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05-2010年广东省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广东省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从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和各地市收集2005-2010年广东省报告的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所有个案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以及临床特征.结果2005 -2010年,广东省分别报告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23、14、27、27、22、37例...  相似文献   

2.
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智杰  吴超  陈志辉  刘宏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3):411-412,415
目的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数据,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市近6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对2005~2010年昆明市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44例,年均发病率为0.05/10万,每年发病率波动在0~0.1/10万之间。其中5~11月是发病高峰;20~49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发病主要人群为到登革热疫区的务工、经商和旅游人员。结论昆明市登革热的主要防控策略是在流行季节做好监测报告工作,发现病例及时处置,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近3年武汉市青山区登革热监测结果,为青山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2年2个监测点的常规监测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0-2012年,青山区辖区内无登革热病例报告;蚊媒标本268只,检测登革病毒,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结论青山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危险性,需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2005-2013年莆田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3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5-2013年莆田市共报告登革热161例,其中本地感染108例,输入53例.共报告1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103例.病例主要集中在8~10月(87.6%),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主要分布在涵江区.男女比例0.83∶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55岁(88.3%).结论 莆田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涵江是重点防控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宁波市2005-2012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宁波市出现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分析宁波市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CO_2诱蚊灯法调查宁波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其密度。结果2005-2012年宁波市累计报告11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人性病例,其中25~50岁有8例,男女性别比为1.75:1。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为主(36.37%)。白纹伊蚊是宁波市登革热传播主要媒介蚊种。结论宁波市白纹伊蚊广泛存在,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存在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应继续做好蚊类监测,预防登革热流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个国家级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结果,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广西区共发生2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3个国家级登革热监测点无病例报告,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各监测点大部分监测月份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其中钦州市、防城港市大部分监测时段BI均在20以上,伊蚊幼虫孳生密度高峰在6-8月,阳性容器以暂时性容器为主,1208只白纹伊蚊中未检测到登革热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结论广西区在虫媒方面已经具备传播登革热病毒的条件,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和卫生宣教,将BI控制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0-2018年深圳市福田区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8年福田区登革热报告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福田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71例,输入性病例55例,占32.16%,本地病例116例,占67.84%,输入性病例主要源于东南亚;全区各个街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北京市近5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北京市出现登革热暴发的风险.方法 采用SPSS软件分析北京市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CO2诱蚊灯法调查北京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其密度.结果 2006-2010年北京市累计报告23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25~59岁病例占95.65%(22/23),男女性别之比为4.75∶1.病例的职业分布以干部职员为主(69.57%,16/23).与2007年相比,2010年白纹伊蚊的构成比增加了25.71倍,密度增加了6.00倍.结论 近几年北京市亚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密度逐年增加,应继续做好蚊类监测,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浙江省2005-2013年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流行特征分析,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浙江省2005-2013年登革热疫情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浙江省2005-2013年共报告登革热294例,除2009年一起在输入性病例后造成本地196例发病的暴发疫情外,其余98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97例是境外输入。输入性病例数每年波动在2~39例之间;7—10月是发病高峰;20~49岁人群发病数最多,发病主要人群为到登革热疫区的务工、经商和旅游人员。结论浙江省每年发生登革热输入疫情较为频繁,引发本地感染风险较大,需要加强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和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及媒介监测数据,描述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和分析,采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地图。结果 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暴发111起,共涉及病例12 490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73.7%。暴发集中在广东(77起)、云南(14起)、浙江(8起)和福建(8起)4省份,共累及85个县(区)。暴发集中在5-11月,病例≤ 10例的小规模暴发多于30 d内终止(28/34,82.4%),较大规模暴发多持续数月,于10-11月终止。登革病毒1型和2型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的主要流行株。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的区域。主要暴发省份病例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登革热暴发呈地域扩散、甚至向高纬度扩散态势,不同省份暴发特征各异,总体分为口岸型、乡村型和城市型,各省份应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近年来义乌市虫媒传染病流行情况,为虫媒传染病防治提供对策。方法 检索2005 -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义乌市的虫媒传染病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虫媒传染病特点。结果 义乌市2005-2013年虫媒介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3.02/10万,2009年最高达11.82/10万,2009年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达到8年来最低点,发病率为1.17/10万,2013年有所升高。2005-2013年间各月均率分布7-10月份最多,占总病例数的74.85%,发病率最高的镇街是义亭镇,平均发病率为22.30/10万,其次是稠城,平均发病率为3.59/10万;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为3.68/10万;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和民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39.47%、24.13%和15.75%。结论 义乌市虫媒传染病发病率在2009年登革热暴发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可掉以轻心,应强化虫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预防虫媒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5-2013年我国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针对2005-2013年全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发病10例及以上的流感样病例暴发,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其中的流感暴发疫情,并对引起流感暴发的病毒型/亚型及暴发的时间、地区、场所分布、规模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全国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3 252起,其中经实验室确认的流感暴发2 915起,以甲型H1N1流感和乙型流感为主。流感暴发病例中以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报告最多,其他季节主要集中于冬春季,在学校寒暑假期间迅速减少。南方省份报告的流感暴发较多,占总起数的79%。流感暴发的最主要场所为中小学校,报告暴发疫情2 763起(占总起数的85%),暴发规模以30~99例为主。结论 我国每年冬春流感流行季节发生大量流感暴发疫情,病毒型别存在季节间差异,中小学校是流感暴发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14.
2005--2010年广东省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从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和各地市收集2005--2010年广东省报告的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所有个案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以及临床特征。结果2005--2010年,广东省分别报告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23、14、27、27、22、37例,合计15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7%(150/1718)。广东省内、外籍、外省流动人口各占输入病例总数的48.7%(73/150)、31.3%(47/150)、18.0%(27/150)。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一11月为输入高峰,占全年输入病例总数的70.7%(106/150)。珠三角地区报告输入病例数占全省输入病例总数的94.O%(141/150),其中广州、深圳2个市例数最多,分别占47.3%(71/150)和28.7%(43/150)。150例病例中男104例,女46例。20~49岁人群是登革热输入病例的主要人群,占79.3%(119/150),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入病例的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为首位,占29.3%(44/150)。2005--2010年间输入病例来源国家数目逐渐增多,输入的第1来源仍是东南亚地区,占72.0%(108/150),其中印尼病例最多,为26例;南亚地区是输入的第2来源,占总输入病例的16.0%(24/150),其中印度最多,为16例。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每年输入病例数基本保持稳定,输入疫情仍主要集中发生在珠三角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输入来源国范围有逐年扩大趋势,20~49岁年龄组、商业服务人员是输入病例的好发年龄和职业,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防控和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杨泽锋  黄祖星 《职业与健康》2013,(23):3129-3130,3133
目的分析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2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5--2012年佛山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1例,其中该地感染病例356例,输入性病例5例。共报告7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314例,暴露总人数54249人。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病例分布于禅城、南海和顺德3个区。男女比例为1.01: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62.88%。结论佛山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禅城、南海、顺德是佛山市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2004—2005年慈溪市登革热媒介综合性防治的效果。方法综合防治清除蚊虫孳生地,灭蚊以白纹伊蚊密度指数考核灭效。结果2004年疫区的白纹伊蚊幼虫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分别下降了96.6%、92.5%和99.0%,疫情得到了控制。2005年疫区白纹伊蚊幼虫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分别为4.1、5.2和4.5,全年无新发病例。结论采取清除蚊虫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可迅速有效地遏制登革热的发生或流行。  相似文献   

17.
《Vaccine》2015,33(8):1092-1097
BackgroundWe aimed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MM) in mainland China (excluding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data for controlling the outbreak and prevalence of MM.MethodsData from the 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s Registry System and the MM case information reporting system from 2005 to 2010 as well as data from the MM Surveillance System were used.ResultsThe morbidity of MM for the whole country was, on average, 0.09 cases per 100,000 (range 0.02 [2010]–0.18 [2005] cases per 100,000) from 2005 to 2010, the incidence rate was highest in the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average 0.56 cases per 100,000), and the majority of cases came from Anhui province (average 0.32 cases per 100,000). Morbidity was highest in children under 1 year old (average 0.60 cases per 100,000). The proportion of laboratory-confirmed cases of serogroups A, B, and C were 37.2, 11.5 and 42.7, respectively, from 2005 to 2010.ConclusionsThe incidence level declined year-to-year in mainland China. Children and students are the most at risk groups. The proportion of serogroup C cases has increased year-to-year, and new cases of serogroup W135 have been found. Controlling the epidemic of serogroup C and preventing outbreaks of serogroup B and W135 represent major future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