,第2跖骨的长度,分析籽骨脱位与母外翻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和母外翻足籽骨与第2跖骨轴线的距离与第2跖骨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35±0.02,0.39±0.03(P>0.05),正常足籽骨位置不同分级之间与HVA和IMA无明显相关性,在母外翻足中籽骨脱位与HVA、IMA明显相关。[结论]第1跖骨籽骨系统在母外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行母外翻矫正术时应注意籽骨系统的矫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onseti方法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比较患足与正常足足跗-跖骨骨化中心最大径、各跗-跖骨间角度。[方法] 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共纳入52例(78足)进行Ponseti方法治疗,双侧26例,单侧26例,采用ICFSG评分评估临床效果。将纳入的26例单侧马蹄内翻足患者的患足与正常足进行影像学指标测量比较。[结果]随访4~8年,平均(4.80±1.00)年。按ICFSG评分,78足中54足评为优,平均ICFSG评分(3.60±1.42)分,占69.23%;24足评为良,平均ICFSG评分(6.83±0.92)分,占30.77%。Ponseti方法治疗后优良率为100.00%。26例单侧马蹄内翻足患者的患足与正常足进行影像学指标测量比较,患足正-侧位距跟角、距跟指数、正-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较正常足减小(P0.05),正位跟骨第5跖骨角增大(P0.05)。除第4、第5跖骨外,患侧各个跗骨骨化中心、跖骨骨化中心较正常侧显著减小(P0.05)。[结论]本研究Ponseti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结果优良率为100.00%。马蹄内翻足经此治疗后可残存轻微内收及内翻畸形,且跗骨及内侧跖骨发育缓慢,而腓侧跖骨发育正常,提示马蹄内翻足从本身发育角度上有畸形复发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83-2186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MaceiraⅡ-Ⅳ期Müller-Weiss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术治疗的Müller-Weiss病患者16例(16足),男4例,女12例;年龄29~56岁,平均(41.42±5.12)岁;Maceira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7例。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Maryland评分、V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通过测量足负重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负重正位距骨-第2跖骨角以及后足力线角进行影像学评价,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0.63±3.67)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患者足背伤口出现皮缘坏死。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率100%;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角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术治疗MaceiraⅡ-Ⅳ期Müller-Weiss病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2001-2003
[目的]探讨Jacoby截骨术联合Reverdin矫形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合并(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第2跖骨头坏死合并(足母)外翻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对13例第2跖骨头坏死合并(足母)外翻患者行第2跖骨Jacoby截骨术及Reverdin矫形术,术后行第2跖趾关节跖屈、背伸功能训练。[结果]手术时间60~90 min,术中出血量5~10 ml,所有病例术中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无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1年(足母)外翻复发,第2跖趾关节屈曲及背伸活动时疼痛。1例患者因过早下地活动,导致内固定松动,骨折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能力。所有患者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评分,优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4.62%。[结论]第2跖骨头坏死常合并严重(足母)外翻,Jacoby截骨术联合Reverdin矫形术治疗第2跖骨头坏死合并(足母)外翻可改善患者疼痛疼症状和跖趾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术后应重视(足母)外翻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拇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位置的变化,及其与跖趾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只足(外翻足39只、正常足41只)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正常足籽骨位置,对拇外翻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的距离、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第1跖趾关节功能的评分别行t检验。[结果]正常足、拇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干的距离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拇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变化、第1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和跖趾关节评分关系密切,手术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籽骨相对于第2跖骨位置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painful accessory navicular,PAN)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29例(37足)Ⅱ型PAN。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18~50岁,平均41.4岁。扭伤24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均行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中足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片测量跟骨倾斜角、距骨第1跖骨角、距舟关节包容角、距骨第2跖骨角。结果术后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加强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或骨髓炎发生。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5.1个月。X线片示关节面均于术后2~5个月愈合,平均3.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AOFAS疼痛、功能、力线评分及总分以及距舟关节包容角、距骨第1跖骨角和距骨第2跖骨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倾斜角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7,P=0.276)。结论采用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PAN可有效缓解症状,患足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横弓形态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正常足和外翻足横弓的形态,探讨横弓在外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35名外翻患者65只足和30名正常人60只足,在负重位和非负重位足正位X线片和前足轴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st intermetatarsalangle,IMA),各跖骨头、籽骨到足底的距离。[结果]外翻足HVA平均30·8±8.9°,第1、2跖骨间角为16.5±2·6°;正常足HVA为10·2±2·0°,第1、2跖骨间角7·9±1·6°。外翻足与正常足比较第1跖骨头向下移位,第2、3跖骨头距足底的距离明显低于正常足。腓侧籽骨向外上方移位,胫侧籽骨向外侧移位。[结论]外翻足横弓塌陷,籽骨脱位,第2、3跖骨头过早、过重负重易产生疲劳性骨折、跖骨痛和足底胼胝体。  相似文献   

15.
<正>创伤导致的骨与关节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Gafur等[1]报道在1982~2002年骨髓炎发病率增加了2.8倍。骨与关节感染后会导致预后不良,Johnson等[2]报道开放性Ⅲ型战伤骨折均合并感染,其中37%的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4%的骨折延迟愈合患者最后面临截肢,而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对其效果不佳。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有效克服了传统用药带来的效率不高、毒性较大等问题,因而在治疗骨髓炎、感染性骨缺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躅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位置的变化,及其与跖趾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只足(外翻足39只、正常足41只)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正常足籽骨位置,对足母外翻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的距离、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第1跖趾关节功能的评分别行t检验.[结果]正常足、(足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干的距离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变化、第1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和跖趾关节评分关系密切,手术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籽骨相对于第2跖骨位置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5):1435-1437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在跟骨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6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7~45岁,平均32岁。其中3例外伤导致(1例电击伤,2例锐器伤),3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2例钛板,1例空心钉)。术前AOFAS评分25~68分,平均45分。所有患者均采用Masquelet技术分2个阶段治疗:第1阶段彻底的清创(2次手术者,取出内固定材料),将混有大剂量万古霉素的聚曱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塑形后填充于骨缺损部位,无张力关闭创面;第2阶段,术后3个月切开诱导膜,取出骨水泥,在诱导膜腔里填充自体髂骨,逐层关闭。记录患肢术后并发症、骨愈合时间及功能情况。[结果]患者术后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切口均愈合,无再发切口感染,无再发骨髓炎征象,无供区并发症,无术后再发骨折等需计划外手术。均行走自如,术后AOFAS评分79~96分,平均90.6分。[结论]Masquelet技术可以有效的治疗跟骨慢性骨髓炎清创后骨质缺损问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垂直距骨(congenital vertical talus,CVT)微创松解复位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手术由作者用同一种术式完成。先取跟腱止点上内侧小纵切口,松解跟腱、踝关节后关节囊、距下关节囊后部。再取距骨头内侧纵切口,钝性松解距舟关节、距下前关节。视情况于足外侧跟骰关节作第3个小纵切口,松解距下关节。松解完成后,从距骨体后方沿距骨轴穿1枚克氏针向前,距舟关节复位后由足背穿出。为保持距舟、距跟关节的稳定,经足底由跟骨向距骨交叉穿2枚克氏针。[结果]随访时间17—36个月,平均时间28个月,随访结果用Adelaar及Kodro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足,良5足,可2足,差0足。随访末期遗留的畸形,如足跟外翻、前足外展1足,前足旋前1足。随访末期前后位距跟角、前后位距骨第1跖骨角、侧位跟距角、侧位距骨与第1跖骨角基本正常。[结论]手术复位是治疗CVT的唯一方法,早期微创松解术是婴幼儿患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足外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T型阶梯接骨板治疗的50例足外翻畸形患者(88足);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比较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和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愈后。[结果]有45例(76足)患者获随访,其中男性5例(8足),女性40例(68足);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15~27个月),HVA由术前平均(35.1±2.7)°减小至术后平均(17.7±2.0)°(P0.05);IMA由术前平均(13.5±2.5)°减小至术后平均(8.7±0.7)°(P0.05),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45.7±8.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1.2±4.3)分(P0.05);无感染、骨不愈合和转移性跖骨痛发生,有4例6足(7.9%)出现趾僵硬,2例3足(3.9%)出现足外翻复发。功能评级:优51足,良16足,差9足,优良率为88.2%。[结论]足外翻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采用一种足部截骨手术治疗儿童僵硬性马蹄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内外跗骨楔形截骨并经楔骨横行截骨治疗儿童僵硬性马蹄足8例13足,男5例,女3例;年龄4.1~8.5岁,平均5.6岁。13足中10足还同时行后内侧和外侧的软组织松解术,3足同时行后内侧的软组织松解术。术前术后通过测量足正位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和跟骨第5跖骨角以及侧位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和跟骨第1跖骨角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随访12~48个月,平均34个月。所有患足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家长和患儿都认为术后在穿鞋的舒适度上和足的外观上有明显改善。在正位X线片上距骨第1跖骨角和跟骨第5跖骨角分别平均改善22.30°和19.08°,侧位X线片上距骨第1跖骨角和跟骨第1跖骨角分别平均改善了1.16°和1.08°。结论内外跗骨楔形截骨并经楔骨横行截骨是治疗儿童僵硬性马蹄足有效而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