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肌梗死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文献[1,2]表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DM-AMI)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心肌梗死(NDM-AMI).为探讨DM-AMI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将我院1996-2001年间收住的DM-AMI患者46例和同期住院的NDM-AMI患者70例进行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诊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率、家族冠心病史、前壁心梗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冠心病所致心肌梗死患者,影响预后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为左室射血分数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闫克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22-2923
目的 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07 年1 月-2010 年6 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 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58 例患者成功救治53 例,治愈率达91.4%.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导致误诊或漏诊,诊断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体征与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肌酶谱检查,综合分析,以有效提高其正确诊断率和成功救治率.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合燕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珮仪  李燕屏 《广东医学》2001,22(5):406-407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 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DM并AMI(DM组 )和非DM的AMI(非DM组 )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明显多于非DM组 (P <0 .0 5 ) ,DM组患者无痛性AMI发生率高 (占 32 .6 % ) ,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 (P <0 .0 5 ) ,主要死亡原因为泵衰竭、室颤。早期溶栓治疗病死率降低。结论 DM合并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以无痛性多见 ,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及时治疗 ,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或PTCA ,以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伍广伟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广西医学》2002,24(8):1143-11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心房纤颤(AF)的临床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4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发心房纤颤35例,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AF1组(于AMI后24小时内发生16例)和AF2组(于AMI后24小时后发生19例);合并窦性心律41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临床特征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窦性心律组患年龄明显小于AF1组(P<0.05)和AF2组(P<0.05);AF1组患下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成AF2组;AF2组前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F1组;35例并发AF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结论:AMI并发AF患住院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AMI患AF发作时间对评价心脏状态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左主干完全闭塞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13例,存活组1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32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多样,可表现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avR导联段抬高及广泛ST段压低。18例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组患者心功能Ⅲ级、心源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无侧支循环、术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及术中心肺复苏的比例高于存活组,左主干置入支架的比例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访24个月,存活组10例出现反复心力衰竭住院治疗,4例患者因出现心绞痛择期住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 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较高,根据心电图和临床特点进行早期识别和评估,并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尽快行再灌注治疗可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但成功存活者随访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7.
李志海 《当代医学》2014,(34):33-34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50-64岁为对照组(n=20),65岁以上为老年组(n=20),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2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的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及治疗时间(26.5±3.1 VS 26.7±2.9)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老年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0%VS 25%,85%VS 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更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且预后较差,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同时配合后期药物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效率,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172例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小、中、大剂量组 ,分别给予美托洛尔 6 2 5~ 12 5mg、2 5mg、5 0mg ,每日两次口服 ,长期应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再梗死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住院期间治疗组 3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长期服用大剂量组与小、中剂量组在心力衰竭发生率与再住院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美托洛尔可降低AMI死亡率、再梗死率和再住院率 ,提高生活质量 ,应用中、小剂量可获得大剂量治疗相同的生存效果 ,而危险性低于大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的同时,予口服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3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24个月,观察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明显低于对照组11例(36.7%)(P<0.05).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8例(17.8%),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40.0%)(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并发症及急诊溶栓疗效,并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比较,以寻找规律,提高疗效。方法:对1992年1月-2000年10月我院急诊ICU 19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男150例,女140例)并与同期未接受溶栓治疗的33例女性AMI,就其临床特点、并发症、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AMI患者发病年龄大(58.18:67.2:63.85岁),来院就诊时间迟(2.82:5.15:6.03h),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分别为4%:10%:15.15%:12%:15%:15.15%),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低(67.3%:57.5%),住院4W死亡率高(2.67%:7.5%),但与未溶栓组女性AMI相比(7.5%:15.15%)仍有明显下降。结论:女性AMI患者采用紧急溶栓治疗,虽然血管再通率低,死亡率下降不如男性MI,但与女性AMI未溶栓相比,死亡率仍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危险因素。方法比较410例AMI住院患者中,52例有新出现的AF(AF组),358例无AF出现(非AF组),根据AF发生的时间将AF组又分为AF早发亚组(AF发生于AMI24小时内)和AF迟发亚组(AF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后),比较两组及两亚组间的年龄、肌酸磷酸肌酶(CPK)峰值、心功能、梗死部位等,分析并发AF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AF组年龄较大,CPK峰值高,心功能差(P<0.05)。两亚组间比较,AF早发亚组以下壁梗死为主(P<0.05),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梗死为主(P<0.01)。结论AMI并发AF与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有关,AMI后AF出现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周江  郭靖涛 《疑难病杂志》2006,5(4):257-259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例AMI患者伴新近发生的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情况及副作用。结果19例患者中14例(73.7%)在24h内转为窦性心律,用药后15min、1h、2h、24h心室率分别为(132.1±17.4)次/min、(118.5±15.0)次/min、(108.2±18.6)次/min和(89.6±23.7)次/min,较用药前(149.7±19.7)次/min明显下降(P<0.01);5例患者心律未转复,用药后15min、1h、2h和24h心室率分别为(137.6±11.9)次/min、(131.8±15.8)次/min、(120.6±12.6)次/min和(101.4±14.1)次/min,较用药前(159.6±18.0)次/min亦有明显下降(P<0.01)。19例患者(包括转复与未转复者)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长间歇,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临时停药或减量后恢复,无其他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鲁玉芬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68-69,7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130例AM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加用替米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4 h、3 d后两组患者房颤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7 d后两组患者房颤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治疗完成后检查肝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AMI合并心房颤动效果理想,可提高短期房颤转复率,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卢干平 《海南医学》2005,16(9):24-2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组20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32例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组心力衰竭发生率(90.0%)及死亡率(60.0%)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31.1%,15.1%,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和近期预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文  郭棣华 《河北医学》2003,9(7):587-59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心房颤动 (AF)的临床和近期预后的意义。方法 :2 2 3例AMI患者入院后心电监护 5~ 7d ,比较并发AF组与无AF组的临床特征 ,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2 2 3例中并发AF2 5例 ,无AF198例。并发AF组年龄大 ,血尿酸水平高 ,梗死范围大 ,入院时心功能差 ,CPK -MB峰值高 ,左房内径大。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无AF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AMI并发AF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近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MI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195)/空腹高血糖组(n=141);再次分组:心功能KillipⅠ级133例/79例、Ⅱ级52例/37例、Ⅲ~Ⅳ级10例/25例。结果 空腹高血糖组男性、有吸烟史、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糖尿病史、心功能KillipⅡ~Ⅳ级、使用利尿剂、CK-MB较高(P〈0.05);心功能KillipⅠ级男性较低,糖尿病史比例、房颤发生率、Ⅱ级房颤发生率较高(P〈0.05);空腹高血糖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将AMI空腹高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有利于降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对AMI患者疾病预后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韶关市始兴县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房颤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后房颤患者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血脂指标水平、缺血有关事件及房颤类型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项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TC、TG、LDL-C、HDL-C水平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疗组治疗后3个月心力衰竭、冠心病恶化入院、心源性死亡、脑卒中等缺血性相关事件发生率[4.9%(2/41)、7.3%(3/41)、4.9%(2/41)、4.9%(2/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0%(3/23)、13.0%(3/23)、13.0%(3/23)、8.7%(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发生率[4.9%(2/41)、2.4%(1/41)、2.4%(1/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1%(6/23)、17.4%(4/23)、8.7%(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发挥心肌梗死后房颤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1年10月期间出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一般情况、既往史、入院时和住院期间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病率为 7.6 3%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最强的危险因素为患者高龄 (RR =6 .78,95 %CI =3.97~11.5 9) ,其余依次为心血管病史 (RR =5 .0 1,95 %CI =3.4 0~ 7.38)、Q波型心梗 (RR =2 .2 4 ,95 %CI =1.32~3.77)和前壁心梗 (RR =1.88,95 %CI=1.2 7~ 2 .78)。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主要与患者高龄、心血管病史和前壁心梗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心室颤动患者的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抢救12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STEMI心室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无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条件下,12例患者均采用及时的心脏电除颤和静脉溶栓治疗,11例获得成功,1例死亡。结论急性STEMI患者在无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应及时积极采用静脉溶栓疗法,心室颤动时应首选电击除颤,以提高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