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66岁。颈部及腹股沟区无痛性肿块10余天,无发热,无猫狗接触史,无结核病史及接触史,自服“消炎药”无好转于2004年3月30日入院。体检:双侧颌下、胸锁乳头肌内侧缘及腹股沟区均可触及大小不一淋巴结,最大位于左侧腹股沟区,大小4.0cm×3.0cm×3.0cm,质韧,活动度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腹腔B超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白细胞5.08×109/L,血小板134g/L。初步诊断“恶性淋巴瘤”,取左腹股沟区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淋巴结1枚,大小5.0cm×3.0cm×2.5cm,表面光滑,切面灰黄色,湿润有光泽,鱼肉状,质脆软。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瘤细胞弥漫分布,体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侵犯骨髓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7例DLBCL侵犯骨髓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骨髓活检HE切片、免疫组化、治疗和预后,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DLBCL侵犯骨髓临床表现以发热和脾大最常见,骨髓涂片诊断阳性率为71.43%(5/7),流式细胞学诊断阳性率为42.86%(3/7),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为100%(7/7),染色体核型异常42.86%(3/7)。骨髓活检中异常细胞分布方式为弥漫型、间质型、混合型、结节型。免疫组化提示生发中心来源2例,1例表达CD5。纤维化2级6例(6/7,85.71%)。7例患者均呈侵袭性进展,2例未经治疗死亡。结论骨髓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对DLBCL侵犯骨髓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IgVH基因突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发现根据IgVH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状况有助于判断B细胞肿瘤的来源。IgVH基因以免疫球蛋白受体的形式表达于大多数B细胞淋巴瘤,检测IgVH基因的突变状况可能是追踪肿瘤发展阶段的一个有用方法。绝大多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含有突变的VH基因,提示其曾经历过体细胞突变。然而在肿瘤细胞中这种体细胞突变是否仍在持续进行,即克隆内变异,以及如果存在克隆内变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72岁。因便血3个月于2006年5月3日人院。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瘤,3cm×3cm,向肠腔突起,基底宽,表面高低不平,有糜烂,未见明显溃疡。CT和MRI检查发现腹腔多处淋巴结肿大,小肠肠管间有界线不清肿块,肝内多发占位,大者直径3cm。临床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伴腹腔广泛转移及直肠癌。术中所见:肝脏边缘锐利,可触及多个质硬结节直径约0.2~0.5cm。[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常见血液相关指标对DLBCL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世纪坛医院收治的45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PLT)、Hans分型、血红蛋白水平(HG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T、Han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DLBCL独立预后因素。性别、年龄、初诊原发部位、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Neu#)、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Ly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比值(PLR)、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LT≤209×10^9/L,Hans分型为非生发中心型,HGB≤100g/L,ALB<40g/L可能是DLBCL不良预后因素。PLT、Hans分型可作为DLBCL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p6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可表达,因此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p63阳性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尤其在淋巴结发生转移时.本研究报道1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高度怀疑肺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行右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显示p63阳性,提示为鳞状细胞...  相似文献   

8.
例1男,57岁。左上腹疼痛1月余,加重2天。以往无任何自觉症状和体征。2003年9月19日因意外撞击伤在外院急诊,CT检查提示脾脏血肿。留院观察,但症状未见缓解,且近2天疼痛加剧,转来我院就诊。外周血检查未见异常。脾脏切除术中,见脾脏肿大呈结节状,最大结节约8cm,脾门见一直径1cm肿大淋巴结。腹主动脉旁及其他处未见淋巴结肿大。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恶性梭形细胞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上腺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肾上腺DLBCL中男性3例,女性3例;2例为双侧肾上腺占位,3例为右侧,1例为左侧;其中仅1例确诊为原发,1例可疑原发,其他4例为继发;2例伴脾肿大,1例伴外周血皮质醇升高。免疫表型:6例肾上腺DLBCL表达CD20、CD79a或PAX5,T细胞标记CD3和CD4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0%~80%;4例表达MUM1,不表达CD10和BCL-6。随访:3例死亡,分别生存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2例存活。1例失访。结论肾上腺淋巴瘤少见,其中以继发性多见,原发性罕见。病理类型以DLBCL最常见。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n-6,Prdx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DLBCL中Prdx6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Prdx6在DLBCL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表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患者128人,均有5年以上完整的随访资料。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128例DLBCL患者中有84例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5.6%。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5年(overallsurvival,OS)分别为58.8%和1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IPI)积分低危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者5年总生存期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在国际预后指标(internationalprognosisindex,IPI)积分高危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与阴性者5年0s无明显差异。结论Survivin是DLBCL的一个较有价值的预后指标,与IPI联合应用可筛选出低危患者中预后不良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iR-22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观察miR-224对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系OCI-LY10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86例DLBCL组织,并以22份无肿瘤细胞侵犯的正常淋巴结组织标本为对照,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miR-224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miR-224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系OCI-LYl0进行miR-224反义寡核苷酸(ASO)转染并培养,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real-time PCR方法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DLBCL患者淋巴瘤中miR-22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淋巴结组织(P0.05),miR-224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miR-224ASO明显升高OCI-LYl0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显著升高bcl-2蛋白与m 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miR-224抑制OCI-LY10细胞增殖侵袭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中CD2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43例DLBCL组织中CD27蛋白的表达;应用FISH技术检测DLBCL组织中MYC、BCL-2、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143例DLBCL中,CD27蛋白阳性者46例,阳性率为32.2%。CD27阳性组中BCL-2重排阳性率(17.4%)明显高于CD27阴性组(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27阳性组病死率(30.4%)明显高于CD27阴性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6,P=0.038)。CD27阳性者与阴性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显著性(χ2=4.485,P=0.034),阳性组生存期较短。结论 CD27高表达与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YC蛋白高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的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45例DLBCL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将患者分为MYC蛋白高表达/低表达组。所有样本均行DNA靶向测序,并使用LymphGen在线工具进行分子分型。运用Lymph2Cx法对细胞起源进行测定。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MYC蛋白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生存相关因素。结果 DLBCL病例分为MYC蛋白高表达组(n=17)和低表达组(n=28),与MYC蛋白低表达组相比,MYC蛋白高表达组PIM1、MYD88、CD79B、CD58和PRDM1的突变率较高(76.5%vs 28.6%,70.6%vs 32.1%,58.8%vs 28.6%,29.4%vs 3.6%,29.4%vs 3.6%,P均<0.05);分子亚型以MCD亚型多见(58.8%vs 10.7%,P=0.001);COO亚型GCB少见(17.6%vs 50.0%,P=0.030)。...  相似文献   

15.
16.
Lu JB  Zhu XZ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1):684-68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类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左右。DLBCL的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极具异质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能并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病种。最新的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列出了DLBCL的一些形态学亚型,但这种形态学分型不仅与预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而且诊断的可重复性差,所以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大多数DLBCL患者经过化学治疗后可以获得缓解,但半数患者仍在短期内复发并死亡。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是通过年龄、功能状态、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累及结外部位的数量以及肿瘤临床分期等5个临床特征对患者进行评分,具有相当的预后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尽管多数患者在R-CHOP治疗下达到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或治疗后复发。近年肿瘤微环境被证实是DLBCL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针对微环境的靶向治疗成为DLBCL新的治疗机遇,尤其在T细胞、巨噬细胞相关免疫机制及药物研发上已有了重要进展。本文就目前针对DLBCL肿瘤微环境中相关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MO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23例DLBCL组织及6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 RLH)组织中LMO4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LMO4蛋白在DLBCL细胞株LY-10、SUDHL-4以及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MO4蛋白在DLBCL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RLH组织(66.7%vs 23.3%,P0.05),其表达与肿瘤原发位置、免疫分型、IPI评分及Ann Arbor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均显示LMO4在DLBCL细胞株LY-10和SUDHL-4中呈高表达,在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呈低表达。结论 DLBCL组织和细胞株中LMO4均呈高表达,在RLH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低表达,提示LMO4在DLBCL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对24例DLBCL患者的全基因组遗传物质的扩增/缺失进行检测,分析CGH检测结果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24例DLBCL中62.5%病例发生染色体水平的扩增/缺失,20.8%病例发生累及6q的缺失,16.7%病例发生累及18q扩增;CGH检测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CGH异常组患者Annarbor分期多为Ⅱ-Ⅳ期,出现全身症状的几率较高,治疗疗效较差,生存期较短,但两组结果外累及发生几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基因组水平发生的遗传物质扩增/缺失是DLBCL常见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6q15-21缺失和18q11-ter扩增是DLBCL非随机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CGH检测异常是DLBCL不良临床过程和预后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