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在维生素K1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凝血酶原复合物 (PCC)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5 5例胎龄 36~ 4 0周新生儿HIE患儿分成维生素K1组 (A组 )和维生素K1 PCC(B组 ) ,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 (PT %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等凝血功能分析结果 ,并对PT延长者予PCC后再进行复查。结果 B组与A组相比 ,仅FIB明显降低 (P =0 .0 0 5 4 ) ,而PT、INR、PT %、PTT、TT均无显著差异 ;对PT延长者给予PCC后 ,PT、PT %可恢复到正常范围 (P =0 .0 4 6 7,0 .0 0 0 98) ;比较A、B组脑CT检查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新生儿HIE在给予维生素K1治疗基础上若PT无明显延长可不必加用PCC。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高凝状态52例及肝素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合并高凝状态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及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测定2 0 0 1年1 0月至2 0 0 3年6月佛山市顺德妇幼保健院和顺德杏坛医院收治的52例重症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D -二聚体(D -Dimer)、抗凝血酶Ⅲ(AT Ⅲ)、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氧饱和度(SaO2 ) ,并进行对比。结果 52例重症肺炎患儿中2 0例的D- Dimer升高,治疗前3 2例患儿的AT Ⅲ活性及SaO2 明显降低,TT、APTT明显缩短。经肝素治疗后,2 0例治疗组患儿的D- Dimer下降、SaO2 升高、TT延长、Fbg下降。结论 重症肺炎存在高凝状态,其实验室诊断参考指标是:D- Dimer升高、AT Ⅲ降低、TT、APTT缩短。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是:D -Dimer下降,AT Ⅲ活性>70 % ,TT、PT、APTT延长,Fbg下降。  相似文献   

3.
低出生体重儿维生素K干预前后PIVKA-Ⅱ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低出生体重儿(LBWI)生后维生素K情况及治疗后的变化,将50例LBWI随机分为A组(26例)和B组(24例).两组于生后维生素K治疗前采静脉血检测血浆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Ⅱ(PIVKA-Ⅱ)后,A组静注维生素K1 mg,B组静注5 mg并于5天后再次采血检测PIVKA-Ⅱ.结果显示A、B组LBWI生后各有8例PIVKA-Ⅱ≥2μg/ml(P>0.05).经维生素K1治疗后PIVKA-Ⅱ≥2μg/ml各为2例和1例.两组间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明显(P>0.05).但维生素K1治疗前、后PIVKA-Ⅱ≥2μg/ml分别为16例、3例.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本组LBWI观察期间无一例临床出血病例发生.结论LBWI生后存在维生素K缺乏.静注维生素K11mg、即可预防维生素K缺乏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低出生体重儿维生素K干预前后PIVKA—Ⅱ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低出生体重儿(LBWI)生后维生素K情况及治疗后的变化,将50例LBWI随机分为A组(26例)和B组(24例)。两组于生后维生素K治疗前采静脉血检测血浆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Ⅱ(PIVKA-Ⅱ)后,A组静注维生素K_11mg,B组静注5mg并于5天后再次采血检测PIVKA-Ⅱ。结果显示A、B组LBWI生后各有8例PIVKA-Ⅱ≥2μg/ml(P>0.05)。经维生素K_1治疗后PIVKA-Ⅱ≥2μg/ml各为2例和1例。两组间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明显(P>0.05)。但维生素K_1治疗前、后PIVKA-Ⅱ≥2μg/ml分别为16例、3例。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本组LBWI观察期间无一例临床出血病例发生。结论:LBWI生后存在维生素K缺乏。静注维生素K_11mg、即可预防维生素K缺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 ,对1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 (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 ,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 ,PT仍在正常范围 ;FIB显著降低 ;Plt显著增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后的PT、APTT、TT已恢复正常 ,但FIB仍低于正常。结果表明 ,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 ,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治疗川崎病患儿高凝状态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川崎病(KD)急性期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KD的46例住院患儿,对血小板(PLT)>600×109/L、纤维蛋白原(FIB)>4g/L及彩色多普勒显示有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22例患儿。予LMWH注射液50~100IU/(kg·次),皮下注射,1次/d,连用7~10d。患儿按是否接受LMWH治疗分为应用LMWH组(H组)和未用LMWH组(NH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水平、血浆黏度、血沉(ESR)、红细胞比容(HCT)等变化,并全程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结果1.治疗前H组PLT与FIB显著高于NH组(Pa<0.05);2.治疗后两组比较,H组ESR、血浆黏度、FIB均较NH组显著降低(Pa<0.05);3.两组治疗前后比较,H组治疗后PLT、ESR、血浆黏度及FIB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a<0.05);NH组治疗后ES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0.05),PLT、血浆黏度及FI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后PT、APTT、INR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5.H组皮下注射局部出现皮下瘀斑1例,经局部热敷4d后基本吸收消失,余无严重出血及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LMWH能有效控制亚急性期KD患儿血液高凝状态,并因其生物利用度高、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改善KD高凝状态、预防微血栓形成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在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胶乳凝集半定量法对90例婴儿脐血血浆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阳性状况进行筛检。实验组(选择性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不同方式的维生素K予以选择性补充;对照组(常规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采用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1mg的常规方法补充。至出生后第45、90天时复查血浆PIVKA-Ⅱ浓度,观察结果。结果90例婴儿中有42例脐血PIVKA-Ⅱ呈阳性,阳性率为46·7%。实验组和对照组脐血PIV-KA-Ⅱ阳性者分别为19例、23例,阳性率分别为42·2%、51·1%(χ2=0·71,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生45、90d时血浆PIVKA-Ⅱ阳性发生率分别降为0%、33·3%(χ2=18·00,P<0·001)和0%、15·6%(χ2=5·58,P<0·05)。经脐血筛查后选择性补充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结论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对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预防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小儿肺出血八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8例小儿肺出血的病因,总结其治疗特点。方法分析肺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探讨主要治疗措施的特点和疗效。结果8例肺出血患儿(肺出血组)中,维生素K缺乏症3例,血友病B1例,重症感染性肺炎2例,吸入性肺炎1例,汽油中毒1例。8例中做凝血功能检查的7例PT、APTT的均值分别为(22·40±8·88)s、(68·26±27·99)s,而对照组30例的PT、APTT均值分别为(15·16±2·50)s、(43·89±9·36)s。除了血友病B的PT外,肺出血组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两者的PT、APTT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机械通气指标:FiO2为0·8~0·9、RR为(40·71±5·34)次/min、PIP为(30·71±2·81)cm H2O、PEEP为(5·28±0·76)cmH2O、I:E为1:1·2~1:1·5。给予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输血,输血浆,静滴酚妥拉明,8例均成活。结论小儿肺出血有多种病因。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合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肺出血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极危重足月新生儿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足月危重症新生儿,运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监测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糖、血清Na+、K+、Ca2+、pH、碱剩余(BE)、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白细胞介素-1(I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变化;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和好转率。结果观察组9例,对照组11例。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a+、K+、pH、BE、PT、APTT、IL-1、IL-6、BUN和Cr水平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前后血糖、血清Ca2+、IL-8、和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6例,病死率66.7%,对照组死亡7例,病死率6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极危重新生儿有助于内环境及凝血功能的稳定,并可致部分炎症因子下降。换血疗法可能是极危重症患儿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状态及其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68例川崎病患儿根据入院时冠状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18例(A组)、未伴冠状动脉病变组50例(B组),同时设健康对照组30例.三组均检测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功能,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PT、TT、APTT均比对照组缩短(P<0.01),而D-dimer较对照组增高(P<0.01).A组与B组比较,PT、TT缩短(P<0.05),D-dimer增高(P<0.01).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较易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推测与血管炎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炎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重症肺炎极低出生体重儿17例为重症肺炎组,选取同期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例为对照组,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并进行比较。结果重症肺炎组早产儿PT、APTT、TT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对有明显病理性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凝血功能影响;比较国产与进口不同产品对凝血功能影响,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不同应用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L-ASP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6例患儿,检测其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47.4%出现APTT延长;其中国产44.4%,进口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滴注54.2%,肌肉注射35.7%,无统计学差异(P>0.1)。42.1%出现FIB降低;其中国产44.4%,进口40.0%,无显著性差异(P>0.5);静脉滴注47.9%,肌肉注射32.1%,无显著性差异(P>0.1)。颅内出血1例(1.3%)。结论1.L-ASP可影响凝血功能;2.国产和进口、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L-ASP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检测的必要性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采用L-Asp治疗的196例ALL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分析应用L-Asp前后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抗凝血酶Ⅲ(AT)及D-二聚体的变化;血凝异常与肝转氨酶及血清蛋白质水平的关系;血凝异常的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血凝和出血倾向的影响。结果①L-Asp应用2次后,两组均有少数患儿出现APTT延长;L-Asp应用4次后,干预组APTT、FIB、及AT异常率分别为11.2%、11.2%和7.5%,而对照组分别为25.8%、43.8%和23.6%。②对照组与干预组在L-Asp应用前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在正常水平,L-Asp应用6次时,两组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以对照组下降明显。对照组FIB及AT含量与血清蛋白质总量呈高度正相关。③血凝异常的程度与转氨酶升高程度无相关性。④对照组1例出现血凝异常的同时伴有颅内出血。而干预组无1例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结论ALL患儿应用L-Asp后APTT延长,FIB及AT显著下降,而与D-二聚体水平、肝转氨酶升高程度无关,与血清蛋白质水平密切相关。预防性新鲜冰冻血浆可以减少血栓/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病例见本刊2011年第7期彩页)应做检查包括:头颅CT、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补充维生素K后复查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患儿检查结果如下:头颅CT回报示右颞叶可见团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VKD)情况及新生儿期后维生素K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集74例健康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用双夹心ELISA法测定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所诱导的蛋白质(PIVKA-Ⅱ)水平,PIVKA-Ⅱ阳性者分别在1个月、2个月时再次检测PIVKA-Ⅱ,并观察临床出血情况.结果 74例新生儿PIVKA-Ⅱ阳性率为44.6%(33/74),25例在维生素K干预后1个月血浆PIVKA-Ⅱ均有不同程度降低,10例转为阴性;2个月时,PIVKA-Ⅱ明显降低,又有6例转为阴性.25例均未发现出血症及其他严重疾病.结论 新生儿和小婴儿普遍存在亚临床VKD,生后一次维生素K干预不能完全预防晚发性VKD,婴儿出生3个月内应给予持续维生素K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种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在重症肺炎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13例重症肺炎患儿根据其是否合并Pre-DIC分为Pre-DIC组和病例对照组,另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的FM、D-D、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三组间除FIB外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FM、D-D、FDP、APTT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re-DIC组最高,病例对照组次之;Pre DIC组的P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病例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的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和病例对照组的TM和PL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前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中FM、D-D、FDP诊断重症肺炎患儿DIC前状态的曲线下面积较大,分别为0.84、0.76、0.64,三者联合诊断时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FM、D-D、FDP可作为重症肺炎患儿Pre-DIC诊断中有价值的标志物,3项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预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预防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最佳方案。方法 检测预防组1(乳母口服维生素K)20例、预防组2(婴儿口服维生素K)20例和对照组脐血及1、2个月时血浆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IVKA-Ⅱ)阳性率(酶联免疫法)、预防组1在1、2个月时母乳维生素K含量(高压液相层析法加荧光法)。结果 预防组1在1、2个月时母乳维生素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1个月时血浆PIVKA-Ⅱ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x~2=1.762 P>0.05);预防组2在1、2个月时血清PIVKA-Ⅱ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x~2=6.695 P<0.01)。结论 婴儿口服维生素K是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体重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为判断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中,纳入170例胎龄28~42周、出生8 h内入院的新生儿,其中男性87例,女性83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出生体重组、低出生体重组和极低出生体重组。按是否小于胎龄分为早产适于胎龄儿组、早产小于胎龄儿组、足月适于胎龄儿组、足月小于胎龄儿组。于生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T)及D-二聚体(D-dimer)。结果早期早产儿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晚期早产儿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足月儿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极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小于胎龄儿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足月适于胎龄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儿出血发生率高于足月儿[26.6%(29/109)与8.2%(5/61),χ^2=9.019,P=0.003]。结论新生儿凝血指标有胎龄和体重差异,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新生儿凝血功能越不完善。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 K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给药方案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维生素K预防新生儿出血症(HDN)的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MEDLINE和CBM检索,选取以新生儿出血症(HDN)发生率和血浆VitK缺乏诱导蛋白(PIVKA Ⅱ)阳性率为观察指标的相关文献,比较肌注与口服维生素K预防HDN的效果,通过Meta分析估计不同口服次数预防HDN的相对危险度,采用有序变量Logistic模型拟合不同口服次数HDN的发生概率,计算Fisher精确概率比较不同口服次数之间的HDN理论发生频率的差异。结果 口服及肌注1次维生素K均能降低PIVKA Ⅱ阳性率,口服组和肌注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口服1次维生素K的HDN发生率明显高于肌注1次维生素K;随着口服维生素K次数的增加,发生HDN的相对危险度以及HDN的发生概率逐渐下降,口服2次以上的相对危险度趋于平稳,3次与4次以上的HDN的发生概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IVKA-Ⅱ阳性率能否作为评价维尘素K预防新生儿HDN的敏感指标,值得进一步商榷;建议以新生儿出生1天肌注1次或者每周1次连续3周口服维生素K,作为预防HDN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20.
过敏性紫癜患儿凝血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凝血状态的改变 ,了解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HSP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血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D二聚体 (D D)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同时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结果 HSP患儿VWF、D 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但仅 3例APTT、PT缩短。结论 HSP可出现凝血功能紊乱 ,病情严重时凝血紊乱程度也更严重 ,而APTT、TT不是反映凝血功能的早期、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