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原低氧大鼠颈动脉体I型细胞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急性和亚急性组大鼠颈动脉体的电镜结构进行探讨. 方法:在高原现场取急性组和亚急性组大鼠的颈动脉体,用常规电镜方法进行染色,观察比较急性和亚急性组大鼠颈动脉体的形态结构. 结果:进入高原7天的大鼠颈动脉体I型细胞密度(Vvc)急剧下降,与平原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别,进入高原30天大鼠I型细胞体密度(Vvn/c)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但没有检验出与高原7天大鼠之间的显著性差别,在颈动脉体的实质中,I型细胞体密度急剧下降(P<0.01),毛细血管的体密度急剧增多(P<0.01) ,线粒体嵴发生了严重的破坏.结论: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颈动脉体的代偿机能逐渐丧失,代之以损伤性的表现,为外周感受器的钝化理论提供了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亚急性高原低氧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亚急性高原低氧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探讨神经细胞在机体对低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低氧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本实验将平原SD大鼠运至高原海拔地区(4 100m)第30天,取大鼠海马用常规电镜方法进行染色,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电镜下亚急性组高原低氧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细胞的形态、胞浆内的细胞器有明显变化。结论:高原环境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揭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学习和记忆的减退是机体的应激反应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对高红症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筛选防治高红症的新药,我们以低氧、高寒、口服氯化钴等复合因素复制了大鼠高红症疾病模型;方法:复制周期为40天。Hct、Hb、Rbc的升高率均分别超过对照组参数的20%(P均〈0、01)。高红症大鼠疾病模型复制获得成功。为弄清在复制过程中对大鼠心脑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影响,我们对此分别取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心脑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模型大鼠心脑组织细胞出现如下缺氧性损害: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断裂,心肌细胞内出现血浆蛋白颗粒,脑组织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对照组无异常。结论:复制过程结束后,高红症疾病模型大鼠心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内外近期文献报导,综合叙述了颈动脉体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该病的病因探讨。诊断与鉴 别,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颈动脉体瘤属于富血性肿瘤,发生率较低,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占比约60%,以颈部出现无痛性包块为主要表现,随着病变组织体积不断增加,易伴随血管压迫及局部神经压迫等症状出现[1-2]。颈动脉体瘤以良性肿瘤为主,恶变率达到5%左右,且颈动脉体瘤一旦破裂出血,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及时给予治疗[3]。外科手术为临床治疗复杂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但复杂颈动脉体瘤所处方位十分特殊,靠近于神经系统,同时包绕着颈动脉组织生长,手术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26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26例患者,分别血管多普勒B超检测及单侧血管造影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sound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术前均行颈动脉压迫试验。手术治疗,其中瘤体剥离式切除9例;颈外动脉同时切除15例;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总、颈内人造血管搭桥术1例;颈总动脉分叉处切除、颈内外动脉吻合1例。结果:除2例合并脑部并发症并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DSA对CBT的诊断最具权威性,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正确的术式选择是减少脑部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外近期献报导,综合叙述了颈动脉体瘤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该病的病因探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3例颈动脉体瘤的CTA及DSA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较少见的副神经节瘤,本研究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颈动脉体瘤,分析其CTA和DSA 表现,并评估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莲、炙甘草各10g,大枣6枚组成。主治处证误下、邪陷心下、胃气呆滞、湿浊雍聚所致,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征。笔者根据该方和胃降逆,开结消痞的组方原则。临床运用本方加味治疗重症恶阻36例疗效显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血浆抗利尿激素水平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血浆抗利尿激素(PAV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24h、48h、72h、1w及1个月(A、B、C、D、E)组,同时设立对照组(西宁地区,海拔2260m),将5个实验组由西宁地区带至青海大学可可西里高原医学研究基地(海拔4600m),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取材,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PAVP的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AVP浓度在初入高原后呈下降趋势,在48h达到最低,后逐渐回升,至1w时已经接近对照组水平,1个月时达到最高水平。结论:高原慢性低氧环境下,PAVP的浓度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此可能与机体缺氧程度及高原低氧习服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体瘤CT、MRl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9例双侧颈动脉体瘤影像表现为双侧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肿块,平扫呈较均匀的等密度或中等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增强.螺旋CT薄层图像可见肿块周边迂曲扩张的供血动脉(5/6),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MRI最为特征表现是肿块内或周边迂曲条状的血管流空影(10/13).结论:双侧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高原人的颈动脉体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26例不同海拔高度意外死亡和无明显慢性心肺疾病尸者的颈动脉体(简称CB)进行了巨检、光镜及电镜观察,并探讨与高原低氧的关系。男23例、女3例。分组:①高原组6例,②中度高原组17例,③平原组3例。高原人CB平均体积、重量、小叶数量、小叶直径以及细胞直径均高于平原人,高原人CB细胞增生明显,核增大,双核。电镜下高原人CB的超微结构致密核心囊泡较平原人多,并多近胞膜分布,少数嗜锇核较小、空晕较宽、线粒体增大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对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分别行术前颈总动脉造影及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提出颈动脉体瘤术前Matas试验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方法,以提示颅基底动脉环侧枝循环是否建立,为是否能行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TCD检测,除1例患者已有部分代偿外,余5例患者经Matas压迫实验后,健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峰值明显升高,峰值的增幅大于10%,患侧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波峰值基本达到健侧波峰值的80%,提示颅基底动脉侧枝循环已建立。结论颈动脉造影是诊断颈动脉体瘤重要方法,彩色多普勒检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CD检测是判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颅基底动脉环是否建立,指导临床能否手术。而手术的术式最好拟定三种方案,视术中所见。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加深对颈动脉体瘤DSA表现特点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12例动脉体瘤的DSA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DSA均能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见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颈内、外动脉移位;大部分瘤体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血供较丰富;6例患者瘤体包绕颈动脉者可见局部血管受侵。2例患者栓塞后造影见肿瘤染色范围缩小,且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DSA是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术前栓塞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6.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肺通气量立即增加,随着在高原停留时间的延长,肺通气量逐渐减少,但仍高于平原对照值。此过程可延续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一现象,在高原医学中称为“通气习服”。颈动脉体主要由Ⅰ型细胞(又称主细胞或球细胞)和Ⅱ型细胞(又称鞘细胞或支持细胞)组成,在通气习服中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结果:24例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8%和100%。24例CBT均为ShamblinⅠ型和Ⅱ型。颈动脉体瘤单纯剥离18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外动脉切除3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颈外动脉转流2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自体静脉移植1例。全部患者术后无偏瘫、失语及死亡。经1—8年随访,24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可疑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B超及颈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女,30岁。主诉: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13年,13年前无诱因发现左颈部无痛性栗子大小包块,当地医院按急性淋巴结炎治疗无缩小,后未处理。12年来常有头痛,服止痛药,有一过性头晕。专科查体:颈软,对称,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正常,左下颌角后外侧见30 mm×40 mm的包块,局部无红肿热痛,触之有波动感,有压痛,可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皮温正常。平扫CT(见图1):左侧颈动脉间隙可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向咽侧壁突出,轮廓清楚规则,无钙化。增强扫描(见图2):肿块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动脉血管的密度,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增大。超声:左颈部占位。图1为CT平…  相似文献   

19.
20.
颈动脉体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激扬  韩月东 《放射学实践》2006,21(9):895-898
目的:提高对颈动脉体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颈动脉体瘤(18个肿块)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常规行FSE T1WI和T2WI,12例行MRA检查,其中5例行3D PCA,8例行增强后MRA检查。结果:16例中14例(14/16)为单侧性,2例(2/16)为双侧性;右颈部病变7个(7/18),左颈部11个(11/18);肿瘤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其内信号欠均匀,1例有显著坏死区,13个(13/18)肿块在MR平扫出现“盐和胡椒征”,以“胡椒”表现最为显著;15个肿块(15/15)均有明显强化,其中8个肿块出现“盐和胡椒征”。12例患者(13个肿块)行MRA检查,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均有不同程度扩大。结论:根据肿瘤的部位、颈总动脉分叉角度的扩大和血管流空等表现,MRI可在手术前正确诊断颈动脉体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