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收肌腱转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RDP)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19例,其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3~17岁,平均16岁;病程3~18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行大收肌腱转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比较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外侧髌股角及Q角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疼痛、肿胀,髌骨脱位或半脱位发生。外侧髌股角由术前的(-3.8±4.9)°恢复到术后的(10.3±4.1)°;Q角由术前的(16.4±3.1)°减小至术后的(10.5±1.2)°;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68.6±8.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3.7±6.5)分,其中优1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大收肌腱转位重建内侧髌骨韧带可明显恢复髌骨稳定性,是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游离肌腱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手术方法及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40例(47膝),男10例(12膝),女30例(35膝),年龄7~51岁,平均19.4岁。全部经膝关节镜检最后确诊,其中43膝采用游离自体半腱肌,4膝采用异体肌腱,通过髌骨双隧道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镜下动态调整移植肌腱的张力,使髌股关节对合达到正常,并用挤压螺钉将肌腱游离端固定在股骨止点。其中8例(10膝)同时行髌韧带止点内移术。结果有36例(42膝)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0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包括髌骨主观稳定性评估、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nsall疗效标准(1976年)。术后髌骨外推试验和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为(63.1±9.1)分,术后评分为(87.1±6.4)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P〈0.05)。按Insall疗效标准,优良率为85.7%。结论采用以游离肌腱重建MPFL为主的综合术式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16例(18膝)复发性髌骨脱位行关节镜下半腱肌腱重建MPFL的手术治疗.结果 16例随访6~23个月,术后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Lysholm评分为92.8分.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双束重建MPFL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4月共收治28例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所有患者在第一次脱位均为膝关节外伤所致,伤后患膝明显肿胀及髌骨脱位-复位感,此后出现髌骨脱位3次以上者。手术方法:先行关节镜检查,髌骨外侧支持带紧张者行松解术,关节镜监视下调整MFPL的张力并于其解剖止点以同种异体肌腱重建MFPL,术后接受正规功能康复锻炼。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12~36个月)。重建术后无髌骨再次脱位发生,髌股关节稳定。术前、术后均采用Lysholm和Kujala膝关节评分标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适当的病例,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是治疗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1):1041-1043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止点的内收大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对12例髌骨复发性脱位(单侧10例,双侧2例)行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保留股骨止点的内收大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测量髌股外侧角的大小及Lysholm评分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术后1年Lysholm评分由术前(65.1±18.6)分显著提高到术后(92.0±10.1),髌股外侧角由术前(-2.1±8.7)度恢复到(10.4±3.9)°。所有患者在术后6~8个月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结论]保留股骨止点的内收大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可明显恢复髌股关节稳定性,是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腘绳肌腱移植包埋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67例,其中男28例,女39例;年龄10~42岁,平均22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不稳感,"打软腿",髌骨错位感,膝前疼痛等。67例均行腘绳肌腱移植包埋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及Q角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7.5±13.4)个月。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发生。Lysholm评分由术前76.35±2.86提高到术后82.71±2.29;Q角从术前(18.75±2.33)°降至术后(13.28±1.75)°。结论:腘绳肌腱移植包埋方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可以提供足够的张力,恢复髌骨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游离半腱肌腱髌旁锚钉固定加强膝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1999年3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57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19例,女38例;年龄17~29岁,平均24.3岁;首次脱位至手术时间为1~4年,平均2.6年.行髌内侧支持带和髌股韧带修补手术15例(A组),经髌骨骨隧道自体游离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19例(B组),自体游离半腱肌腱髌旁锚钉固定加强膝内侧髌股韧带23例(C组).术后12个月按照Insall标准和Lysholm评分评价结果,并比较3种术式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37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前与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A组平均分别为(80.3±2.9)、(89.6±3.7)分,B组平均分别为(80.9±3.1)、(94.6±3.4)分,C组平均分别为(81.2±3.9)、(93.6±4.1)分,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之间术前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与C组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疗效按Insall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80.0%、94.7%、95.6%,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锚钉固定技术加强膝内侧髌股韧带的方式具有手术方式简单、损伤小、髌骨稳定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RDP)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髌股韧带(MPFL)与髌外侧支持带分层松解术治疗RDP 37例。结果 37例均获5~38个月随访,无复发患者,倾斜试验及恐惧试验阴性,膝部疼痛消失或缓解,活动功能改善;术后Lysholm评分明显增加,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MPFL与髌外侧支持带分层松解术治疗RDP简便有效,适应证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髌骨前缘固定人工韧带及自体肌腱技术重建MPFL治疗髌骨不稳定11例.结果 随访12个月,无一例复发髌骨脱位.术后12个月髌股适合角平均值为(-7.3±3.4)°,外侧髌股角平均值为(7.2±1.5)°,Kujala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值为(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建髌骨内侧韧带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11例14膝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采用半腱肌重建髌骨内侧韧带(MPFL)术进行治疗,术后通过至少3年时间的随访,了解膝关节脱位复发,患膝主观症状以及患肢整体功能情况。[结果]术后膝关节脱位无复发,手术前后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39.4±4.7)和(91.3±6.1),X线检查手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髌股协调角分别为(17.9±6.1)和(5.4±8.3),Insall髌骨指数分别为(1.34±0.21)和(1.17±0.33),髌股外侧角分别为(-2.3±8.7)和(10.3±3.9)。P值均<0.01,[结论]半腱肌重建髌骨内侧韧带术能够有效地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防止复发,并有利于缓解膝关节症状,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带神经的邻指皮瓣修复示中环指指腹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修复示、中、环指指腹缺损的方法。方法 运用带有尺侧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邻指皮瓣,修复示、中、环指指腹缺损,并将所带神经吻合于桡侧指固有神经残端。术后待皮瓣断蒂后测量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外观良好,患者自觉满意。随访并测量两点辨别觉桡侧达5~7mm,尺侧达8~10mm。结论 对于示、中、环指指腹缺损,修复其创面,恢复其感觉功能,尤其是桡侧的皮肤感觉功能比较重要。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16.
In 1902, when Americans were traveling to Austria and Germany for postgraduate training, Arthur Steindler (1878-1959) emigrated from his native Austria to the middlewestern United States to complete his education.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renowned University of Austria in 1902 and completing postgraduate orthopedic training under Lorenz in 1907, he continued clinical work in Chicago under Ridlon until 1910. Ridlon recognized his scholarly qualities and recommended him for a professorship, first at Drake University and then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where from 1913 to 1949 he organized the most advanced statewide crippled children's service in the country. Steindler pioneered the application of biomechanics to orthopedic problems and wrote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book on the mechanics of locomotion. He educated more than 300 resident orthopedic surgeons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 He may have been the first to write long-term end-result statistics for each operation in a textbook on orthopedic surgery.  相似文献   

17.
This Classic article is a reprint of the original work by William Arbuthnot Lane,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An accompanying biographical sketch on William Arbuthnot Lane, M.S., F.R.C.S., is available at DOI  10.1007/s11999-009-0861-3. The Classic Article is ©1909 by Wolters Kluwer Health-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nd is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Lane WA.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Ann Surg. 1909;50:1106.  相似文献   

18.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最致命的并发症是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问题,外科手术治疗均试图从不同途径解决该并发症。国内外诸多学者创立并改良了多种分流及断流手术,但疗效始终无法令人满意。Starzl于1963年成功开展了全球首例肝移植手术,给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带来了革  相似文献   

19.
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表达AFPmR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表达AFP mRNA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Nested RT-PCR检测外周血中癌细胞表达的AFP mRNA。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45例,AFP m RNA阳性率76%。17例继发性肝癌患者,原发癌来自结肠癌7例,直肠癌5例,胆囊癌2例,小肠平滑肌肉瘤2例,乳腺癌1例,AFP mRNA阳性率。原发性肝癌患者AFP mRNA阳性率在AFP大于20μg/L组90%,有肝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IH)过程中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间质效应细胞。方法 建立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动物模型,采用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平滑肌细胞(SMC)的位置,用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Ⅰ、Ⅲ 型胶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在静脉移植术后1、2、4、6、8周的定位表达。结果 术后早期,移植静脉增生内膜的SMC中有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的表达。术后远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也在增生内膜的SMC中表达。结论 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中的胶原是由SMC合成及分泌的,SMC是ECM堆积的间质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