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总结2001年1月~2005年1月急诊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病人213例,对其颅脑损伤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532±656)mL,治愈率为63.3%,死亡率为36.7%;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1565±524)mL,治愈率为76.5%,死亡率为2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诊创伤患者的影响,寻求高效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对2010年7月~2013年2月在我科就诊的79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28)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51)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98±315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80±512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创伤早期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高级生命支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对创伤失血休克急诊早期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9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7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70~90 mm Hg,限制组在止血前输入7.2%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晶:胶3:1)4 ml/kg,平均速度20 ml/min,维持MAP在50~7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 与常规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PT明显缩短,治愈率明显升高,死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高渗盐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组(n=36)与高渗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4)两种方法的治愈率、死亡率及MOD8发生率。结果常规组输液量(3080±504)ml,治愈率72.2%、死亡率27.8%,MOD8发生率36.1%;高渗盐水组输液量(1013±320)ml,治愈率91.2%、死亡率8.8%,MODS发生率1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11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两种方法复苏,其中常规组62例,限制组56例,对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BL)、血气剩余碱(BE)、病死率及输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常规组术前输液量为2830±268ml、入院24h内病死率为24.19%,限制组术前输液量为830±228ml、病死率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两组患者MAP、PT、HCT、BE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为争取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随机取样分析2008年1月~2011年6月就诊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30例,常规液体复苏30例,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 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 常规组术前输液量(2880±497) ml,死亡率40.0%,限制性组即实验组输液量(1280±314)ml,死亡率20.0%,且两组患者间比较HBG、PLT、PT、HCT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彭艳  彭雪刚  文刚  王俊英 《四川医学》2011,32(8):1263-1264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62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n=31)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1)两种方法中治愈率、病死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结果。结果 AFR组输液量(2790±536)ml,治愈率71.0%,病死率29.0%。LFR组输液量(1802±313)ml,治愈率83.9%,病死率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ARDS、MODS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科抢救的2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正压液体复苏组,再将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人分成确定性手术前移组和片延迟手术组(非人为因素),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和附加对抗休克的损伤因子药物治疗组,对患者的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明显优于正压液体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性手术前移组明显优于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损伤因子药物组的术后休克纠正时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安全,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09~2013-09我院急诊科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治愈率、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结果: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沈其猷  李培  赵涛  刘彪  黄育南 《广东医学》2005,26(7):925-92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续救治的影响。方法将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76)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n=74)采用了常规液体复苏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平均输液量为(2069±338)m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为18.4%,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为13.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为11.8%,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8.4%,病死率为23.7%;对照组平均输液量为(2975±527)ml,ARDS发生率为32.4%,ARF发生率为14.9%,DIC发生率为20.2%,脓毒血症发生率为27.0%,病死率为31.1%。组间比较除ARF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既可降低ARDS,DIC和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又不增加ARF的病发率,同时也能降低胸部创伤病死率,是安全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付秀华 《吉林医学》2014,(20):4578-4578
目的:评价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快速液体复苏,给予试验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输液量、死亡率及临床满意度,评估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输液量(950±300)ml优于对照组(2600±350)ml;治疗组的死亡率(11.32%)优于对照组(26.67%);治疗组的满意度(98.11%)优于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避免了早期大量液体复苏的危害性,并使组织灌注压维持稳定,有助于缩短恢复时间,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对于该治疗方法所适合的休克类型、血压数值及持续时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补液方式对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的影响.方法 选择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98例,按治疗顺序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充足液体补充,研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补充.对两组患者的输液量、输血量、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观察.结果 研究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分别为(1294.5±25.1)mL、(346.1±17.6)mL、(51.3±12.3)mmHg、(79.1±8.5)次/min;对照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分别为(2894.5±42.9)mL、(599.3±22.8)mL、(71.3±7.5)mmHg、(129.1±9.6)次/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3%、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死亡率为16.3%,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3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补充可有效提高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34例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病例进行分析,寻找能有效判断预后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2008年急诊抢救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病例34例,以单位复苏液体量作为评价指标,对抢救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分析。结果:抢救成功组单位复苏液体量为345.28±156.37ml,死亡率为0%;失败组单位复苏液体量为602.5±426ml,死亡率为50%;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位复苏液体量可以作为早期判断失血性与创伤性休克预后判断的临床观察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将8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4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3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60-90)mmHg,限制组在手术止血前以平均20mL/min的速度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MAP在(40—6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II)及治愈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554-232)mL,PT(12.5±1.7)s,治愈率90.7%;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741±430)mL,PT(14.5±1.9)s,治愈率73.8%。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减少,明显著降低,治愈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吴燕 《吉林医学》2014,(12):2702-270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每组60例。观察记录实验室指标、统计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限制液体复苏组实验室指标较积极液体复苏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液体复苏组治愈率(88.3%)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11.7%),死亡率(11.7%)低于积极液体复苏组(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积极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更能调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保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液体复苏及手术前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与评估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择自2008年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输液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死亡率为11.89%,对照组死亡率31.25%,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苏液量及其他指标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对确定性手术的前移有利于探寻复苏平衡点,改善预后,可降低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宏  周瑜博 《新疆医学》2010,40(7):12-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6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4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I〉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mmHg,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80一85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4例,治愈率84.6%;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765±521)ml。限制组为(2079±32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敌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LF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救治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探讨理想的液体复苏策略.方法 将50例符合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LFR组和AFR组,对其术前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压积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FR组输液量、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及病死率低于AFR组[(1075±259)ml vs(2568±360)ml、(11.5±1.9)s vs(16.8±3.8)s、14.5%vs 35.4%](均P<0.05);LFR组术前红细胞压积高于AFR组[(33.2±4.5)%vs(23.5±3.8)%](P<0.05).结论 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前抢救时,LFR法可能优于AFR法.  相似文献   

20.
郭江华 《当代医学》2014,(11):91-9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46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2组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组44例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为(2646.1±182.5)mL,限制性液体组44例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为(1673.2±33.8)mL,2组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液体组患者死亡率为65.6%,限制性液体组死亡率为41.3%,2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准确处理是挽救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生命的关健,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提高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