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心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提前预警累及心血管系统的脑卒中和冠心病等致死致残率高的心脑血管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心血管系统是复杂的动态系统,必须在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中连续监测其动态性能。众多研究表明,血压及变异性、心率及变异性可以作为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预警指标。然而,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受运动、年龄等众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技术和方法来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分析方法,导致参数和指标不稳定,没有形成预警和诊断的系统方法。我们提出了"有情景动态诊疗"的概念,使用人体传感网络技术进行有情景动态监测,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进行有情景数据融合来评估其系统功能,以此实现心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和预警。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工作,研发了一系列产品和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职业性噪声暴露对个体动态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职业性连续稳态噪声对暴露者动态血压、心电图等心血管系统指标的影响。方法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某企业选出30例接触不同强度连续稳态噪声的劳动者为调查对象,在正常上班的某一天,工作期间对其进行个体动态噪声暴露量、个体动态血压、心电图监测;然后在对象休息的某一天按工作时段进行同样的监测,比较其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监测的2个时段,研究对象动态噪声暴露量,动态收缩压、心率、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电图、血压等指标的改变与个体动态噪声暴露量(LAeq.8h)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连续稳态职业性噪声暴露可能对劳动个体动态血压、心率、心电图产生影响,长期噪声暴露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甲亢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了解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从而更好的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方法 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32例甲亢患者和35例健康人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分析. 结果甲亢患者HRV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通过对甲亢病人的心率变异性分析,定期观察HRV改变情况,积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对防治甲亢患者心脏的损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明确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心率、诱发因素、ST段压低情况、昼夜节律分析。结果65例患者共出现心肌缺血发作603.20阵次,多数在6:00-12:00发作(42.3%),呈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ST段压低时心率呈快频依赖者占多数(64.6%),合并心律失常者占70.8%。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是临床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病情评估和指导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94例疑似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DCG、常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DCG、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心率水平及ST段压低幅度;采用DCG记录系统连续24 h监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分析其心肌缺血ST段变化、心肌缺血阈变异性。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194例疑似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发现143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DCG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86.01%,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72.03%,DCG的敏感性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G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率较常规心电图高,ST段压低幅度较常规心电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 DCG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6∶00-18∶00、18∶00-6∶00时间段ST下移、ST下移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动态DCG监测是辅助临床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较为理想的检测方式,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的心电图特征及相关鉴别要点,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40例心电图sT段抬高的特征。结果:引起ST段抬高的机制各不相同,其鉴别要点是ST段抬高的形态,出现的导联有无动态改变及镜像改变。结论:各种病证ST段抬高都具有心电图特征,心电图及临床医生应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7.
张东 《现代保健》2011,(4):88-89
目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诊断冠一15,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182例患者,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有86例患者显示冠状动脉造影狭窄≥50%,96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而在冠状动脉狭窄者中,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有63例示sT段压低,23例无ST段压低;9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有67例示ST段压低,29例无ST段压低。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诊断冠心病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动态心电图的新指标对运动性心脏损伤及猝死有一定的预测意义。文章介绍了动态心电图新指标心率变异性、T波电交替、QT离散度、心率减速力等,分析了其在运动造成心脏损伤中的预警意义。提出综合分析各种指标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以期为预防军队过度训练造成的心脏损伤及运动性猝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心悸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变化。方法观察心悸病人(120例)及对照组(120例)动态心电图变化,分析心悸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心悸组SDNN及SDANN值降低(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测值关系显示rMSSD增高,SDNN、SDANN降低(p<0.01或p<0.05)。结论心悸往往提示可能存在心律失常或神经官能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与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5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体外反搏组,其他35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另选择3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心肌缺血及心率变异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2周后,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T段压低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体外反搏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TIB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组间比较体外反搏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体外反搏疗法对冠心病患者不仅能降低心肌缺血总负荷,而且有改善其心率变异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杜红梅 《现代保健》2014,(20):151-154
目的:为了明确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且造影前3个月内做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的患者165例,冠状动脉造影用通用直径法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与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平板运动试验中ST段下移出现越早,ST段下移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而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者,多为单支病变或者病变程度较轻;平板运动试验的敏感性为71.8%,特异性为80.5%,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为63.7%,特异性为78.1%。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测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2例拟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照组则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症状检出率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发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464次,其中SMI发作392次,有症状缺血发作72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MI持续时间(14.6±3.5)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1.2±9.8)min/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下移发作高峰时间6~12时为198阵次,12~18共84阵次,18~24时共57阵次,0~6时共47阵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冠心病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提高了对冠心病临床诊断的检出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湖北省健康人群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共纳入1 200例健康人群,均行12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测,观察是否有心电图ST段和T波的改变,并以此分为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相关信息,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200例健康人群中有200例(16.7%)出现ST段和T波的改变,其中男性70例,女性130例,平均年龄(46±8)岁;1 000例(83.3%)未出现ST段和T波的改变,其中男性600例,女性400例,平均年龄(45±9)岁。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年龄≥45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收缩压、舒张压、TG、TC、HDL-C及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5岁、糖尿病史是健康人群发生ST段和T波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健康人群可以出现ST段和T波的改变,年龄≥45岁、糖尿病史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出现ST段和T波改变的该类患者要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高频稳态噪声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观察高频稳态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测量噪声作业女工的血压、心率、心律、QRS间期、ST段改变、Q—T间期等参数。结果 工龄小于15年的噪声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束支传导阻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压升高及其他心电图参数变化不明显;工龄大于和等于15年噪声组窦性心动过缓,血压升高、QRS时间延长、S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左心室高电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接触高频稳态噪声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与接触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平板运动试验(TET)指标建立冠心病(CHD)预测模型,提高CHD无创诊断的可靠性。方法以3个研究中心经冠脉造影(CAG)证实的CHD患者156例和非CHD者7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TET中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1)CHD组最大心率(HRmax)、变时指数(CRI)低于非CHD组,而典型胸痛构成比、QRS时限、ST段压低和上抬高于非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T段压低(OR=6.885),QRS时限(OR=1.090),典型胸痛(OR=6.356)是预测CHD的独立指标,(P=0.000)。(3)CHD预测模型:Logit(P)=1.929ST段压低(mm)+0.086QRS时限(ms)+1.849典型胸痛-7.891。其预测CH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是0.880(95%CI:0.833~0.928),大于ST段压低〔0.751(95%CI:0.686~0.816)〕、QRS时限〔0.744(95%CI:0.677~0.811)〕和典型胸痛〔0.709(95%CI:0.639~0.779)〕3个独立指标的任何一个。预测模型、ST段压低、QRS时限和典型胸痛诊断CHD的敏感度分别是0.788、0.673、0.654和0.615,特异度分别是0.855、0.816、0.750和0.803。结论 TET中ST段压低、QRS时限延长和典型胸痛均可作为预测CHD的重要指标,以此3个指标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诊断CHD的可靠性优于单一指标。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化运动心电自动分析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一种计算机化运动心电分析系统,该系统设计专用CM5、AVF和V5导联组合,采用最新ST/HR、ST段压低和QTc三参数综合判别和微机自动识别技术,完成了从运动前到运动后,特别是运动中的心电信号放大,采集、存储、分析、打印和修正的硬软件设计,为冠心病的检查与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运动平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两组受检者的运动心率、运动率及运动时间、两种检查方式的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心率、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均较低(P<0.05)。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较高,24h动态心电图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相比较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诊断上,运动平板实验的诊断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阚小杰 《现代保健》2014,(32):142-144
目的:探讨对于无症状性的心肌缺血(S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临床分析。方法:采集本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98例和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98例,先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观察,再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观察,总结两种检查情况。结果: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出现313阵次ST段缺血性改变。上午6~12点发作152阵次,占48.56%;下午12~18点发作64阵次,占20.45%;夜间18~24点发作54阵次,占17.25%;凌晨0~6点发作43阵次,占13.74%。98例患者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共发作210阵次,所占比例为67.09%。SMI患者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比较ST段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应用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可以有效检查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情况,提供了临床工作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IM)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冠脉造影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心电图ST段抬高Ⅲ〉Ⅱ中,RCA病变占84.0%,明显大于LCX病变(P〈0.05);心电图ST段压低AVL〉I中,RCA病变占86.8%,明显大于LCX病变(P〈0.05);V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中,RCA病变占18.2%,明显小于LCX病变(P〈0.05);心电图AVL S/R〉1/3伴ST段压低〉1 mm,RCA病变占84.0%,明显大于LCX病变(P〈0.05);V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时,LCX病变占77.8%,明显大于RCA病变不同部位闭塞所占比例(P〈0.05);在0.5~1.2之间时, RCA病变远端闭塞占75.0%,明显大于RCA近中段闭塞和LCX闭塞病变组(P〈0.05);〈0.5时RCA近中段闭塞共占87.5%,明显大于其他两个位置(P〈0.05)。结论:IAIM患者心电图显示与梗死相关动脉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具有明显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罗金花 《职业与健康》2010,26(9):982-983
目的动态掌握南宁铁路辖区职工心电图异常情况,旨在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方法对2005—2009年12027名职工健康检查中的心电图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9年心电图异常率为23.50%~26.95%;历年的心电图异常率两两比较,只有2005与2009年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职工心电图异常率为23.42%~30.69%,且18~30岁和51~60岁年龄组心电图的异常率分别与31~40岁、41~50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30岁的窦性心律失常检出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ST段、T波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多。结论心电图异常尤以18~30岁、51~60岁年龄组明显,且低年龄组职工的窦性心律失常多于高年龄组,ST段、T波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