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0例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术后早期死亡13例(8.6%),其余137例经过3个月至6年随访,晚期并发症12例(8%),死亡2例(1.3%)。本文阐明了术后劳动能力的恢复与术前心功能、手术时机、病期长短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方法 、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5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 、结果 和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即刻成功率100%(256/256),早期死亡率5.8%(15/256),共移植血管452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1.8±1.2)支,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2.0±6.8)h,重症监护病房临护(2.8+1.2)d,住院时间(14.2±3.1)d.生存率为90%(217/241),随访3个月~13年,2例死亡,13例冠状动脉需再干预治疗.术后心功能Ⅰ级158例,Ⅱ级65例.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的近、远期疗效良好,此术式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CABG 患者术前贫血与术后输血量及其他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对比研究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的患者,排除术前三月内有出血、术前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液病、术后因外科因素导致的二次开胸手术患者;按照贫血诊断标准,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正常组和贫血组,贫血组再分为轻度贫血组和中度贫血组。收集患者术前的基础资料以及术后的输血量、输血率、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死亡率。结果 最终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计389例,其中正常组306例(78.67%),贫血组83例(21.34%),轻度贫血77例(19.80%),中度贫血6例(1.54%);正常组和贫血组术前基线资料上除血红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外,年龄、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既往心脏手术例数贫血组高于正常组,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和术前血小板计数贫血组低于正常组,均有显著差异( P < 0.05);术后住院死亡率两组无差异,贫血组急性肝肾功能损害、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补充量、输血率、住ICU 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差异(P < 0.05);轻度和中度贫血组基线资料除血红蛋白含量外其他均无差异性,术后中度贫血组除红细胞补充量多余轻度贫血组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龄、合并糖尿病、CKD、营养不良和既往曾行心脏外科手术是冠心病术前贫血患者的高危因素,术前贫血增加CABG患者术后的输血量,并导致术后肝肾功能损害和延长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围术期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及时的成分输血纠正贫血,中度贫血患者行CABG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方法、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5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256/256),早期死亡率5.8%(15/256),共移植血管452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1.8±1.2)支,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2.0±6.8)h,重症监护病房临护(2.8±1.2)d,住院时间(14.2±3.1)d。生存率为90%(217/241),随访3个月~13年,2例死亡,13例冠状动脉需再干预治疗。术后心功能Ⅰ级158例,Ⅱ级65例。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的近、远期疗效良好,此术式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3例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年龄63.3(41~81)岁。瓣膜病变8例为风湿性,10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5例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6例、Ⅲ级13例、Ⅳ级4例。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静脉桥与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在升主动脉一次阻断下或心脏复苏后完成。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5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瓣膜置换(使用生物瓣与机械瓣者分别为7例及11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4例、双瓣置换2例)。结果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28.2(11 ̄247)h,平均ICU停留3.1(1 ̄34)d。4例患者因发生低心排综合征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其中死亡1例。1例发生脑梗塞,1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术后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7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3 ̄55个月,术后均无心绞痛发作,未发生与抗凝相关的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1例术后第4年死于恶性肿瘤。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彻底纠治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和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30例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进行瓣膜手术,年龄40-76(62.9±10.4)岁。其中缺血性瓣膜病变22例,风湿性瓣膜病变8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诊断26例,术中发现冠脉严重病变4例。全组共移植血管133支(平均4.43支)。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12例、二尖瓣成形术8例、双瓣膜手术7例。结果术后住院死亡1例(3.3%),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术后心功能Ⅰ级22例、Ⅱ级7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安全、有效。冠心病与心脏瓣膜病同时存在明显加重了心肌损害,完善纠治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和严格的术中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988~1991年,我们对16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施行直视手术,早期全部存活,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 一般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24~53岁。其中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4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例。病史为4个月~20年。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例6例,Ⅳ级8例。4例有肝大、颈静脉怒张。肘正中静脉压1.76~2.1kPa。心胸 相似文献
8.
生物瓣膜替换术后60例疗效随访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王雪梅许莉王春祥1987~1996年,我院采用自制生物瓣为60例患者行瓣膜替换术,其中猪主动脉瓣34例,牛心包瓣26例。除1例使用硬支架猪主动脉瓣外,其余皆用3J21合金钢丝无应力弹性支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出院后随访的有效措施.方法 收集我院2005-2010年30例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出院后随访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充分的术前准备,如心功能、肺功能、心理、饮食等护理;密切而细致的术后监测,包括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科学详尽的出院指导,包括定期随访.使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存活率大大提高.结论 全程、完善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及远期生存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相较于传统正中开胸入路和其他微创心脏手术,完全胸腔镜技术与心脏瓣膜手术相结合的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该文主要介绍完全胸腔镜心脏瓣膜手术的发展过程、适应证、手术径路、体外循环、在各瓣膜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与3D技术结合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梁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4):129-50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为15.0%,其中1例患者因左室破裂死亡,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呛咳导致室颤死亡。对余下17例患者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18个月,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生。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且存在冠心病高危因素,则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如果瓣膜成形效果不显著,则应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5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径较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2例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例室颤均抢救无效死亡.通过电话及门诊复查,随访3~24个月,2例失访,失访率4.44%,无一例死亡.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案、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熟练的手术技术及术后的重症监护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诊断及手术效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之间行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者共119例,术前均进行血培养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急诊手术32例,择期手术82例,所有病人经外科手术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及周围坏死组织,纠正心内畸形,施行瓣膜置换。结果:术前超声发现赘生物115例(96.6%),瓣膜穿孔20例(16.8%),血培养结果阳性32例(26.9%);术中发现心内赘生物115例,穿孔21例,与术前超声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死亡5例(4.2%),其中急诊术后早期死亡2例(6.25%),择期术后早期死亡3例(3.66%),两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作为临床上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对已确诊的患者应努力控制感染并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替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施行手术4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替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手术指征、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替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40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冠状动脉病变35例;冠心病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瓣退行性变3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20例,双支12例,多支8例,施行二尖瓣替换29例,主动脉瓣替换7例,二尖瓣替换+主动脉替换4例,同期施行三尖瓣成形10例,左心房血栓清除6例,室壁瘤切除3例。结果:全组病例无早期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呼吸衰竭3例,脑栓塞3例,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1~60个月,除1例术后5年死于肝癌外,其余心功明显改善。结论:心脏瓣膜替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和术后处理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高危心脏瓣膜疾病的特点及提高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3例高危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手术及相关的辅助手术,对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要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术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25.6%(11/43),41例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级者15例,Ⅱ级者23例,Ⅲ级者3例,出院后一个月复诊心功能进步至Ⅰ级者31例,Ⅱ级者10例。结论高危患者只要选择好手术时机,尽可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重视术后潜在的危险并发症等,可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何勇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547-1548
目的探讨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益处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其中两者同期施行有24例为同期组,非同期施行有28例为非同期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随访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同期组相比,同期组在机械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而远期随访中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瓣周漏及死亡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对于患者有明显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益处。 相似文献
19.
38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980年至 2 0 0 0年施行心脏瓣膜置换 4 33例 ,早期死亡 2 7例。术后获访 389例 ,获访时间为 2 16 8病人年 ,平均 5 92病人年。结果 :晚期死亡 35例。晚期死亡率为 1 6 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 1 17%和6 10 %病人年 ,15年生存率分别为 89 3%和 4 3 1%。结论 :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晚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为术前心功、年龄和心房纤颤。机械瓣置换术后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与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衰有关 ,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相似文献
20.
王海彦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7,15(5)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在行CABG(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探索CABG患者延续护理团队工作模式。方法 自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有我科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85例行延续护理,为延续护理组;自 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所有在我科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共76例行常规护理,为常规护理组。1年后来院复查,患者填写《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药物服用调查问卷》和《营养膳食和运动情况调查问卷》。结果 延续护理组82人填写表格,常规组66人填写表格。《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的六项内容中,延续护理组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药物服用调查问卷》中延续护理组得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营养膳食和运动情况调查问卷》延续护理组得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 延续护理使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具有更准确的服药方案、更合理的生活方式、更高的生活质量;延续护理的工作模式有待继续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