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对其病因诊断手段主要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我们发现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检查目的。我院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共对35例蛛网膜下腔出蛳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术的特点。方法对110例SAH患者症状、病因及DSA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2例,其中脑动脉瘤64例、血管畸形17例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是SAH病因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对其病因诊断手段主要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检查方法[1],属于有创性检查。与常规的血管造影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对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对56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36~78岁,平均5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CT扫描证实。56例患者全部在DSA监视下采用Seld inger法股动脉穿刺插管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2],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3例穿刺点渗血,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均为欠合作病人,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治愈。脑血管造影成功率达100%。1.2检查方法患者平卧,右侧股动脉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行Seld inger法穿刺,置入6F穿刺鞘,按50 u/kg全身肝素化,5 F造影管在导丝引导下分别超选至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开口处,分别对各支血管进行造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8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螺旋CT脑血管减影成像,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减影图像,对减影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颅内血管情况。结果8例自发性SAH中,2例为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为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结论16层螺旋CT发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敏感,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08例SAH患者DSA检查结果。结果:颅内动脉瘤46例(42.59%)、血管畸形21例(19.44%)及动脉炎4例(3.70%),为SAH主要原因。DSA检查正常者37例(34.26%)。结论;脑血管造影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经典诊断方法,凡有条件应在SAH后3天内或3周后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25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未见异常者5例.42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AVM 14例,动脉瘤6例,烟雾病1例,未见异常者21例.结论 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55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和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并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TA及DSA的灵敏性、准确性、诊断指数及可用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有效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利于临床准确快速地诊断。  相似文献   

8.
黄翔  李罗清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111-111,113
目的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自发性SAH患者106例做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106例SAH行DSA检查,发现脑动脉瘤83例(78.3%),发现脑血管畸形2例(1.8%),烟雾病1例(0.9%),阴性23例(21.7%)。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多样,DSA检查是极为重要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樊增  叶贤旺  黄求理  潘宇宁  张杰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866-867,881,836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320-MDCT)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0-MDCT检查的5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颅动态CTA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本组共发现脑血管病变52例,其中动脉瘤47例,动静脉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畸形1例,其他病变3例。结论 320-MDCT动态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A造影术(CTA)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并对患者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临床拟诊为SAH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CTA诊断脑血管动脉瘤31例35枚(包括误诊1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阴性8例(包括漏诊3例);DSA诊断脑血管动脉瘤33例37枚;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阴性6例。结论 CTA成像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可以作为临床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150例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结果示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动脉炎为SAH主要病因,分别占36.67%,12.67%,8.6%。脑血管造影正常者41.3%,与SAH后病变本身变化或隐匿性血管病变未能被显示有关。早期脑血管DSA检查有利于颅内血管病变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并可减少SAH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成功完成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检查并得到DSA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CTA原始资料在工作站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包括VR、MIP、MPR和VA)分析,探讨各种后处理技术对不同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发现囊状动脉瘤29个,夹层动脉瘤1个,AVM病灶3个,未有阳性发现9例。其中VR和MIP联合VA适用于囊状动脉瘤的诊断,MPR和VA适用于夹层动脉瘤,MPR联合VR和MIP适用于AVM的诊断。结论:不同CTA后处理技术适用于不同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56例SAH患者行CTA检查,其中52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43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静脉窦血栓3例,阴性5例;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5例,AVM5例,阴性1例,其中除1例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证实CTA诊断。CTA对SAH病因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5.8%,DSA分别为98%和100%。结论多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脑血管立体成像技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可作为急诊SAH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在颅内血管病诊断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技术,适用于观察颅内外血管性病变、观察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位置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恢复情况。现将5例经右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三维血管减影技术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625mm层厚扫描,0.5mm的层间距重建,在工作站进行减影CTA及VR、MIP重建后对病灶进行观察。所有病例MSCT检查后均进行DSA检查,29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显示38例自发性SAH中,29例为动脉瘤出血(29/38),占76.32%,4例脑动静脉畸形(4/38),占10.53%,另5例MSCT为阴性。38例病例中,均经DSA和/或手术证实。结论CT三维血管减影技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22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1例,脑膜动静脉瘘(DAVF)5例,烟雾病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造影阴性67例.结论:DSA检查对鉴别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有条件的SAH病例均应行DSA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作进一步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临床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比较CTA和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动脉瘤69例(79.3%),动静脉畸形3例(3.4%),烟雾病2例(2.3%),海绵窦动静脉瘘1例(1.1%);CTA病因诊断阳性率85.1%,DSA病因诊断阳性率83.1%,二者比较无差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100%,诊断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敏感性为100%.结论: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和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抽取36例考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CT血管成像均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通过和DSA结果对比分析,发现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病因诊断中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结果 以DSA诊断结果作为评价标准,CTA的诊断结果准确率和DSA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TA在诊断血管瘤大小方面与DSA诊断结果准确率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不仅简单、快捷和方便,且有利于发现病因和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马荣  马强  刘娜嘉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2):778-77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68例中,有25例同时接受DSA检查,证实CTA诊断者20例,包括3例经MSCTA检查阴性患者,复查DSA亦无阳性发现;2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检查阴性。结论 MSCF颅内血管造影术可替代DSA检查,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它提供的信息对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