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的特点,与伏邪致病特点一致,其病因为伏邪内郁,病机特点为邪恋正虚,故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主.根据伏邪本身发病特点,分三期进行辨治:病邪潜伏期,多见里热,主要以清透伏邪为主,使病邪从外而解.肝炎发作期,正邪相争,湿热疫毒郁阻于体内,出现黄疸,或为"阴黄",或为"阳黄",治以清热...  相似文献   

2.
“逆流挽舟”一法,出自清初医学名家喻嘉言的(医门法律·痢疾门),主要用治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近几年来笔者重温此书,结合If$证得失,巧用“逆流挽舟”法之活人贩毒散,治疗慢性肾病50余例,亦收佳效。考慢性肾病,实系外感六淫或疮毒,侵及于肺,先于表敬,内陷入肾,成为湿热伏邪c湿热之邪,久郁成毒.迁延日久,笑滞三焦,气机不利,诸脏功能失调。肺卫失宣,故易外感,甚至出现眼睑浮肿;脾失健运,故纳呆乏力:肾失气化,故腰膝酸软。湿热里遏,脾失固摄,肾失封藏,故尿蛋白阳性。湿热邪毒,内伏于里,人营动血,滞气伤阴,故…  相似文献   

3.
"伏邪"是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癌毒之邪形成后蛰伏体内、不随即而发,隐匿积累,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在血液循行过程中的毒邪伺机而动,与中医"伏邪"之论相通。乳腺癌传舍进程,即为"伏邪"发病之病程推演。络脉是毒邪传变的路径,也是乳腺癌微转移的途径,癌毒沿络脉流散。乳络与脏腑相通,毒邪随络中气血而行,可致远处转移。"毒邪伏络"是乳腺癌微转移发生的重要病机,气郁血虚,邪涩滞于乳络,聚结成核,癌毒日久入络,伏邪于乳络,暗耗气血,正气愈损,"伏邪"致变。癌毒客于乳络,则荣卫不和,责之于肝脾,治当疏肝健脾以调和营卫,干预"乳岩"传舍。逍遥散及其变化方为疏肝健脾方,可有效防治乳腺癌微转移。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迟脉症发病具有伏邪致病特点:肾气不足是伏邪内藏的先决条件,少阴心肾是伏邪内藏的潜藏部位;寒邪直中,窜伏少阴心肾,日久促成机体伏寒、伏瘀、伏痰内生;伏寒、伏痰、伏瘀隐匿潜藏,日久遇感而发是其临床特征。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迟脉症的辨治,阐释"助阳透邪法"和"养阴助阳透邪并举"治疗迟脉症,以及在隐匿潜藏阶段"先证治之",突破"依证而治"限制,以更好指导相关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5.
程海波 《中医杂志》2021,(7):564-567
阐释周仲瑛教授的“疫毒”学术思想.周仲瑛提出“疫为戾气”的观点和“新感引动伏邪”理论,以“疫毒”为病机辨证核心,确立疫病的辨治方法.认为疫毒是外感而来,兼夹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引动内伏之邪,可在体内化湿、生痰、致瘀、伤阴,与湿、热、寒、痰、瘀等病理因素相互胶结,构成疫病的复合病机.治疗上坚持治人、治病、治证和治毒并重,以...  相似文献   

6.
《四川中医》2021,39(6):21-24
酒渣鼻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上较为棘手。本文以"伏邪学说"理论思想为指导,探讨伏邪与酒渣鼻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的相关性,认为伏邪是引发酒渣鼻产生的重要病理因素,且以热邪为首,热邪易伤及阴精,伏于足少阴肾,以此提出养阴扶正,透邪治表治疗原则,并倡导发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以期缩短酒渣鼻的病程,减少其复发。  相似文献   

7.
吴美琴  高嘉玮  阮诗玮 《河南中医》2023,(10):1502-1506
阮诗玮教授通过梳理伏邪的定义,认为伏邪的致病特点包括:伏邪致病,隐匿难除;伏邪所藏,病位多端;伏邪所发,正虚邪盛。伏邪在慢性肾脏病中,可伏藏于如下病位:邪伏少阴、邪伏膜原、邪伏营血、邪伏肾络、邪伏三焦。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在于脾肾亏虚,三焦气化无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湿毒瘀互结所致。其病机总以正虚邪盛为主,常兼有多焦、多脏腑之病变,正虚为伏邪致病之本,邪盛为其标,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透发为贵。阮教授擅从伏邪角度治疗慢性肾脏病,提出的正邪辨证法,在该病的治疗上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临床上需掌握扶正与祛邪之法度,切不可过于攻伐,以伤正气。正虚之处,亦是容邪之处,故阮老师临床上以顾护先后天为要,在病情稳定之时,以固本培元为主,兼以祛邪;发作之时,可扶正祛邪兼顾,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阮老师治疗慢性肾脏病还常伍以风药,重视顾护津液、截断病邪传变、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阎老师认为"脾"在消渴病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脾失散精、浊毒损肾是该病的重要病机。指出该病持续进展的两个重要因素(高糖毒性、尿蛋白)均与脾的功能失常有关。其中高糖毒性属脾失散精,精微不化,变生浊毒损害肾络范畴;尿蛋白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进展因素,属脾失运化,脾不升清,精微下泄。主张"先天之肾难补,后天之脾易复",利用脾肾的生克制化关系以脾治肾、以脾代肾。强调根据"早、中、晚"三期进行分期论治。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以尿蛋白、高血糖、尿糖等为辨证依据,治疗以运脾散精、升清固涩为主;中期出现水肿、尿浊、腰痛、乏力等肾系症状,主张以脾治肾,以助运化水湿、固涩精微;晚期脾肾衰败、浊毒泛溢、变证百出,主张治肾先治脾。常用经验方芪苡异功汤、补脾益肾汤加减,用药多温和性薄;注意培补脾阴,常用薏米、山药、扁豆、莲子等补而不滞、甘润不燥之品。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医治西医病存在先入为主和对号入座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西医病思路:认清人、病、证三者之间关系;诸病当先解表;伏邪百日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针对个体特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西医急性炎症,也不要跟着"炎"字跑;不在病名上钻牛角,六经辨证统百病;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相似文献   

1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因"虚""毒""瘀"所致。研究"缓中补虚"理论,从补劳极之虚损、祛邪扶正、祛瘀生新3个方面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原则。"虚"当缓中焦之里急,补劳极之虚损;"毒"当祛邪扶正,先攻后补;"瘀"当缓消瘀血,祛瘀生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机辨证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周静媛教授在慢性肾衰竭诊治过程中标本兼顾,认为"虚、瘀、毒"胶结难愈,即脾胃气虚、血瘀水停与湿毒胶结是慢性肾衰竭病情从轻到重的根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张"培补后天而滋养先天,用药轻灵而缓缓图治";治法治则以"补益脾肾之气为本,活血泄浊解毒为标,顾护胃气贯穿始终",临床可有效延缓肾衰竭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理特点:虚、瘀、湿、毒。虚者以脾肾为主,瘀者瘀滞脉络,湿者湿浊壅阻,毒者溺蓄之毒。病机在于脾肾虚衰,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治宜活血化瘀以祛邪,可清除肾血管微循环障碍,松弛血管平滑肌,改善肾血流,使肾脏血供好转,祛瘀而生新。治疗18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3例。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寒湿疫"范畴,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确切。笔者根据自己及弟子在一线诊治新冠肺炎的体会,结合"三分五体论"学术观点,认为疫毒袭表,直中肺脏,伏于肺内为病之成因,寒饮湿-津亏燥-毒内陷为病机动态演变过程。根据此动态病机进行辨治,且在康复期注重扶助正气,痊愈后根据疫毒之伏邪性质防复,取得满意疗效,特与同道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中医学认为本病为瘀、痰、水、湿、热等病理产物阻于视衣而成。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本文基于伏邪理论延伸理解DR的病因病机与发病过程,认为糖毒为本病之内生伏邪、发病基础,并衍生瘀毒、痰毒、水毒、湿毒、热毒,进而导致视衣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同时结合“伏邪致病可用透法”的治疗思路,探讨透法在DR中的应用。从新的角度探讨DR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式,为DR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环境和食品的污染,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升级,感染性疾病日久迁延形成纤维组织增生、脉管栓塞等引起多种慢性感染性痰病。西医多因长期使用抗生素耐药而效差,外科手术治疗多无确切疗效。姜贻富对此类疾病的病机着眼于毒瘀虚;治以祛毒化瘀补虚、内外兼施;遣方立足整体,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受"肾主骨"理论的影响,在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病机论述上多不离肾。通过梳理痹证骨损的中医论治思路以及后世发展变化,阐述各医家中医整体观念下的多角度辨证思路,提出见骨损而非独责之于肾的观点。认为湿热瘀阻、伏邪、毒邪、肝脾失调等均与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相关。治疗上应多系统合参、虚实同治、标本兼治,抓主要病机,解决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病程缓慢常伴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睡眠障碍疾病,其致病特点与伏邪高度吻合。基于中医伏邪理论探讨其病机及治法,认为在病机方面本病以先天正虚为本、痰瘀内伏为标、外邪七情为因。治疗上既要立足于本虚,根据肺、脾、肾三脏虚损的不同,合理选用滋养之品,在培护正气时防止产生及引触伏邪;同时又要着眼于痰瘀,清除已生伏邪,运用化痰祛瘀药物时注重调理肝肺之气。以期为临床中OSA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包括湿毒内侵,伏邪发病;正气内乏,邪气留恋;肝失疏泄,久病及肾三方面,而肝肾同源、水木相生是其发病的中医藏象学基础.肝肾不调是所有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内在根本机理.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进展慢、反复发作、易为外感诱发、病情进行性加重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相似。肺病日久正气虚损,伏痰伏瘀,痰瘀蕴久化毒,日渐形成“痰-瘀-毒伏”内环境。痰瘀毒伏、损伤肺络为肺心病之主要病机,伏痰、伏瘀、伏毒三者共同影响肺心病之发展与转归,基于此治疗可从三方面入手:扶助正气,防邪潜伏;通络散结,剔除伏邪;久病伏毒,解毒取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张沛虬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久治不愈所致的危重病证,属中医学癃闭、溺毒等病范畴,预后较差,治疗困难。张沛虬主任医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60余年,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简介如下:1 治病求本 补肾扶正张老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其成因多由慢性肾炎失治、误治所致。肾病患者肾气本虚,或病程缠绵,久病致虚,及至慢性肾功能衰竭,其虚损的程度当然更为严重,由于脾肾衰败,致气化无权,水液运行失常,湿浊淤毒壅塞三焦而酿成本病。因此,脾肾衰败乃是发病之本,而脾肾衰败所致的水毒潴留、湿浊蕴结、肾络瘀阻是本病之标,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