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琴  苏晋生  李静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249-125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3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5例,直径〉5 cm,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呈类圆形或分叶样,边界不清,增强后静脉期明显强化;良性5例,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多较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潜在恶性2例,瘤体密度较均匀。静脉期多平面重建可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64排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CT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26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例、小肠5例、食管1例、肠系膜2例,结肠及直肠2例.2例为多发,1例发生在胃和小肠,另1例发生在小肠和乙状结肠;良性12例(46%),恶性9例(34%),交界性5例(19%),肿瘤直径2~l3cm,平均6.5cm.≤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呈均匀强化;>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欠清,密度不均,病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点状钙化2例,伴有远处转移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GIST诊断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螺旋 CT 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 CT 平扫及增强双期或三期扫描,2例行 CTA 后处理重建。结果19例小肠间质瘤中,2例位于十二指肠,6例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1例多发位于空、回肠。良性3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5例。全部19例 CT 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肿块。良性者,平扫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可见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平扫肿块边缘清晰12例,4例边缘模糊,增强扫描见轻至中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2例,2例肿块内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多数内见无强化坏死区,坏死区呈偏心性且达边缘6例,坏死囊变明显呈囊肿样及肿块内出现气体、液平面各1例。结论螺旋 CT 对于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s)的螺旋CT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其在CT扫描中的特征。术前均行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4例,小肠5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2例,食管、肠系膜、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良性5例,直径在3~5 cm,增强强化均匀;交界性5例,直径在4~7 cm,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17例,肿块直径均〉5 cm,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域。螺旋CT对该组病灶的定位准确度为93%,定性为78%。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良恶性判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GIST患者病例资料,均行术前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发生于食管2例、胃1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3例、结肠2例及肠系膜1例.16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9例呈不规则形,2例呈哑铃状.大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钙化及气体影,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部分高度危险间质瘤可侵犯临近脏器.CT定位诊断符合率77.8%(21/27).27例均手术后或胃镜钳取组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27例CD117均为阳性,23例CD34阳性.结论 GIST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是GIST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本组中食管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系膜间质瘤1例,腹膜后间质瘤1例,肿块太大难以确定来源部位4例(主要位于腹腔及盆腔)。低度危险5例,中度危险6例,高度危险19例。低度危险的GIST为类圆形的肿块,密度较均匀;高度恶性肿瘤直径均〉5cm,强化欠均匀,坏死囊变多,形态不规则;中度危险的GIST大小形态无特征性。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准确定位,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64例进行CT检查,观察影像学表现,并依照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静脉对比增强方式、增强强度、邻近器官的侵犯、溃疡、瘘管、钙化、肠系膜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的存在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特征性表现。结果:肿瘤病变位置多位于胃体(P=0.024);病变生长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多表现为外生性生长(46%);多表现为中度增强(P<0.01),较少出现邻近器官的侵犯、钙化、肠系膜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P<0.001;肿瘤大小和生长方式,肿瘤大小和增强方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间质瘤具有特征性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掌握其特征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r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回顾性分析1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资料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r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回顾性分析1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资料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扫描资料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肿瘤位于食道1例,胃8例,肠系膜7例,空肠2例.良性6例,恶性12例,其恶性征象:①肿瘤呈分叶;②瘤体内有大片坏死;③瘤体内或瘤旁常伴丛状或扭曲的新生小血管和增粗的供血动脉;③邻近组织侵犯和(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61.1%(11/18).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肿瘤为良性4例,增生活跃2例,恶性12例.结论:螺旋CT扫描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判断和肿瘤的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垂杨柳医院医联体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并统计纳入患者CT表现差异及病理学诊断结果;以病理学诊断为依据,计算64层螺旋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结果 64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甲状腺结节的部位、直径、形态、边界、钙化及囊变情况,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在形态、边界、钙化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良性结节患者均匀强化(50.00%)、完整环形强化(41.07%)、瘤周强化残圈(0)、半岛样强化(3.57%)与恶性结节患者(4.35%、6.52%、45.65%、34.7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甲状腺良性结节58例,恶性结节44例,特异度为92.86%,灵敏度为86.96%,准确度为90.20%.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临床诊断或可疑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主动脉全程重建并分析病变。[结果]47例患者中Ⅰ型主动脉夹层9例,Ⅱ型主动脉夹层4例,Ⅲ型主动脉夹层34例。其中2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与DSA主动脉造影对照,64层螺旋CT共显示破口52个,DSA显示破口44个。13例行覆膜支架破口封堵术,64层螺旋CT复查发现Ⅰ型内漏4例。[结论]64层螺旋CT以其快速、薄层的容积扫描和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真实、全方位、多角度的显示主动脉全程,在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准确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前、术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安全、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邹庆  明兵  李洪  刘高原  官泳松 《西部医学》2013,(11):1711-1713,1717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64层螺旋CT的表现特点,初步判断其良恶性,同时总结胃肠间质瘤的少见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CT特点及细胞有丝分裂数,分别将肿瘤的原发部位、直径、坏死情况、边缘、强化特点、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与细胞有丝分裂数相比较,采用Fisher's exact检验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肿瘤的原发部位、直径、边缘、组织浸润及远处转移在良恶性肿块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胃肠间质瘤可以合并钙化、乏血供、淋巴结转移、合并淋巴管瘤等少见征象.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64层螺旋CT表现有特征性,可以初步判断肿块良恶性,同时应重视胃肠间质瘤少见征象,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冯泽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20-11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边缘有分叶,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中4例源于胃,2例源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1例源于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宁  高峰  张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9):127-129+16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55例肺结节病患者。患者均先行64排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一周内均再行低剂量扫描,比较两种不同剂量扫描方法检出的肺结节数目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两组扫描方法检出的肺结节数目及其形态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方法后的检出结果无明显差异,低剂量扫描可以有效减少对人体的辐射危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6月间收治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由外伤导致视神经受损,其中打架所致5例,剧烈碰撞所致3例,车祸所致3例,其他原因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同时进行MRI检查作为对比资料。结果螺旋CT对视神经损伤的检出率为76.9%,明显高于MRI检查中T1WI序列检出率,与MRI检查中STIR序列的检出率持平,但低于MRI检查中T2WI序列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诊断中检出率不差于MRI的检出效果,同时能够清楚地显示视神经损伤的部位及影像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食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食道异物的64层螺旋CT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内窥镜或手术证实。结果 37例食道异物位于颈段30例,胸段7例。其中CT检出35例(鱼刺20例,禽畜类碎骨13例,硬币1例,肉团1例),漏诊2例;另外,CT还发现8例(鱼刺7例、禽类碎骨1例)食管壁肿胀及周围渗出,其中2例伴咽食管右后壁脓肿。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异物的大小、形态、位置、周围关系及有无并发症,且检查安全、便捷、无痛苦,可作为食管异物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诊断桥血管及自体冠状动脉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术后2周~8年58例共140条桥血管(动脉桥43条,静脉桥97条)进行64层CT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评价显著狭窄(管径狭窄〉50%)的桥血管及〉1.5inin管径的所有自体冠状动脉节段。结果140条桥血管中,38条闭塞,102条开通,CT全部诊断正确。102条开通的桥血管中,18条存在显著性狭窄,CT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95,2%。CT图像能够满足诊断的自体冠状动脉节段占90%。在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中,以节段为单位诊断自体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84%(87/103)、特异性74%(384/518)。临床正确诊断率为91%(53/58)。结论64层螺旋CT可准确诊断桥血管及自体冠状动脉的显著狭窄,是评价桥血管移植术后的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胃癌浆膜外侵犯及淋巴结、腹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100例经胃镜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以手术及病理为对照,评价128层螺旋CT在胃癌浆膜外侵犯及淋巴结、腹膜转移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 100例胃癌患者,8例患者术前CT诊断为肝脏及腹膜转移未进行手术,其余92例患者行胃癌切除术。92例手术患者,对照手术病理,128层螺旋CT对胃癌浆膜外侵犯诊断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93.8%,与术后病理一致性较好(Kappa=0.64)。128层螺旋CT对92例胃癌N分期总体准确率为78.3%,与术后病理一致性满意(Kappa=0.76)。100例胃癌患者中,5例出现肝脏转移及1例腹膜转移CT均正确诊断,2例腹膜转移CT未能诊断,手术病理证实腹膜转移,128层螺旋CT对胃癌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率75.0%(6/8),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0)。结论 128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能够较准确地评估胃癌浆膜外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及腹膜转移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价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50例接受冠状动脉CT成像(CTA)检查的我院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分布情况,分析Ⅰ~Ⅲ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及数量.结果 50例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斑块85处,Ⅰ型、Ⅱ型、Ⅲ型斑块各30处、25处、30处,其中左前降支最多,其次为左旋支.Ⅰ级(Ⅰ型16处,Ⅱ型4处,Ⅲ型5处)与Ⅱ级(Ⅰ型8处,Ⅱ型9处,Ⅲ型15处)心绞痛、Ⅰ级与Ⅲ级(Ⅰ型6处,Ⅱ型12处,Ⅲ型10处)心绞痛患者间各型斑块数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CT值[(52.1±12.6)vs(29.1±7.7)vs(41.6±10.9)]及延迟期CT值降低值[(13.4±3.9)vs(7.7±1.6)vs(10.4±2.9)]存在显著性差异,且Ⅱ级明显低于Ⅰ级及Ⅲ级,Ⅲ级明显低于Ⅰ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分布及特征,并可以通过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及密度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