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念珠菌性白斑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念珠茵性白斑为口腔白斑病伴随有念珠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茵)慢性感染。念珠茵与口腔白斑及白斑癌变的关系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就念珠茵性白斑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口腔粘膜白斑研究概况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白斑(oralleukoplakia,OLK)是由匈牙利皮肤科医生ErnoSohuimmer于1887年首先命名。百余年来,有关口腔粘膜白斑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该病的定义也几经反复。1996年瑞典Uppsala国际口腔白色病损会议研讨的最新定义为“发生在口腔粘膜上,不能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以白色损害为主的疾病,某些病例可能转化为癌”。由于口腔白斑与WHO1972年公布的癌前病变概念相符[1],因而被公认为口腔斑纹类疾病中最具典型性的癌前病变之一,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作者就口腔白斑的实验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诸方面的国内外…  相似文献   

3.
口腔粘膜白斑癌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经临床和组织学确诊的235例口腔粘膜白斑患者进行l~16年追踪随访,有32例白斑恶变,癌变率为13.6%。其中男性18例,占男性白斑数的11.8%;女性14例,占女性白斑数的16.9%。癌变组平均年龄为53.4岁。白斑类型以颗粒型和疣状型恶变率较高。癌变损害部位以舌部白斑恶变率最高占75%,尤以舌缘、舌腹损害为多。白斑出现疼痛,局部充血红斑,损害迅速扩大、糜烂、增殖质硬等,都可能为恶变的征兆。本组32例,术后随访到20例,有2例复发,术后中位生存期为8.5年。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AgNOR染色法在口腔念珠菌性白斑(OCL)诊断中的综合应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AgNOR染色法,并对照PAS染色法,检测154例口腔白斑及鳞癌组织中念珠菌的感染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4种检测方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白斑真菌感染率为71.8%(89/124),白色念珠菌感染率为56.5%(70/124)。本研究中只发现1例热带念珠菌感染。真菌感染中78.7%(70/89)为白色念珠菌。鳞癌真菌感染率63.3%(19/30),均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结论:AgNOR染色法、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综合应用,可以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对OCL进行定位研究,为OCL的准确诊断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两种不同修复方式对白斑治疗效果及其防止癌变的影响,本实验对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中MTC疤痕修理现象进行研究,发现疤痕组的白斑发生率、远期癌变率、上皮异常增生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均低于无疤痕组。证实MTC疤痕在阻断白斑癌变中有肯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部分临床诊断为白斑的中老年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相关因素做回顾性分析,为今后更好的正确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18例临床诊断为白斑的中老年病例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结果 临床白斑发生部位以颊部最常见(60%),其次为唇部(24%)、腭部(9%)、舌部(6%)、牙龈和牙槽嵴部(0.8%)。类型以均质型占绝大多数(87%),非均质型的溃疡型、颗粒型、疣状型总体呈少数(合计仅占13%)。局部刺激因素的长期存在对白斑恶变有一定影响。结论 对临床可疑白斑的诊断力求准确,应对白斑和其他一般的白色角化加以区别,建议在观察一定时期后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诊。对中老年人一定要加强对不良习惯和局部刺激因素的纠正,以预防少数白斑的恶变。  相似文献   

7.
仿照老年人口腔内残根残冠等对舌缘局部刺激作用的方式,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以了解白斑与慢性刺激因素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的家兔随着刺激时间的增长,舌腹部损害区发生进行性改变,到实验18周以后,发生鳞状上皮高度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局部不典型增生、深部可见到角化珠等,即完全符合白斑诊断要求。从而认为局部刺激因素在白斑发生发展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防治白斑、防止其癌变,必须从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入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绞股蓝对白斑癌变过程中Ha-ras癌基因突变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绞股莉防癌、抑癌的机理,并对Ha-ras基因与白斑癌变动态变化过程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检测经绞股蓝总甙、甙元、C20-OH皂甙等处理的的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模型标本,观察Ha-ras基因含第61位密码子突变的阳性信号。结果 白斑癌变模型组突变率达22.96%,绞股蓝处理平均为7.59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cDNA微阵列技术研究口腔白斑组织和口腔鳞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为探讨口腔白斑癌变基因提供初步筛选资料。方法 对临床切除的5例口腔白斑和口腔癌组织进行总RNA抽提,逆转录制备探针,纯化后与含有4124个基因的微阵列杂交,杂交后的信号经扫描仪检测和计算机分析后筛选出与白斑癌变相关的基因。结果 对口腔白斑和口腔癌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存在3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它们可能与白斑癌变有关。结论 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能成功检测出两种不同组织中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为研究白斑癌变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筛选资料。  相似文献   

10.
微波辐射阻断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来微波已被应用于包括口腔粘膜病和口腔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但用于防止癌前病变恶化的研究减少,本实验采用微波辐射金地鼠颊囊白斑,比较模型组和微波组远期癌变率,观察肉眼和光镜下的组织细胞变化规律,摸索最佳技术参数,旨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参考依据。结果发现微波辐射能有效地降低白斑癌变率;其光和肉眼观察到的变换规律有助于揭示微波阻癌的可能机理;明确了正常掌握严格控制最佳升温值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检测干细胞标记物Oct4在口腔黏膜白斑中的表达水平,探讨Oct4在口腔黏膜白斑癌变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Oct4在10例121腔正常黏膜,40例扁平苔藓,60例白斑,20例鳞癌中表达水平;同时检测0ct4在30例癌变与30例未癌变白斑中的表达差异。结果:Oct4在正常黏膜中不表达,在扁平苔藓、白斑和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2.5%,56.7%和85.0%(P〈0.05);Oct4在未癌变和癌变白斑中的表达率均为36.7%沪〈0.01)。结论:Oct4与口腔黏膜恶性潜能程度相关,可能直接参与白斑癌变进程。  相似文献   

12.
灯盏细辛对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阻抗作用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防止口腔白斑癌变的效果,寻找防治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有效中草药。方法 金地鼠132只,随机分模型组和灯盏细辛组各60只,空白对照组12只。用Salley法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白斑癌变,以灯盏细辛流浸膏胃干预癌变过程,对模型组和灯盏细辛组颊囊病理标本行巨体及镜下观察,对照分析。结果 巨体观察显示灯盏细辛组白斑出现率为18.2%,模型组为27.3%;镜下观察显示灯盏细辛组癌变率下降1倍,异  相似文献   

13.
白斑(LK)属癌前病变,恶变率约0.13%~17.5%。与口腔黏膜白斑恶变相关的高危因素很多。本综述主要介绍口腔白斑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影响口腔白斑恶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微波对白斑上皮异常增生12项病理特征出现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皮异常增生是白斑癌变的必经阶段,深入研究其镜下形态的特征性改变,不仅对加深认识白斑癌变规律有利,而且可以籍以研究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本文采用selly法白斑动物模型,以微波辐射为阻断手段,采集金地鼠颊囊标本,行光镜下肉眼观察,并按照WHO提出的上皮异常增生12项病理特征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发现:特征性改变的出现颊率不同,为15.5-60.6%,微波处理与否对病理的出现率存在影响,与细胞增殖有关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16.
灯盏细辛对白斑癌变的影响和血管生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评价灯盏细辛(HEr)的抗白斑癌变效果并探寻血管生成的机理,考察α-SMA检测诊断癌变进程的价值。方法 金地鼠150只,分模型组、HEr组各66只,空白对照组18只,Salley法诱导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以HEr干预,采用墨汁灌注图像分析、微血管树脂铸形、α-SMA免疫组染色与组织病理对照动态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HEr组较模型组白斑癌变率下降1倍,正常细胞率是模型组的近4倍。α-SMA平均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比较白斑癌变进程中几种血管生成检测方法与不同病理分级间的相关程度,探寻早期诊断白斑癌变的有效方法。材料与方法 采用Salley法诱导金地鼠颊囊白斑病变,以光镜下病理观察诊断分级和墨汁灌注、甲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化等与血管生成有关的检测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墨汁灌注图像分析结果中血管面积比与病理分级高度相关,血管密度值相关性不显著;α-SMA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不同程度的上皮增生与癌变的关系、癌变的组织学表现以及癌变前的上皮增生程度、组织学特点与白斑癌变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1832例口腔黏膜白斑的组织切片,分析口腔黏膜白斑癌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种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上皮增生程度癌变时间的差异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 1832例白斑中有85例(4.6%)癌变;异常增生白斑和中、重度异常增生白斑的癌变率[分别为12.9% (55/428)20.6% (22/107)、19%( 12/63)]显著高于单纯增生白斑的癌变率[2.1% (30/1404)](P值均小于0.005).85例癌变白斑中,29例单纯增生者中有10例为非均质型(34%),50例异常增生白斑中35例为非均质型(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959例男性白斑中26例(2.7%)癌变,873例女性白斑中59例(6.8%)癌变,男、女癌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5).结论 上皮单纯增生白斑也可癌变,上皮异常增生白斑的癌变危险性高于上皮单纯增生;女性白斑患者的癌变率高于男性;癌变的非均质型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者多于伴单纯增生者.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选用38只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六组,Ⅰ~Ⅳ组分别用0.5%DMBA 丙酮液涂布6、9、12、18周。设空白对照组及丙酮对照组。采用红细胞与肿瘤细胞形成的花环观察以上各期红细胞的抗肿瘤能力、选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以上各组红细胞 SOD 的活性。结果显示:(1)培养的颊癌细胞能代替艾氏腹水癌细胞测试红细胞抗肿瘤能力;(2)实验性白斑的红细胞抗肿瘤能力介于空白对照与肿瘤组之间,随着癌变程度的加重,该指标逐渐下降;(3)实验性白斑红细胞 SOD 活性较空白对照为低,但较疣状增生为高,至早期浸润癌时,SOD 活性反而较空白对照为高,至晚期浸润癌又才逐渐下降。有报告指出,肿瘤患者 SOD 的免疫学性质已发生改变,是否从白斑到浸润癌过程中,SOD 的免疫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这是值得更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