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撬拨、植骨在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的临床疗效。采用的椎弓根钉内固定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6例,脊柱骨折复位固定系统(AF)6例。术后随访6~18个月。12例中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椎体高度再丧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51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应用膨胀钉25例(膨胀钉组),应用普通钉26例(普通钉组)。术后随访并对比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26.5个月的随访,普通钉组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膨胀钉组未发生螺钉松动。两组患者骨融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远期随访发现普通钉组椎体高度再丢失高于膨胀钉组(P0.05)。结论经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较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能维持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3.
通过三种内固定器械的力学对比研究,为临床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选取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骨折模型,采用拉丁方设计,分别用三种内固定器械固定,观察不同负荷下位移及角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单纯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三种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特征基本相似,伴有三柱损伤的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在轴向扭矩负荷下,ARRIF钉和AF钉明显优于DICK钉。在上述负荷下,钉道周围的骨小梁未见损伤。ARRIF钉的力学特点与AF钉、DICK钉基本相似,但其设计特点保证了其优异的抗旋转能力及在使用过程中安装简便,因此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更好地模拟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复杂运动.比较3椎体4枚、5枚与6枚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效果.方法 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_(11)~L_(13)),椎体切除法模拟失去前柱支持、完全不稳定L_1椎体爆裂骨折.试验分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固定组、3椎体5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和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混合力-位移控制加载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及左轴向旋转和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方式,对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ROM)进行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随着螺钉数的增加,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逐渐减小,刚度逐渐增大;轴向旋转时,6钉组、5钉组的运动范围小于4钉组(P<0.05),6钉组刚度大于4钉组(P<0.05)、5钉组刚度与4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加载方向下,6钉组与5钉组的运动范围与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伸、侧弯状态下,3种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经骨折椎3椎体6枚钉或5枚钉的固定方式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稳定效果要优于传统的4枚钉固定,而6枚钉与5枚钉固定稳定性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老年陈旧性(病程>3月)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10例,采用脊柱后路正中切口,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双侧置入椎体支柱块治疗,观察术后疼痛、伤椎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平均7 d下床活动,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未出现操作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伤椎高度恢复良好,Cobbs角较术前明显减少,后突畸形得到明显纠正,住院平均时间12.5 d。经过6~18个月随访,远期疼痛无复发,伤椎高度无丢失,Cobbs角无改变,未见内置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在后路手术不加大创伤的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能显著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及增加椎体前中柱的抗压稳定性,使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止痛效果好,纠正脊柱后凸畸形,远期能有效防止术后骨质疏松引起椎体再塌陷及内置物松动、断裂的发生。远期疗效好,且手术并发症少,相对安全可靠,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致椎体严重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致椎体严重压缩骨折16例,2节段10例,3节段4例,4节段2例,其中9例合并椎管狭窄。结果 16例术后随访11~42个月,平均22个月。复查X线片见螺钉的方向、长度均满意,原伤椎未进一步压缩,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胸腰部及腿部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脊柱融合好。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适用于不能行椎体成形术的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它具有安全、可靠及缓解疼痛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手术治疗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的术式及特制器械种类繁多。我们从1988年3月~1990年10月,收治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脱位伴截瘫16例,采用饶书城设计制造的椎体间内固定钉(简称“U”形钉),行椎管前方减压,“U”形钉内固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以获得椎体前中柱的支撑。结果本组16例均获随访,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生理曲度、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无一例断钉现象。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在减少迟发性腰背痛、Cobb角矫正度、内固定松动折断等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前路重建胸腰段椎体稳定应用Z-plate系统的体会.方法总结前路应用Z-plate系统治疗5例患者及重建脊柱稳定的疗效.经5~8月的随访,均获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得以重建.3例神经损伤中(以ASIA分级)术后有2例改善2级以上,1例改善1级.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脱落.结论(1)Z-plate系统具有固定可靠,骨性愈合好,较传统的前路钉棒系统使用简单.(2)Z-plate系统是钛合金,其刚度、强度和组织相容性好,对MRI检查干扰小,是理想的前路脊柱稳定性重建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后路复位内固定并行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使用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向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32例468椎,手术后椎体高度即刻恢复100%的319椎;95%以上80椎;90%以上60椎;80%以上的9椎。398例获得随访,随访10月~8年,伤椎均获得骨性愈合,脊柱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椎椎体骨折经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疗效确切,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1.
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压缩爆裂性骨折,骨折块突人椎管、椎体变形错位致患者不全瘫或截瘫在骨科经常遇到;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症、腰椎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发病率也较高,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手术行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可使椎体复位,恢复脊柱解剖形态,解除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人脊髓受压和损伤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作出决定。保守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及时进行后凸部位加垫、脊柱牵引的病人常不需手术即能大部分复位 ,早期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可有效防止脊髓再灌注损伤 ,促进脊髓休克、脊髓震荡的恢复。后伸支具可以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脊柱骨折 ,但须佩带 6~ 8个月。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 ,应根据骨折部位、受伤时间长短、脊髓受压程度及术者对手术入路的熟悉程度等因素而定。椎弓根钉系统符合脊柱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 ,可有效控制三维方向的剪力。在诸多因素中 ,影响内植物应力载荷及稳定性的最大因素是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 ,保持其稳定性是防止内植物固定失败的关键。植骨融合是脊柱骨折的重要治疗原则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方法 ,虽不能完全防止断钉、断棒等并发症 ,但能增加爆裂椎体内的骨量 ,增加椎体强度 ,防止椎体塌陷及脊柱角状后凸的形成 ,其远期效果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体间及后外侧360°植骨融合治疗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植入,应用椎体间及后外侧360°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24~72个月,根据腰腿痛手术临床疗效NaKai评价标准[1],优良率为96.1%。结论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体间及后外侧360°植骨融合治疗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路手术治疗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后路肿瘤切除+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组(观察组)和后外侧入路肿瘤切除术+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椎体功能、融合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Cobb角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后路手术创伤较小、预后好,对于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胸腰段骨折临床上常见,常导致脊柱严重失稳和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采用施行前路切除骨折椎体、椎管减压、在上下椎体间置入钛网融合器或者整块自体髂骨,并用前路钛板固定或附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共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并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截瘫12例.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 (59 例) 和对照组 (59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椎体解剖结构恢复情况、椎体功能与生存质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 ( t =0.731、0.722、0.585, P= 0.467、0.472、0.560);术后12个月, 观察组患者显效 45例、有效13 例、无效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 33例、有效 23 例、无效 3 例 (Z = -2.358, P = 0.018);术后 12 个月, 观察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及椎管占位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 t = 10.670、9.967、11.720、7.632, P均<0.001);术后 12 个月, 观察组患者改良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WHO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HOQOL-BREF)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 t = 18.251、16.833, P 均<0.001)。结论 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能更好地矫正脊柱骨折患者椎体解剖结构, 促进椎体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创伤小、脊髓减压彻底、术后脊柱三柱即刻稳定、患者可早期活动的治疗高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案。方法42例高原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环形减压、钛网支撑植骨重建前中柱及椎弓根钉后柱内固定。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分级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X线及CT片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7小时;平均出血量740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的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除A级患者外,其它各级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后路单侧椎体减压重建脊柱三柱稳定性手术具有创伤小、脊髓减压彻底、脊柱前中后柱即刻稳定等特点,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脊柱的生理曲度、椎管容积和脊柱即刻稳定性,是治疗高原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21例脊柱不同程度损伤患者,探索和研究胸、腰椎骨折三柱的稳定性重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给予所有入选患者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高度及Cobb's角、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入选患者术后30min、1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Cobb's角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30min、1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Cobb's角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1个月的Frankel分级中A、B、C、D级比例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E级比例显著高于术前(P0.05)。80例患者中,优37例,良35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0%(72/80)。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在8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标本依次行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及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强化固定.对标本施加扭矩为4 Nm的疲劳载荷共2 000次,加载频率为0.5 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完整、骨折、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和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角位移运动范围(ROM).结果 两种固定状态及疲劳后各方向ROM均明显小于正常及骨折状态(P<0.05);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状态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分别为0.40°、0.53°、0.86°、0.55°,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变化值分别为0.10°、0.07°、0.19°、0.08°,均小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尤其在旋转和前屈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的即刻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载荷效果.但在前屈和旋转方向,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并骨水泥强化优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