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仰卧矢状过屈、过伸位磁共振成像(MRI)在颈椎椎管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颈椎椎管狭窄患者行颈椎仰卧静息状矢状位、过屈位及过伸位MRI检查,比较不同体位下颈椎管矢状径的变化。结果怀疑颈椎管狭窄者在静息仰卧矢状位MRI检查无明显变化时,颈椎过屈或过伸位MRI检查椎管狭窄可以较明显地显示;静息仰卧矢状位MRI检查有明显变化时,颈椎过屈或过伸位MRI检查椎管狭窄程度表现更明显。仰卧矢状过屈位、过伸位MRI检查显示颈椎椎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位MRI检查显示颈椎椎管狭窄程度加重的比例明显高于过屈位(P〈0.05)。结论仰卧矢状过屈、过伸位MR[检查在颈椎椎管狭窄诊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颈椎病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颈椎病患者52例,均进行多体位磁共振成像诊断,包括中性自然位、前屈位和后伸位.对比观察不同体位对病变颈椎的检出价值.结果 不同体位检出病变颈椎间盘数:中性自然位74个,前屈位112个,后伸位109个,前屈位检出数最多;加重椎间盘数:前屈位41个,后伸位52个;椎管内硬膜囊前间隙狭窄数:中性自然位18个,前屈位24个,后伸位1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诊断颈椎病过程中使用多体位磁共振的效果更好,能够更多地检出病变颈椎,并发现严重病变颈椎,观察是否存在椎管内硬膜囊前间隙狭窄.  相似文献   

3.
李庆  赵加松 《海南医学》2012,23(1):67-68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41例有明确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和体征,而中立位MRI提示颈椎椎管无明显狭窄、颈脊髓无明显受压的心者行颈椎过伸位MRI检查,结果示颈脊髓出现压迫,并对这类患者行手术治疗,统计分析中立位和过伸位平均椎管直径及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结果 颈椎过伸位MRI诊断示,颈脊髓明显受压患者36例,占本组病例的87 8%术前、术后第3、7天和术后第3个月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术后的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手术治疗有效率达91.7%.结论 颈椎过伸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和治疗中,对防止误诊、漏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需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椎MRI 图像上Modic改变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间在我院住院手术的133例CSM患者,收集术前MRI及颈椎过伸过屈位片,评判Modic改变的发生情况,并测算椎管有效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 ,SAC),测量颈椎动力位片上颈椎总活动度(total angle of motion,TAM)和病变节段活动度(segmental angle of motion,SAM)。用秩和检验做临床相关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需要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Modic改变发生率为51.1%。高龄(60岁以上),后伸活动度增加,椎管狭窄较严重的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几率较大。病史长短和性别与Modic改变无相关性。【结论】:高龄,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较严重椎管狭窄以及颈椎局部过伸位活动度增加,和颈椎Modic改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颈椎磁共振屈伸位成像对青年颈椎病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1.5T高场强磁共振上对颈椎进行屈伸位磁共振成像,探讨磁共振多体位成像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颈椎病防治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1.5T高场磁共振成像仪对早期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分析屈伸位成像对颈椎序列、椎间盘及黄韧带等潜在颈椎致病因素的显示情况。结果 30例早期颈椎退变的年轻患者屈伸位成像发现颈椎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颈椎欠稳。前屈位显示新增椎间盘突出17.33%(26/150);后伸位较中位新增椎间盘突出20.00%(30/150)。后伸位尚可见新增黄韧带增厚5例。结论磁共振颈椎屈伸位成像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而准确的非侵袭性颈椎检查方式,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颈椎病致病因素,对于颈椎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具有积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建清  吴斌  梁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34-3835
目的分析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为颈椎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受试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颈椎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对不同体位下颈椎序列、椎间盘及椎管硬膜囊间隙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0例颈椎病受检者中,中性自然位检查时显示颈椎椎体不稳者7例,前屈位检查时显示颈椎不稳9例,后伸位检测示颈椎不稳9例。结论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能够全面、准确地诊断颈椎病,也能够及早发现早期潜在的颈椎致病因素,给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受试者进行中性自然位、颈椎前屈位及后伸位成像等不同体位下的颈椎相关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40例患者共检查椎间盘200个。中性自然位下发现突出的椎间盘总数为72个,而前屈位下发现112个、加重48个,后伸位下发现104个、加重44个。前屈位及后伸位发现椎间盘突出总数与中性自然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别进行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时,椎管狭窄及硬膜前、后间隙狭窄的发生例数和病变严重程度依次增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体位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全面而准确的检查方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需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MRI 图像上Modic改变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5月~2013年3月在本院住院手术的133例CSM患者,收集术前MRI及颈椎过伸过屈位片,评判Modic改变的发生情况,并测算椎管有效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测量颈椎动力位片上颈椎总活动度(total angle of motion,TAM)和病变节段活动度(segmental angle of motion,SAM)?用秩和检验做临床相关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需要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Modic改变发生率为51.1%?高龄(> 60岁),后伸活动度增加,椎管狭窄较严重的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较高?病史长短和性别与Modic改变无相关性?结论:高龄?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较严重椎管狭窄以及颈椎局部过伸位活动度增加,和颈椎Modic改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我们以往的颈部正、侧位及左、右斜位片对无椎管狭窄,间盘脱出的颈椎不稳定性颈椎病的诊断意义不大,而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在颈椎屈伸的活动中表现出颈椎不稳定,我科自1993-05以来共诊治此类患者45例均拍颈椎例位过屈,过伸片。1资料与方法1.145例患者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19~63岁,平均38.7岁。病程最长26年,最短H年。1.245例患者均通过X光片,谁管造影CT,CTH及MRI等检查排除颈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1.3患者头部尽可能后仰颈部过伸拍侧位片。再个患者头部尽力屈曲,下颌尽量贴近胸室时抽测位片。2结果ZI椎体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与健康人脊髓缓冲空间的差异,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的定量指标。方法: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60例健康志愿者行中立及后伸位MRI检查,观察两样本C5-6节段中立位及后伸位脊髓缓冲空间的变化。结果:CSM患者C5-6节段在中立位及后伸位脊髓缓冲空间均小于健康对照组,CSM患者后伸位较中立位C5-6节段脊髓缓冲空间减小。结论:脊髓缓冲空间的大小是客观反映CSM患者椎管狭窄程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去枕仰卧位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所有220例受试者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颈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与去枕仰卧位的成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种体位下颈椎间盘、椎管与椎序列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成像情况与成像满意度。结果220例受试者中,进行颈椎前屈位磁共振检查的患者60例,平卧中性自然位的患者75例,去枕仰卧位的患者85例;比较去枕仰卧位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的应用效果,发现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的检查中成像效果比对比组的清晰,显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70.24%。而患者对磁共振时的体位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1.772%。结论去枕仰卧位更适合于颈椎病变患者的磁共振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62例,分别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比较患者的定位诊断结果及特异性征象。结果 MRI组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P<0.05),椎间隙狭窄、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P<0.05);CT组钩突增生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χ2=8.01,P<0.05)。X线平片检查处特异性征象21例(33.87%),CT检查出异性征象15例(24.19%),MRI检查出特异性征象7例(11.29%),MRI组特异性征象检出率明显低于X线平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平片检查在颈椎病基础病变的检查中有着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恰当配合CT或MRI检查方法可有效提高确诊率,为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72例,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度测量仪(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提供,国家专利号ZL2006 2 0002019)测量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的颈椎活动度(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右旋)。结果本组的72例中63例患者术后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24个月,9例失访。随访男35例,女28例,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61岁。术后患者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侧弯和右侧弯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术后24个月,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明显,而左侧弯和右侧弯颈椎活动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丁伟 《河北医学》2016,(1):125-128
目的:观察患者颈椎处于不同体位下应用拔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在颈椎保持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体位下采用拔伸旋转手法治疗.观察三组患者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临床疗效、主观疼痛及颈部残障指数(NDI)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各组患者症状体征量表各项目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后伸位组症状体征量表总积分优于中立位组,中立位组症状体征量表总积优于前屈位组.治疗后,三组患者间总有效率及主观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后伸位组优于中立位组和前屈位组(P<0.05);NDI评分后伸位组(0.18±0.07)显著低于中立位组(0.24±0.05)和前屈位组(0.29±0.06) (P<0.05).结论: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拔伸旋转手法治疗时,在20度范围内,患者后伸位的临床疗效优于中立位和前屈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差异,探讨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合适方式,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病例实验前均拍摄颈椎CT片。患者分别接受前屈位、中立位及后伸位角度牵引,牵引前后均拍摄标准颈椎侧位X光片,测量牵引前后各节段椎间前、后隙高度的变化;对其中1位患者的颈椎CT片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并模拟不同角度受力下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不同角度牵引下椎间前、后隙高度的变化均以前屈位最为显著,从C2/3至C6/7,前屈位组各节段的椎间前、后隙高度增加值均显著大于中立位组和后伸位组(P﹤0.01),而其中中立位组又显著大于后伸位组(P﹤0.01),三者关系为:前屈位组>中立位组>后伸位组。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椎间后隙或是椎间前隙,均以前屈位增加最为显著。但与在体实验相比,后伸位受力分析却显示出几乎相反的结果。【结论】单从椎间隙高度增加的角度来看,前屈位角度牵引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最为有利,并可以推测,C3/4、C4/5节段病变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能最适宜接受前屈位角度牵引;另一方面,建议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该慎用后伸位角度牵引。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31例诊断中MRI与临床表现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英  杨友松 《四川医学》2003,24(8):834-835
目的 探讨MRI改变与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是否一致。方法 采用对31例颈椎病患者MRI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对比分析。结果 颈椎病骨质增生与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是C4-7,骨质增生以多节段为主,而椎间盘突出以1个或2个间盘突出为多。MRI能更好地诊断颈椎管狭窄,特别在脊髓型中比例最高,达93.8%。有脊髓损害者,椎管前后径也最小,一般在5-9mm之间。在根型和椎动脉型中MRI诊断椎管狭窄8例,但并无脊髓损害的体征。对这类病人临床不应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结论 临床症状明显者与MRI改变密切相关,但症状轻者有不一致的地方。通过颈椎X线和T-CD的检查可弥补MRI的不足。MRI对颈椎病的诊断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节段性不稳定在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性脊髓病患者共125例,对患者的颈椎侧位以及屈伸位行X线片检查,并测量椎体中矢径、椎管中矢径、功能Ⅰ、Ⅱ径,并于颈伸位时的椎体后滑距离,并行后缘骨刺.以JOA评估患者的精髓功能.结果患者不稳定性功能的发生率增高,颈椎管狭窄患者的功能Ⅰ径小于Ⅱ径,而非狭窄患者的功能Ⅰ径大于Ⅱ径,前者脊髓并损伤程度重于后者.结论节段性不稳定合并发育性的椎管狭窄是导致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对明确致病因素以及定位颈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58+160-158,160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35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的JOA评分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期后路手术用于治疗颈椎过伸伤伴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择颈椎过伸伤伴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术前行X线、MRI以及CT检查,并以早期后路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30例患者神经功能为I~Ⅱ级,患者临床评分明显改善,一次骨融合率为97.2%(35/36);并发症发生率为13.7%。结论对颈椎过伸伤伴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早期后路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过屈过伸位在颈椎病X线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过屈过伸位功能摄片在颈椎病X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过屈及过伸颈椎侧位片检查,测量其前屈角、后伸角及相对角,观察椎体向前及/或向后滑移情况和棘突分离或相互靠近情况。结果前屈角为820~1560,平均1280。后伸角为450~890,平均640。相对角360~960,平均650。过屈位见颈椎椎体前移者138例,后移者9例,部分椎体前移部分椎体后移者2例;过伸位见颈椎椎体后移者154例;过屈位见局部棘突不能分离者25例;过伸位见局部棘突不能靠近者93例。结论同常规颈椎正侧斜位片相比,过屈过伸位能发现颈椎失稳和功能改变。这对X线观察颈椎运动,记录韧带损害,颈椎失稳及用以估计治疗后功能恢复的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